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樣是封疆大吏和洋務派領袖,他的仕途經歷和曾、左、李等人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知道張之洞為官前期以清流自居,為慈禧太后壓制地方勢力出過不少力。李鴻章就曾說他為官一生,猶是書生之見。
以李鴻章為人為官的通達,他是有資格這樣評價張之洞的。當時官場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李鴻章張目而臥,張之洞閉目而行」,用以形容李鴻章的警惕和張之洞的率意,這是很鮮明的對比。
史稱張之洞「少有大略,記誦絕人」,十六歲中舉人,是那年鄉試的第一名。他做官書生意氣不假,像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大肆捕殺康黨,張之洞的門生,六君子之一的楊叔嶠也在其中。他得知後,就上奏慈禧太后,洋洋千言,要以一家百口性命力保楊叔嶠,這點書生不省事的味道,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
可奇怪的是,張之洞的至親唐炯獲罪,被定為斬監侯,他在慈禧面前卻又不置一詞。你說他不會做官吧,他以詹事府五品的左庶子,升補翰林院侍講再遷內閣學士,再放山西巡撫,十五個月的時間,官升三級;你說他會做官吧,他見了當國的慶親王奕劻,也敢摔臉子。
可能是清流出身之故,張之洞遇事好發高論,往往一說就是幾個小時,不給人張口的機會,對他的放言無忌,李鴻章不止一次指斥為:局外論事易。因此張之洞為官,常有驚天之舉。
據說,張之洞得到外放山西巡撫的旨意後,興奮得不得了,所擬的謝恩折得意忘形,居然自命為「敢忘八表經營」。「八表」是天下的別稱,做一個小小的山西巡撫,就想經營八表,口氣未免闊大,因此一時傳為口實。挖苦他最厲害的,就是他的堂兄張之萬,一天,他佩戴兩塊掛表初期,顯擺給別人看,有人說表只要準,一塊就夠了,張之萬卻說:「舍弟有『八表』之多,我不過兩塊而已!」
曾、左、李去世以後,張之洞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因此後來袁世凱很想巴結他,回家葬母途中,還特意繞道兩江去和張之洞套近乎。張之洞倒也是盛情款待,只是席間酣然入睡,弄得滿堂尷尬。
原來張之洞向來晨昏顛倒,生物鐘錯亂,中午正是他好夢開始的時候。他在湖廣主政時,湖北官場就有這樣一副對聯形容他:「號令不時,起居無節;語言乏味,面目可憎」,據說上聯很紀實。張之洞的另一特點是花錢如流水,像漢陽兵工廠、萍鄉煤礦等等,都花了朝廷無數的銀兩。史書上因此責他「務宏大,不問費多寡」。
在很多人看來,張之洞做的最愚昧的一件事就是保袁世凱。光緒帝死後,攝政王載灃秉承太后旨意,要殺袁世凱為其兄報仇,張之洞居然竭力開陳,使袁世凱得以保住一條性命。如果真是殺了袁世凱,則朝廷無後來之禍,張之洞一言喪邦,可不是閉目而行嗎?
儘管張之洞在官場上有著這樣那樣的傳聞,其功過評論也是有好有壞,但縱觀他的一生,還是幹了不少大事,尤其在近代工業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不過,如此位高權重的張之洞死的卻有點「窩囊」。據說他的死是因為攝政王載灃的一句「亡國之言」。
張之洞患病時,載灃曾親自到府上看望。在談到當下局勢時,張之洞頗為擔憂,但載灃卻說:「怕什麼?有兵在!」張之洞聽了這句話,頓時一口鮮血噴將出來。從來朝廷施政,都是以仁撫為先,所以他死前留下預言:如此自絕於民,不亡何待?還真是讓他說中了,他死後兩年,辛亥革命就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