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臨終前聽到載灃一句話,預言大清必亡,結果兩年後便應驗了

2020-12-10 左都御史

張之洞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樣是封疆大吏和洋務派領袖,他的仕途經歷和曾、左、李等人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知道張之洞為官前期以清流自居,為慈禧太后壓制地方勢力出過不少力。李鴻章就曾說他為官一生,猶是書生之見。

以李鴻章為人為官的通達,他是有資格這樣評價張之洞的。當時官場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李鴻章張目而臥,張之洞閉目而行」,用以形容李鴻章的警惕和張之洞的率意,這是很鮮明的對比。

史稱張之洞「少有大略,記誦絕人」,十六歲中舉人,是那年鄉試的第一名。他做官書生意氣不假,像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大肆捕殺康黨,張之洞的門生,六君子之一的楊叔嶠也在其中。他得知後,就上奏慈禧太后,洋洋千言,要以一家百口性命力保楊叔嶠,這點書生不省事的味道,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

可奇怪的是,張之洞的至親唐炯獲罪,被定為斬監侯,他在慈禧面前卻又不置一詞。你說他不會做官吧,他以詹事府五品的左庶子,升補翰林院侍講再遷內閣學士,再放山西巡撫,十五個月的時間,官升三級;你說他會做官吧,他見了當國的慶親王奕劻,也敢摔臉子。

可能是清流出身之故,張之洞遇事好發高論,往往一說就是幾個小時,不給人張口的機會,對他的放言無忌,李鴻章不止一次指斥為:局外論事易。因此張之洞為官,常有驚天之舉。

據說,張之洞得到外放山西巡撫的旨意後,興奮得不得了,所擬的謝恩折得意忘形,居然自命為「敢忘八表經營」。「八表」是天下的別稱,做一個小小的山西巡撫,就想經營八表,口氣未免闊大,因此一時傳為口實。挖苦他最厲害的,就是他的堂兄張之萬,一天,他佩戴兩塊掛表初期,顯擺給別人看,有人說表只要準,一塊就夠了,張之萬卻說:「舍弟有『八表』之多,我不過兩塊而已!」

曾、左、李去世以後,張之洞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因此後來袁世凱很想巴結他,回家葬母途中,還特意繞道兩江去和張之洞套近乎。張之洞倒也是盛情款待,只是席間酣然入睡,弄得滿堂尷尬。

原來張之洞向來晨昏顛倒,生物鐘錯亂,中午正是他好夢開始的時候。他在湖廣主政時,湖北官場就有這樣一副對聯形容他:「號令不時,起居無節;語言乏味,面目可憎」,據說上聯很紀實。張之洞的另一特點是花錢如流水,像漢陽兵工廠、萍鄉煤礦等等,都花了朝廷無數的銀兩。史書上因此責他「務宏大,不問費多寡」。

在很多人看來,張之洞做的最愚昧的一件事就是保袁世凱。光緒帝死後,攝政王載灃秉承太后旨意,要殺袁世凱為其兄報仇,張之洞居然竭力開陳,使袁世凱得以保住一條性命。如果真是殺了袁世凱,則朝廷無後來之禍,張之洞一言喪邦,可不是閉目而行嗎?

儘管張之洞在官場上有著這樣那樣的傳聞,其功過評論也是有好有壞,但縱觀他的一生,還是幹了不少大事,尤其在近代工業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不過,如此位高權重的張之洞死的卻有點「窩囊」。據說他的死是因為攝政王載灃的一句「亡國之言」。

