戲曲文物研究的又一豐碩成果-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4 光明數字報

    近日,我收到潞偉小友寄來的他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上黨神廟劇場研究》,萬分欣喜。我早年曾參與戲曲文物研究,因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注意,欣喜之餘,匆匆捧讀。

 

    在這本書裡,王潞偉不是選擇一般的戲曲舊題作泛泛之談,而是選取一個特定地區的戲曲演出場所做了廣泛深入調查,詳予述介,並進而作理論闡述。所選的上黨地區,即今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和晉城市所屬各縣區,是我國戲曲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這個地區歷史悠久,宗教民俗文化深厚,至今仍遺留眾多古代神廟、戲臺,形制各異。在戲臺上和神廟中,留存有大量舞臺題記和戲曲碑刻。民間還流傳多種明清時期賽社禮節抄本,如《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唐樂星圖》等,並有多種古代戲劇形態如隊戲、院本、雜劇演出,以及參與演出的樂戶。其演出形式有臺上表演、撂地作場和流動性演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從這些神廟戲臺和有關戲曲演出中,可以窺見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脈絡和特點。潞偉據此深入調查研究,所作自令讀者耳目一新,亦為學界所讚賞。一個青年學者,初入學術領域,當然要打下堅實的文本知識和理論基礎,同時也要學會做田野調查,以獲取新的口頭和文獻資料,再進行深入探討,這樣研究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新。

 

    對上黨地區神廟戲臺的考察,資料豐富翔實,是此書一大特點。

 

    潞偉在碩士研究生期間,跟隨戲曲研究所的老師進行田野考察,學會了描繪、記錄戲臺形制的方法。博士研究生期間,他用了三年時間,對晉東南地區各縣區的古代戲臺進行了全方位、地毯式的搜索,對所有神廟戲臺(包括舞亭、舞庭、舞樓、獻樓、樂樓)逐一考察,記錄其創建年代、建造地點、建築形制、臺口朝向、戲臺面積、臺基高度、梁柱大小、頂部架構、裝飾特點等,並對戲臺所在廟區的正殿、獻殿、兩側廊房建造形制、位置功能予以丈量、描繪,點明神廟所供神靈與戲臺的關係。對這些戲臺及其頂部架構,拍攝了彩照,製作了廟區平面示意圖,抄錄了所存碑刻碑文。所有這些資料、數據,均翔實可靠,且圖文並茂,新人耳目。觀讀此書,使讀者對上黨地區的古代戲臺有了切實、全面的了解,也便於學者在研究中國戲曲發展時予以檢索、參考。

 

    對這些古代神廟劇場,作者根據所建時代,分為宋、金、元、明、清不同階段予以敘說,不僅詳述這時期神廟劇場的現狀及碑刻的遺存,而且還點明此時期神廟劇場的特點。如指出宋代神廟劇場多為新建,依據地勢及正殿坐向而定;稱謂還不統一;具有明顯宗教屬性;敬神獻藝是唯一宗旨等。又如金元時期神廟戲臺,多建於遠離村落的偏遠之處,或建於村落附近高地;戲臺與正殿之間的距離逐漸變大;戲臺從四面觀逐步轉向三面觀;劇場形制趨於一致。這些闡述,使讀者了解上黨地區不同時期神廟劇場的發展變化,也增加了此書的理論性。

 

    此書論述中,附有眾多有關神廟劇場的表格,如《上黨金元時期舞亭式建築形制規格一覽表》《上黨地區方志中載錄的神廟劇場列表》;全書末尾,還附錄上黨地區現存關帝廟、湯王廟、三嵕(音「宗」)廟、二仙廟、玉皇廟、龍王廟、東嶽廟、城隍廟、三教廟的劇場資料一覽表。這些表格,增強了全書資料的全面性、豐富性,也便於研究者的檢索使用。

 

    《上黨神廟劇場研究》的另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運用戲曲學、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上黨地區的神廟劇場進行系統的梳理與考證分析。

 

