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之中處處宣說實相念佛法門,現略舉幾部經典來看佛是如何開示,如何教導我們修習實相念佛法門。我們先來看《大般若經》文: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念佛?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隨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無故;若法無性,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複次,須菩提,不應以戒眾念佛,不應以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念佛。何以故?是眾無有自性,若法無自性,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複次,須菩提,不應以十力念佛,不應以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應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複次,須菩提,不應以十二因緣法念佛。何以故?是因緣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念佛,是為菩薩初發意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中住,能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修行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乃至一切種智,諸法性無所有故。是菩薩知諸法性無所有,是中無有性,無無性。
可見《大般若經》中佛教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以諸法自性空故。不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念。不應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念。不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而念,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故,是為念佛。皆是教導我們要用般若觀智照破萬法無自性,離一切相,契入第一義空,就是修實相念佛。
《婆沙論》明新發意菩薩,先念佛色相,相體相業相果相用,得下勢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勢力,次念實相佛,得上勢力。不著色法二身。偈云:不貪著色身,法身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
《寶性論》曰:依佛義故,經云:佛告阿難言,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得見故。依法義故,又云:所言法者,非可說事,是故非耳識所聞故,依僧義故,經云:所言僧者,名無為,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讚嘆故。
《大智度論》曰:若菩薩於過去諸佛取相分別回向,是不名回向。何以故?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是故說諸過去佛,墮相數中,若不取相數回向,是為不顛倒。
《佛藏經》曰: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乃至又念佛者,離諸想,諸想不生,心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至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舍,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能轉,亦能降伏百千億魔,況弊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是法如是無想無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
《勝天王般若經》云:「無所念心而修念佛」。《摩訶般若經》云:「無所念是為念佛。」「無憶故,是為念佛。」《無盡意菩薩經》云:云何念佛?謂不觀色相、出生、種姓、過去淨業,……不緣一切境界,不生諸想:我及我所,不起見聞覺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脫。心心數法滅不相續,淨諸憶想、非憶想等。……是名菩薩念佛三昧。
《華嚴經》中文殊頌云:「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又頌云:「虛空無中邊,諸佛心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天台宗《摩訶止觀》中明念佛三昧,文云:當云何念,為復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盡,及至識已盡。佛所說盡者。是痴人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絕本,若如是念者,是名實相念佛之門。
通過以上所引經論,不難明白實相念佛的真義,就是照破諸法無自性,無緣無念,無能無所,從而契入無相之實相,所以無論禪宗之參究,天台華嚴之止觀,都是實相念佛法門。淨土宗之持名、觀想,觀相,若能契入第一空,就是念實相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各宗之修行入門不同,但都不離實相念佛,終究得入諸法實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