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珍藏重器 龍形觥鳥尊都是國寶 許家窯石球像四喜丸子

2020-12-13 世界旅行玩家

山西省博物院,一九一八年籌建,一九一九年開館,算下來有一百年了。原來是博物館,後來升級為博物院,就在太原濱河西路中段,這裡既有龍形觥,也有晉國鑄銅器,石樓銅器群,以及明代水陸畫等等。

這個就是1959年在山西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的龍形觥,是一件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它就像一艘停泊在水波裡的龍舟,高十九釐米,長四十三釐米,青銅器上有揚子鱷的形象,非常罕見。

這個是許家窯石球,看著就像山東魯菜的四喜丸子,福祿壽喜。許家窯在山西陽高縣古城公社許家窯村東南一公裡梨益溝西岸的斷崖上,1976年發現了這些石球,一共是1059件,最大的三斤,最小的二兩。

這個蟠虺紋鍾甬範,是東周時期的文物,發現於侯馬市鑄銅遺址出土,它是編鐘甬部的一半,自上而下飾四組蟠虺紋,繁密細緻。大約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

西周青銅豬尊,是西周時期的金屬器物,豬嘴是突出的,可以看到獠牙外露,背上有一個圓口,並且上面有蓋子,就像是空中指揮預警機一樣,豬背部的蓋子,就像遠程警戒雷達一樣。

這個兔尊長33釐米,高11釐米,這個兔是一個匍匐的狀態,整個器物被摩挲成了黃紅色,鮮豔奪目。腹部中空,下有矮足。人們推斷這個兔尊,是一件酒具。

晉侯穌鍾,這個一共是16件,有14件在上海博物館,有2件在山西博物院,這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晉侯穌鍾是從清理髮掘晉侯墓地8號墓時出土的,是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的。西周青銅器距今三千年,在堅硬的青銅器上刻字也是一種先進的技術。

晉侯鳥尊也是山西博物院的一件鎮館之寶了,是西周中期文物,發掘於山西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的天馬,也就是晉侯墓。主題造型是鳳鳥回眸,鳳鳥尾部是象頭,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一起支撐體重。

獸面紋銅鐃,一九五九年發掘,商代青銅器,高七十一釐米,屬於打擊類青銅樂器,高大厚重,氣魄雄偉,聲音雄渾空闊,悠揚久遠。

這個晉候溫鼎,是在一九九二年,晉侯墓地13號墓出土,鼎的內壁鑄造了五個字,記載的是晉侯作此鼎。鼎一共分了兩層,下層有一扇可以打開的小門。這個晉候溫鼎,有點像現在的酒精爐火鍋。

魚蛇紋盤,山西省聞喜上郭村出土,是春秋時期的一件青銅盤,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個盤子上有魚蛇紋,兩邊有耳朵,就像個烙餅的鏊子一樣。

父丁鼎,這是山西洪洞縣永寧堡出土的一件西周文物,鼎內壁上有車作父丁寶鼎這麼六個字。這是山西省博物院獨有的一件文物,這個鼎距今最少兩千七百多年了。

西周刖人守囿銅輓車,1989年山西省聞喜縣出土,它是西周時期陪葬的銅車,堪稱中國古代最早的車模了。這個車一共六個輪子,兩個大輪子,四個小輪子,有猴,虎,鳥等14個立體動物形象。

這個羞鼎,是周代貴族吃飯使用的鼎,是盛煮加五味的牲肉的鼎,兩邊有耳朵,就像火鍋的兩個耳朵一樣,三個鼎腿,可見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學會了使用這種小鍋加熱食物。

恆父旅簋,西周年間青銅器,山西省洪洞縣永寧堡出土,蓋子裡面鑄了銘文,作寶尊彝四個字,簋底部有銘文,恆父作旅簋,五個字。距今年代在兩千七百多年到三千多年間。

這個西周虞侯政壺,屬於西周時期金屬器,兩肩有獸首銜環,頸部有鳳鳥紋,肚子上有十字條帶紋,下面是波曲紋,高四十一釐米,1980年徵集到的,應該是盛酒或者盛水的器具。

最後是夔龍紋盤,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村7號墓出土,是春秋時期的文物,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鑄造。盤子下面四角都有一個豬支撐著盤子,如果可以轉動,那就更了不起了。