    此書專列了「神靈信仰與神廟劇場創建」「民間禮樂思想與神廟劇場創建」「上黨村社神廟劇場的空間分布」三章,對上黨神廟劇場進行了理論剖析。指出神靈信仰是神廟劇場創建的根基,上黨地區多元化神靈信仰,混合了對自然神,祖先神,社會神,人格神,行業神,儒、佛、道各教神祇的崇拜,因而神廟戲劇多為泛神祭祀演出,戲臺、劇場亦為此興建。上黨的民間禮樂思想非常濃厚,也必然予以物化,神廟中戲臺之設,就是禮樂思想民間滲透的結果。泛神信仰導致上黨地區神廟眾多,甚至一村多廟,而有廟必有戲臺,這就從根本上揭示了神廟劇場建造的內在原因,增添了著作的理論色彩。

 

    《上黨神廟劇場研究》還有一個可貴之處,就是它的資料收集,是在前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作者並不完全依賴前人的資料、數據,而是在自己的田野考察中,重新予以審視,當則保留,不當之處,予以更改。比如戲臺梁柱的高度,前人是搭梯上下,以皮尺丈量,有時並不完全準確,而潞偉重新考察,則以新的科技儀器予以測量,數據當然更為可靠。對前人調查的結論,也不囿於舊說,盲目相信,而是依據重新獲得的資料,獨立思考,提出新說。最典型的例子是關於高平市西李門二仙廟方臺的判斷,前輩學者,包括他的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的老師,大都認為是露臺;而潞偉根據新發現的《舉義□□仙□村重修獻樓□□記》,論斷為獻樓基座,在此書第二章以專節論說,有一定說服力。

 

    此書側重於資料記述,而兼以文獻及田野考察,以三重證據法來研究中國戲曲發展歷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應該說,這是新時期中國古代戲曲文物研究的重要創穫。

 

    (作者:黃竹三 系山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中國戲曲教學與研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相關焦點