張之洞患病時,載灃曾親自到府上看望。在談到當下局勢時,張之洞頗為擔憂,但載灃卻說:「怕什麼?有兵在!」張之洞聽了這句話,頓時一口鮮血噴將出來。從來朝廷施政,都是以仁撫為先,所以他死前留下預言:如此自絕於民,不亡何待?還真是讓他說中了,他死後兩年,辛亥革命就爆發了。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前,出現過七大徵兆,竟然個個都應驗!歷史真的是被事先安排好了?
    後來,這話在清朝的歷史上的確應驗了。當初是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輔助大清奪取了中原,而之後,清朝則是在攝政王載灃以及孤兒寡母的隆裕太后跟宣統皇帝溥儀的手中覆滅的。其實,這個瞎子能算對大清的命運也不足為奇。首先,滿人入關,那是天下皆知的大事。根據當時的戰鬥形勢,中原易主那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即便是瞎子,對天下大事也肯定是有所耳聞的。所以,說其能奪取天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 張之洞與載灃爭論 事後感嘆:沒想到聽見這種亡國之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病重,臨終前召見軍機大臣張之洞託孤定策,交代後事。經歷了戊戌政變、己亥建儲、庚子國變數起事件,光緒已對慈禧恨之入骨,因而慈禧準備在自己死前廢黜光緒,另立新君。在新君的人選上,慈禧屬意醇王載灃的兒子溥儀。
  • 張之洞和載灃據理力爭,後來長嘆,此為亡國之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病重,在去世前,他召見了軍機大臣張之洞,交代後事。 在戊戌政變、己亥建儲、庚子國變等事件之後,光緒極為憎恨慈禧,所以慈禧準備在她逝世前廢黜並推出新的統治者。那麼誰來做新君呢?慈禧屬意醇王載灃的兒子溥儀。
  • 張之洞成「負能量」,大清就要完了
    此次張之洞進入中央核心權力機關,是一貫以平衡之術馭臣的慈禧想以其平衡勢力漸大的袁世凱,因張、袁的明爭暗鬥盡人皆知。 一年前的「改官制」,袁世凱是唯一直接參與的地方總督,而張之洞只是派代表的六位總督之一,明顯袁在張上。
  • 劉備死前預言:他不死,蜀國必亡,諸葛亮當耳邊風,結果字字應驗
    劉備死前預言:他不死,蜀國必亡,諸葛亮當耳邊風,結果字字應驗說起三國時期的事情,不提起劉備這個人,簡直是有些說不過去。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步一步的走到自己帝王的身份,也是充滿了很多的傳奇色彩。劉備最後成為一介帝王,而他在臨死前也曾經對諸葛亮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此人不死,蜀國必亡,諸葛亮不信,最後句句成真,這個人又是誰呢?
  • 載灃隨意任命要官,張之洞與之爭辯,感嘆竟能說出這種話
    而慈禧為了防止她死後光緒帝重掌大權,報復自己,她便決定在死之前廢除光緒帝,選擇另外的繼承人。慈禧太后把張之洞召到身邊,商議下一任皇帝的人選。慈禧太后想要讓載灃之子溥儀繼位,而張之洞等大臣們都害怕溥儀年幼,隆裕會學慈禧來個垂簾聽政,所以說不如讓載灃繼承皇位。
  • 他在臨終前哀嘆:我死,大清必亡!十餘天后大清真的亡了
    也正是有這段赴日留學的經歷,良弼的眼界非同凡響,所以回國後他多次想用自身所學來改革清政府,然而卻終究見效甚微。 因此在革命黨的安排下,一位叫做彭家珍的殺手潛伏到了他的身邊,而在經過漫長的策劃後,終於在1912年的一天成功對良弼實行了刺殺。當即良弼就被炸成了重傷,雖然經過全力搶救後沒有當即死亡,但由於傷勢過重還是命懸一線。
  • 此人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十餘天后果然應驗了
    興非一日之功,亡也非一日之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晚清時期,社會弊端叢生,內憂外患,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衣不蔽體,更無立錐之地。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傀儡。而同樣是出身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他,卻一直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奮鬥。但是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僅憑一人之力,又怎麼挽救,這偌大的國家。
  • 溥儀稱載灃膽小怕事,載灃臨死前說的一件事,卻讓子女們動容落淚
    隨後,慈禧太后在西苑儀鸞殿後殿福昌殿的病床上,召見了軍機大臣載灃、張之洞等人,商議立嗣。 3歲的溥儀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父親載灃則成為了攝政王。載灃,奕譞的第五子,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光緒皇帝的胞弟。 光緒十六年承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
  • 曾被張之洞力挺的載灃為何沒能被慈禧太后立為皇帝?
    當年慈禧商議立嗣時,張之洞、世續等人曾提出了立載灃為皇帝的建議,卻最終被慈禧太后否定了建議。1890(光緒十六)年,年僅七歲的載灃世襲了父親的爵位成為了醇親王,一時間地位顯赫無人能及。載灃18歲時,被慈禧太后任命為「頭等專使大使」,奉命出使國德國謝罪。公元1901年,載灃曾代表清政府去德國為克林德被殺事件致歉。當時,德國為了羞辱清政府,特別指定光緒皇帝的親弟弟醉親王載灃前往德國。