相關焦點

  • 山西博物院裡尋國寶,要看運氣了,還有個「不正經」壞笑的萌獸
    而本日是周日,博物院周一閉館,遊客最早只能預約下周二的參觀了,很多遊客也因此與山西博物院無緣了。我最近總結了一個小「訣竅」,直奔國寶而去。山西博物院有比較著名的八大「鎮院之寶」,分別是鳥尊、胡傅酒樽、獸形觥、廟底溝彩陶罐、彩繪雁魚銅燈、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銅犧立人擎盤和虞弘墓石槨。
  • 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都幹嘛的?
    尊、觥、彝、卣、壺、罍、瓿等。尊  尊,一種大口的貯酒、備斟的酒器。多為青銅製,頸微縮,鼓腹、平底。體呈圓形、方形等。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形制很多,多設計成鳥獸形,如犧尊、象尊、四羊方尊等。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晉侯鳥尊便是這種器型。
  • 中國氏族制度的萌芽:許家窯人與石球
    可是,從人類取得物質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上看,元謀原人與北京原人都還不過是一群採集者。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打製得形狀一致的石球。據推測,有些狀如蘋果大小的石球可能是用來製作狩獵工具「飛石索」用的。方法是把兩個石球分包在兩個小皮囊中,然後用皮繩把它們系住。使用時,獵人手握一球,在頭上旋動,看準獵物即向其投出,皮繩由於球的旋力作用,就可以把動物的腳或頸緊緊纏住了。
  • 山西陽高縣許家窯村出土的石球,不僅數量多,而且製作精良
    於中國原始陶器造型採用圓球形為基礎這一共性特徵的成因,許多研究者作過解釋,大體上是首先,這是對球形或近似球形的自然物容器的模仿,如動物的頭骨、植物中的球形果殼、像葫蘆南瓜類等,其次,受到編織物的啟發和影響,因為在陶器產生之前,人們早就懂得了利用天然的藤類、竹類等植物編織器物,而器物的編織大多是一圈圈地編起來
  • 商人好酒,觥籌交錯,商朝青銅器——龍形觥
    從考古發掘和傳世文物的來看,有些觥都附帶一個可以用來舀酒的勺子。所以,觥不是直接用來飲酒的,而是一種盛放酒的容器。 這件龍形觥高19釐米、長44釐米,它的前端被塑造成類似龍的樣子,長有兩隻朝上的角,齜牙咧嘴,露出尖尖的牙齒;而器身上的裝飾紋樣以龍和蛇為主題,有大小龍、蛇、鱷魚等動物共20多條。
  • 看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都是什麼用途
    盛酒器  盛酒器有:尊、觥、彝、卣、壺、罍、瓿等。  尊  尊,一種大口的貯酒、備斟的酒器。多為青銅製,頸微縮,鼓腹、平底。體呈圓形、方形等。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形制很多,多設計成鳥獸形,如犧尊、象尊、四羊方尊等。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晉侯鳥尊便是這種器型。
  • 山西博物院加盟《國家寶藏》,將推出哪些文物,大家來猜一猜
    從陶寺遺址到北魏風華、從人祖媧皇到唐風晉韻、從帝堯陵廟到晉商故裡,無論是早已失傳的上古時代,還是字跡漫漶的歷史記載,山西文明、山西文化、山西文物都在中華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日,作為保存、傳承和傳播山西文化的重要載體,山西博物院正式加盟央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這個消息再一次在省內掀起了一股文物熱潮。
  • 山西博物院——五千年歷史看山西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濱河西路北段13號,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 看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當浮一大白!
    尊  尊,一種大口的貯酒、備斟的酒器。多為青銅製,頸微縮,鼓腹、平底。體呈圓形、方形等。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形制很多,多設計成鳥獸形,如犧尊、象尊、四羊方尊等。燮父去世後,將這件宗廟重器隨葬。從考古發掘來看,有些觥都附帶一個可以用來舀酒的勺子。「觥籌交錯」這個詞就形象地把古人在宴席上邊喝酒邊行酒令的場景描繪了出來。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龍形觥,造型獨特,為海內外僅見。
  • 華夏博物之旅:盤點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龍形觥,商代,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   ——編  者       如若你第一次來到華夏文明發祥地山西,那麼參觀山西博物院,很可能是感受這片熱土人文風貌最便捷也最深刻的方式。數千年來山西的「寶貝」,都集聚於此。   山西博物院始建於1919年,如今的現代化新館2005年在太原市汾河西岸建成開放。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由主館和四角輔樓組成。