  • 戲曲文物研究的又一豐碩成果
    近日,我收到潞偉小友寄來的他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上黨神廟劇場研究》,萬分欣喜。我早年曾參與戲曲文物研究,因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注意,欣喜之餘,匆匆捧讀。  在這本書裡,王潞偉不是選擇一般的戲曲舊題作泛泛之談,而是選取一個特定地區的戲曲演出場所做了廣泛深入調查,詳予述介,並進而作理論闡述。
  • 新疆文物考古成果豐碩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唐朝蒲類縣城竟有融合東西亞風格的大型浴場;輪臺縣境內的卓爾庫特古城成為又一處兩漢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高等級中心城址;漢代疏勒城中發現的一座窯,讓我們知曉城內眾多瓦片產自何方。最主要的是,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僅有的西遼時期的古城之一,這對於解決西遼文化遺存特徵這一國際難題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對哈密市白楊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時,新發現文物點20處,在對已知的20處文物點進行複查時,取得了多方面的收穫:發現了白楊河流域內一處青銅時代早期遺存。在這處遺存中,考古工作者首次發現了天山北路文化遺存和焉不拉克文化遺存共處的現象。
  • 天竺·國際文物交流平臺亮相服貿會展示文物豐碩成果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正在北京舉行,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北京市文物局和天竺綜合保稅區等共同打造的「天竺·國際文物交流平臺」,在服貿會上全面展示了文物交流、文物保護修復、文物科技、文物文創開發等方面的豐碩成果。在展區,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攜手眾多海外機構打造的精品展覽傳遞出文明交流互鑑的內在深意。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曾侯世系研究成果豐碩
    與會學者總結40年來有關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並對未來曾國歷史、考古、文化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  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聞捷表示,40年來,有關曾侯乙編鐘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 李學勤先生對秦史與秦文化研究的貢獻-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關於東周鐵器的問題》(《文物》1959年第12期)一文中,他贊同不以《詩·秦風》的「驖」字作為鐵器出現之證,並從文字衍變的角度進行了說明。這樣的論點,體現了學術上的高度清醒。    發表於秦史研究熱潮剛興起之時的《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是一篇學術內涵極其豐厚的論文。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二者的內在關聯上看,實施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旨在全面整合光明日報媒體資源,形成強大的融媒體思想理論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凝聚力,打造既重內容又重渠道、既求質量又求效果、既具公信力又具傳播力的思想理論新媒體陣地;建設光明智庫,則重在全面整合光明日報社的研究資源,廣泛吸引外腦、聚合外力,提供具有諮政功能與啟民價值的思想文化產品。
  • 京劇《成敗蕭何》獲中國戲曲學會獎-光明日報-光明網
    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劇《成敗蕭何》(李莉編劇,石玉昆導演,陳少雲、安平、郭睿玥主演)近日榮獲中國戲曲學會獎,這是繼《曹操與楊修》、《廉吏于成龍》獲此獎之後的又一獲獎作品。20年間三部作品獲此獎,這在全國戲曲院團是獨一家。
  • 新疆集中匯報展示2019—2020年度文物考古成果
    一天半時間,來自全國8個考古單位和高校的考古工作者,進行了24場內容豐富的成果報告,讓12月4日至5日召開的「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成果豐碩,打造了新疆考古的話語。其中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榮獲2019年度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絲綢之路重大成果。各項考古工作的開展,不斷提升了對遺蹟價值和文物內涵的認識,提高了重大項目的規划水平,更為文物遺存有效保護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文化自信提供學術支撐。
  • 秦始皇帝陵-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些重大考古成果的取得是幾代秦俑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1974~1998年,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兵馬俑陪葬坑及秦始皇帝陵陵園局部區域。這期間的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基本上奠定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初步格局與框架。
  • 黃竹三老師與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寫在…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今年是黃竹三老師的70初度,山西師範大學在佛教聖地五臺山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全國著名的戲曲文物專家黃天驥、康保成、周華斌、麻國鈞、俞為民諸先生以及黃老師的弟子們相聚於清涼山,前往祝賀。
  • 簡評《當代學術史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探討當代學術史研究的內涵和意義     該書「代序」指出,學術史就是關於學術研究的學術研究,或者說是關於研究的研究,即研究學術發展的歷程。學者是研究學術的,學者作學術研究時,學者是主體,學術研究的對象是客體;但是在學術史的視野之下,學者成了研究對象,學者的研究活動、研究成果和研究經驗也成了研究對象,甚至學者的生平也成了研究對象,學者就由研究的主體變成了研究的客體。學術史就是學術對自身的發展歷程進行反思、分析和研究,從而尋找出學術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來。
  • 傳統文化「活態」在身邊 戲曲插上新媒體翅膀
    :光明網   ——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成功舉行  光明網訊(記者 趙豔豔)8月21日,由光明網主辦,酷狗音樂、秀色娛樂協辦的「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直播平臺代表以及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等行業主管部門代表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快戲曲傳播與普及等方面的問題。
  • 2020年「宮廷戲曲學術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為慶祝紫禁城建城600年暨徽班進京230周年,激活故宮博物院院藏戲曲文物的生命力,盤活文物資源,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推進文物文獻立體化、活態化、科學化、體系化發展,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故宮宮廷戲曲研究所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宮廷戲曲學術論壇」,於11月26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 馬首歸園,樹立文物回歸新典範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日電(記者李韻)1日上午9時,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也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新華社記者李賀攝在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指出,馬首歸園,樹立了文物回歸新典範。國家文物局會同北京市有關方面,選定圓明園正覺寺作為馬首銅像展示場地,文物建築文殊亭作為馬首展區。他說,馬首回歸之路,匯聚黨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詮釋著「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
  • 天竺・國際文物交流平臺亮相服貿會展示文物豐碩成果
    、文物保護修復、文物科技、文物文創開發等方面的豐碩成果。「三國志展」由中日兩國專家歷時三年時間的協同努力,考察尋訪了中國境內10多個省、市、自治區,從40餘家文物單位精選了220餘件文物珍品,展示了三國時代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文物與科技的融合成為本次服貿會中的最大亮點之一。當人們的生活進入5G時代,智能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技術不斷拓展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和融合。
  • 精美的文物會唱歌——記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
    在戲曲文物研究所,孟學農饒有興致地觀看了古戲臺模型、戲曲雕刻、戲曲面具及相關拓片和圖片,他指出:「山西是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在全國獨領風騷,應繼續加大研究力度,對戲曲文物進行大力搶救和挖掘,不要使古老的文明淹沒在現代文明中。」並對山西師大建立「中國戲曲博物館」的設想給予肯定,要求儘快拿出實施方案。
  • ...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但石窟寺...
    70年來,我國在石窟寺搶救保護、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但石窟寺保護利用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為石窟寺保護利用注入科技力量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分布廣泛且規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浙東學派研究之「近承」與「遠紹」-光明日報-光明網
    浙東學派是一個以浙東區域命名而又超越區域、學人輩出、成果豐碩、影響深遠的重要學術流派,在中國的學術版圖中獨樹一幟,它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富有活力,不僅對當今浙江及長三角的區域文化精神承傳與重建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