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博物院,一九一八年籌建,一九一九年開館,算下來有一百年了。原來是博物館,後來升級為博物院,就在太原濱河西路中段,這裡既有龍形觥,也有晉國鑄銅器,石樓銅器群,以及明代水陸畫等等。
這個就是1959年在山西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的龍形觥,是一件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它就像一艘停泊在水波裡的龍舟,高十九釐米,長四十三釐米,青銅器上有揚子鱷的形象,非常罕見。
這個是許家窯石球,看著就像山東魯菜的四喜丸子,福祿壽喜。許家窯在山西陽高縣古城公社許家窯村東南一公裡梨益溝西岸的斷崖上,1976年發現了這些石球,一共是1059件,最大的三斤,最小的二兩。
這個蟠虺紋鍾甬範,是東周時期的文物,發現於侯馬市鑄銅遺址出土,它是編鐘甬部的一半,自上而下飾四組蟠虺紋,繁密細緻。大約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
西周青銅豬尊,是西周時期的金屬器物,豬嘴是突出的,可以看到獠牙外露,背上有一個圓口,並且上面有蓋子,就像是空中指揮預警機一樣,豬背部的蓋子,就像遠程警戒雷達一樣。
這個兔尊長33釐米,高11釐米,這個兔是一個匍匐的狀態,整個器物被摩挲成了黃紅色,鮮豔奪目。腹部中空,下有矮足。人們推斷這個兔尊,是一件酒具。
晉侯穌鍾,這個一共是16件,有14件在上海博物館,有2件在山西博物院,這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晉侯穌鍾是從清理髮掘晉侯墓地8號墓時出土的,是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的。西周青銅器距今三千年,在堅硬的青銅器上刻字也是一種先進的技術。
晉侯鳥尊也是山西博物院的一件鎮館之寶了,是西周中期文物,發掘於山西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的天馬,也就是晉侯墓。主題造型是鳳鳥回眸,鳳鳥尾部是象頭,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一起支撐體重。
獸面紋銅鐃,一九五九年發掘,商代青銅器,高七十一釐米,屬於打擊類青銅樂器,高大厚重,氣魄雄偉,聲音雄渾空闊,悠揚久遠。
這個晉候溫鼎,是在一九九二年,晉侯墓地13號墓出土,鼎的內壁鑄造了五個字,記載的是晉侯作此鼎。鼎一共分了兩層,下層有一扇可以打開的小門。這個晉候溫鼎,有點像現在的酒精爐火鍋。
魚蛇紋盤,山西省聞喜上郭村出土,是春秋時期的一件青銅盤,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個盤子上有魚蛇紋,兩邊有耳朵,就像個烙餅的鏊子一樣。
父丁鼎,這是山西洪洞縣永寧堡出土的一件西周文物,鼎內壁上有車作父丁寶鼎這麼六個字。這是山西省博物院獨有的一件文物,這個鼎距今最少兩千七百多年了。
西周刖人守囿銅輓車,1989年山西省聞喜縣出土,它是西周時期陪葬的銅車,堪稱中國古代最早的車模了。這個車一共六個輪子,兩個大輪子,四個小輪子,有猴,虎,鳥等14個立體動物形象。
這個羞鼎,是周代貴族吃飯使用的鼎,是盛煮加五味的牲肉的鼎,兩邊有耳朵,就像火鍋的兩個耳朵一樣,三個鼎腿,可見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學會了使用這種小鍋加熱食物。
恆父旅簋,西周年間青銅器,山西省洪洞縣永寧堡出土,蓋子裡面鑄了銘文,作寶尊彝四個字,簋底部有銘文,恆父作旅簋,五個字。距今年代在兩千七百多年到三千多年間。
這個西周虞侯政壺,屬於西周時期金屬器,兩肩有獸首銜環,頸部有鳳鳥紋,肚子上有十字條帶紋,下面是波曲紋,高四十一釐米,1980年徵集到的,應該是盛酒或者盛水的器具。
最後是夔龍紋盤,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村7號墓出土,是春秋時期的文物,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鑄造。盤子下面四角都有一個豬支撐著盤子,如果可以轉動,那就更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