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鍋的鼻祖#
溫鼎,應該說是現代火鍋的鼻祖。溫鼎所反映的分餐制與今天小火鍋的吃法很是相似,一人一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放置食材,可以說是單人小火鍋的雛形。
商周時期,人們就餐時,大多席地而坐,後世的「筵席」「席位」「酒席」等詞由此發展而來。
晉侯溫鼎,出土於晉武侯之夫人墓。溫食器。方折唇,腹略鼓,雙附耳,三卷尾鳥形扁足,三足連鑄有圓形託盤,盤底有三個「十」字形鏤孔。
頸部飾三組相對的回首卷體龍紋,器腹內壁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鼎」五字。溫鼎是一件可以在託盤中加木炭保溫的飪食器。
晉侯溫鼎,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帶有託盤的溫鼎。最上方的圓形小鍋,用來盛放食物。託盤則位於整件器物的中部,用來放置炭火加熱上面小鍋中的食物。託盤底部還有3個十字形鏤孔,用於通風去灰。這一精美的飲食用具營造出一種「佳餚必用美器」的飲食文化氛圍。
在商周時期,羹是貴族的主要食物,那時羹的名目很多,幾乎所有可以入口的肉類都可以用來做羹,其名稱隨著食材的不同而各異,在文獻中被記載的就有羊羹、豕羹、犬羹等。
這些羹除了用肉外,還要加上一些碾碎的穀物,這是羹的傳統做法。這一時期的人們為了追求舌尖上的美味,常常會將羹用溫鼎來加熱。香氣瀰漫整個房間,讓人食慾大增。
有學者也認為還可以把涼肉、涼菜放到溫鼎中邊涮邊吃。這場面和我們現在吃火鍋基本相差無幾。根據溫鼎的形制,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溫鼎只適合單人使用,這也從飲食器具上證明了當時實行的是分餐制。
在商周時期,人們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富貴人家的席前還常置有矮小的俎案,就是為了與人坐在席上的高度相適應。人們在這樣的筵席上就餐,為了安全避免火災,就只能吃加工過的涼的食物。
要想吃到熱的食物,就需要在筵席上加熱。所以就發明了帶有託盤或火塘的溫鼎,放在宴席上或者俎案上,都不會造成火光之災,既實用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