  • 國家寶藏第二季,太原的山西博物院定會火起來
    從小就知道山西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山西的黃土文化從古到今都在這片土地之上醞釀。而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城市,理所當然的成了山西的「代言人」。國家寶藏第一季可謂是讓「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院(館)紛紛亮相。但作為本土的小編發現缺少了山西博物院。
  • 這隻佩奇有點兇——商代豕形銅尊
    不知道同學們還記得山西博物院的晉侯鳥尊、鴞卣,河南博物院的婦好鴞尊嗎?它們的外形都是鳥的形狀,但這件酒器為什麼是豬的形狀呢? 我們之前介紹過尊和罍都是用來裝酒的,那同學們知道古代還有哪些酒器嗎?古代酒器,是指用於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總稱,包括尊、壺、爵、角、觥、彝、卣、罍、瓿等。其中,尊通常是動物的形象,是古代祭祀時使用的重要禮器。
  • 頭條| 青銅盤、獸形觥、鎛鍾、古水器……盤點2018年山西警方追回...
    這些圓雕動物都能在原處360度轉動,水鳥嘴可以啟閉,烏龜頭可以伸縮,栩栩如生,頗富情趣。▲晉國重器「晉公盤」銘文,昭示了一段十分重要的史實。為追回這件國寶,山西公安民警不遠萬裡,歷盡艱辛,在境外接力追查,終將其從國外護送回國。一件「獸形觥」,何以出賣又反悔?
  • 舊石器中期文化:大荔文化,許家窯文化
    舊石器中期文化,發現的地點和文化遺存都不及早期和晚期豐富,除華北有較多的發現外,其他地區只有零星的發現。比較重要的遺存,華北有大荔文化、許家窯文化、丁村文化、東北有鴿子洞文化,西南有桐梓文化。大荔文化,此種文化是1978年在陝西大荔縣解放村發現,挖出有人骨化石和大量石器,伴出的動物化石有10餘種。
  • 吉金識晉:山西博物院藏部分精美青銅器藏品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佔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是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
  •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
    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稱,夏文化遺存,分布密集,燦若繁星。「東下馮遺址」的發現,清楚地表明晉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 繼夏而起的商朝,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的開端,國家體制趨於完備,文明程度更高。山西南部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重器和完整城池,表明這裡是商王朝的經略要地。 夏商時期,山西中西部呂梁山一線屬於各部族「方國」領域。
  • 視頻|山西古代體育:距今10萬年之久的石球:投擲項目的鼻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山西丁村遺址是世界著名的含有古人類化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數千件石製品,石球只是其中的一種。石球最早是原始人獲取食物的器具,隨著農耕文明的日漸發達,它才逐漸有了兩球相碰的遊戲功能。山西省體育博物館工作人員仇雅琦介紹:「石球距今已經有10萬年之久,最早是在臨汾的丁村(遺址)發現了石球,隨之又在陽高縣許家窯(遺址)發現了百餘顆石球,石球早期是原始人獲取食物的器具,隨著農耕文明的日漸發達,它才逐漸有了兩球相碰的遊戲功能,可以說石球是投擲項目的鼻祖。」
  • 國寶重器大口尊亮相
    本報4月8日訊(記者 趙曉林)隨著山東博物館的3件國寶登上央視《國家寶藏》舞臺,全國觀眾領略到了山東文物的珍貴、齊魯文化的深厚,也讓很多濟南市民對泉城文物產生了興趣。今天,記者從市考古研究所獲悉,一件非常珍貴堪稱國寶重器的大口尊剛剛亮相濟南考古館。
  • 這件白狐引出的賀州國寶,可與全國這些頂級國寶媲美!|展覽|靈石|...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一致認為出土的尊屬於東周時期侯王級的器物,尊的犧首為有犄角的怪獸,神似古人傳說的麒麟,耳朵像鹿。尾部立有攀附的鳳頭,虁龍作尾。背部蓋上有浮雕盤蛇,以突出高昂蛇首作為蓋鈕,蛇是古越族圖騰,尊周身刻滿夔紋。青銅尊是目前我國唯一發現集麒麟、龍、鳳三大神獸於一身的青銅器皿,後定名為麒麟尊,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