  • 張之洞去世當晚,載灃前來探望時留下的話語,最終成「亡國之音」
    就在法軍打到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之時,張之洞奏請朝廷調來了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前來援桂,駐防鎮南關,戰爭再次打響後,70歲的老將馮子材親自率軍奮力抵抗,最終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法國戰敗後,總理茹費理等內閣集體垮臺,就在張之洞決定乘勝追擊之時,清廷下達了一個不可理喻的命令,要求前線各軍停戰撤退,準備和法國言和,張之洞對此心懷不忿,於是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結果竟遭到了李鴻章的斥責。
  • 慈禧為什麼不選擇載灃而選擇孩童溥儀繼位,這不是要幫著清朝滅亡
    當慈禧太后宣布這個決定的時候,世續和張之洞擔心光緒帝的皇后(隆裕皇后)再來個垂簾聽政,於是便共同奏稱:「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載灃。"慈禧太后猶豫了一下,說:「你們說立長君,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要是我不為穆宗(同治)立後,終究是對不起他。要不就立溥儀為帝,仍令載灃主持國政,如此的話,公義私情,兩無所憾。」
  • 此人臨死前大呼:我死後大清必亡,果真 14天後溥儀退位|百家故事
    很快,良弼自費留學這事,就驚動了張之洞,一個電報發到了駐日公使的手裡,上面只有一行字:良弼留學的一切費用,由你們資助!有句話叫:書非借不能讀也。當其他留學日本的八旗公子,放蕩形骸,把留學當成遊樂時,良弼卻在玩命學習。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更有一份雄心在心底燃燒,更要改變大清的命運!就這樣當良弼學成歸國後,恰好遇到施行新政,操練新軍。
  • 攝政王說的這句話,為何讓張之洞哀嘆「亡國之言」?
    可是到這時,曾左李相繼過世,只剩下一個垂垂老矣的張之洞。張之洞其時已經72歲。1863年(同治二年),身材瘦小、長著一幅猢猻臉的張之洞,在進士考試中被慈禧太后親點探花(探花是進士考試的第三名,向來要求相貌俊雅),因此張之洞對慈禧太后非常感激,對清王朝忠心耿耿。慈禧死前任命他為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
  •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這些年輕的「小爺們」既無老臣的老成持重,也不具有年輕人的前瞻視野,最終帶領大清走向了滅亡的道路。而其中為首的,則是宣統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清朝興於攝政王,也亡於攝政王,給人以天道循環的感覺。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預言:14個已應驗10個,今年的災難也被預言!
    他留下來十四則預言,竟然被證實應驗了十個。諸葛丞相將自己的預言,皆留在了那篇著名的《馬前課》內。有關災難的程度,各預言都有不同的描述,《馬前課》雖然只用了「拯患救難,是唯聖人」八個字,但在後面二句又加以註解,「陽復而治,晦極生明」,所謂剝極必復,「剝」為山地剝卦,「復」為地雷復卦,在《易經》裡有陰極陽生之象,具物極必反之意。當我們看到最壞的情況時,聖人也將會隨即出現,使一切變好。
  • 歷史上有四大神秘預言,已經實現了3個,最後一個據說23年後應驗
    瑪雅預言,好像是特別火的一個事情,而瑪雅人似乎都非常喜歡預言這件事情,前段時間,因為預言,說2012年是世界末日,這個預言在網絡上可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瑪雅人的預言很明顯失敗了,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預言,而且都一一應驗了。那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美國著名「算命婆」,準確預言甘迺迪遇刺,臨終前這樣預言中國
    她生前做過許多預言,都一一應驗了,在臨終前,她還曾預言過中國。1、預言家珍妮·狄克遜珍妮·狄克遜成為預言家的經歷,頗為神奇。有一天珍妮走在街上,碰到了一個奇怪的女人,她坐在車裡,車裡面有一群母雞,讓人意外的是,母雞居然像是有人性一樣,一個個把頭伸到窗外去看,還嗝嗝嗝的叫。而系在樹上的馬兒像吃了興奮劑一般瘋狂大跳。
  • 此人臨終大呼:我亡,大清必跟我亡!死後10天果然應驗!
    回國後,禁衛軍成立,他擔任第一任統領。參與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延攬軍事人才,還與鐵良並稱清季幹將。當時,對清朝最大的威脅是革命軍隊。他便是愛新覺羅·良弼,當時,革命軍勢力強大,已經佔領了半個中國。曾經風光無限的清貴族陷入了恐慌之中。害怕王朝風雨飄搖卻無所依靠。此刻許多人認為國家應該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只有他才能拯救清朝。
  • 慈禧臨終前讓溥儀「兼祧」,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讓家族香火斷絕,便是最大的不孝。若有家族嫡子未出子嗣而死亡,又或沒有生育能力,為了防止大宗後繼無人,則會從近支親族中選擇一位後輩入嗣,是為「承祧」。這種承祧制度下的父子關係,是法理上的,而不是血緣上的,但並不是說這種關係只是流於形式。因為日後財產的繼承,以及社會關係的變化,都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