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又發現一條古道,為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
據了解,長崗嶺古道是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西京古道樂昌段的線路走向、保存現狀及沿途古村落和文物點分布情況開展摸查時發現的當時發現的時候是非常驚訝的,整個石板路面保存得非常好,大概90%以上都保存了下來。發現這條古道後,做了影像資料的記錄,還有文字方面的記錄,包括歷史的考證。古道沿途還有2座清代涼亭、1座清代石拱橋、3座清代石板橋、1個民國時期山地界碑和2座工農革命軍烈士墓等多個不可移動文物點,文化資源豐富。
-
南京被盜明代石馬已追回 文物保護現狀令人堪憂
但是,像明代石馬這樣被忽視保護和監管的文物很多,文物保護的現狀令人堪憂。 南京雨花臺區龍西路福潤雅居東側,有一片附近居民開闢的菜地。菜地旁,曾有一對石馬和一隻石虎。南京文物專家鑑定,這些石刻守護的是明代一位高官的墓。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的方青松曾評價,這對石馬與常遇春、徐達墓前的石馬不相上下。 可就在9月16日,有市民發現那對石馬不見了。
-
我市又發現一條古道,為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
記者從市文廣旅體局了解到,我市新發現一條重要的古道——長崗嶺古道,它是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也是著名的「坪石大捷」中重要一戰「長崗嶺戰鬥」發生地,更是當年中山大學在坪石教學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
古建築保護前景堪憂 異地安置乃屬無奈之舉
古建築保護前景堪憂 異地安置乃屬無奈之舉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不容樂觀的,大部分地處偏僻的古村落因缺乏資金、缺乏管理,年久失修而被廢棄。 古建築保護前景堪憂 早在民國時期,一些外國文物商人就來到中國搜刮文物,他們把一些中國優秀的古建築拆散移遷到國外,現收藏於各國博物館。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批未納入文物保護對象的古建築群,屬於私人財產,可以自由買賣。
-
張志故居年久失修淪為危房 多次督促產權方維修未果
作為濟南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曾經光彩照人的二層小樓現在卻已殘破不堪成為危房,無人敢靠近,周圍也是垃圾、雜物遍地,狀況堪憂。6日,相關文保部門稱,他們也曾多次督促產權方進行維修但一直擱置到現在沒有解決。小樓東牆南側掛著「濟南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樓前面還堆放了很多板材、垃圾等,幾乎佔滿了前面的小院,在小院的東側還有一堵牆,牆底部的部分青磚也已脫落。
-
蟳埔百年蚵殼厝年久失修將拆 網友呼籲建保護機制
有專家稱「去一次少一次」,建議「若有條件,由政府收購按現狀保護是比較好的辦法」。而網友「張若愚Roy」則表示,很多蚵殼厝確實存在年久失修的情況,如果不拆除重建,居民的人身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蟳埔蚵殼厝 頻現被拆改造 記者注意到,在老黃祖厝的周圍,還有多座蚵殼厝也有相同現狀:左邊許多蚵殼厝主體大部分坍塌,右邊和後方兩座已經拆除重建的仿古紅磚厝祠堂佇立著。
-
省級文物張作相官邸面臨坍塌 大部分房屋成危房
年久失修、雜草重生的「小姐樓」 唐大華 攝 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太和區新民鄉唐莊子村小嶺子機場附近的張作相官邸,為遼寧省2008年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日,有文保人士稱,已有92年歷史的張作相官邸常年無人看管、年久失修,現已破敗不堪。遼寧省錦州市文保處處長王朔向記者表示,由於該官邸位於部隊大院內,產權也歸部隊所有,導致文物保護和維修無法開展。而據記者了解,因為被佔用導致破壞的文物,在全國為數不少。文保專家表示,佔用文物如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條款有明確規定。而真正要將保護落到實處,還需要相關部門依法履行應有職責。
-
湖南益陽發現一條清朝古道 古道茶亭在用(組圖)
保存完好的寨子侖古道,曾是安化經武潭到馬跡塘鎮的必經之路。古道上的蔭樂茶亭,至今仍為當地山民使用。日前,湖南益陽市文物部門聯合組成的桃江縣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在武潭鎮境內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條清代古道——寨子侖古道,古道上的茶亭仍然保存完好。
-
康熙年間商船會館為滬最早會館之一 年久失修盼保護
1987年,商船會館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早報記者 孫湛 圖 東方網5月4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黃浦區會館后街上的商船會館是上海最早的會館之一,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目前年久失修。專家希望妥善保管此文物。
-
這條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的滄桑古道將修繕加固
瞿開霞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日前,記者從涼山州甘洛縣文廣旅局了解到,甘洛縣茶馬古道清溪峽段保護維修工程立項正式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項目修繕加固資金為3343.35萬元。這意味著這條滄桑古道將迎來一次整體加固修復。茶馬古道清溪峽段位於甘洛縣坪壩鄉境內,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始稱犛牛道。被譽為「西南民族走廊」「南方絲綢之路」。該道在甘洛縣境段北起坪壩鄉樺林溝(深溝,古稱清溪峽),南至蓼坪鄉白沙溝,全長48公裡。明清時設有坪壩、窯廠(古新安城遺址)、尖茶坪、海棠關、鎮西、清水塘、臘梅營、蓼坪等關、鋪。
-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現狀堪憂 回歸之路依然艱難
千年彩色木雕佛像的密封條至少已脫落一年卻無人理睬 本報追蹤三月,調查海外中國文物的保存狀況 館方告訴我們,在東方部他們有4個人專門負責檢查展館所有的設備,包括密封櫃等,並檢測所有的文物是否在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中。對於不同的設備和不同的文物,會有不同的檢查頻次,有的是每天一次,有的每周一次。 但有些遊客在一年以前已看到這個玻璃密封櫃的密封條脫落。因為這個柜子與佛像放在東方館走廊的顯著位置上,並且脫落的封條也很顯眼。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
2020年11月6日,「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分為「古道緣起」「互通互鑑之路」「朝貢貿易之路」「文明交融之路」「古道延續」五個部分,展出了青海、陝西、四川、甘肅、寧夏、新疆、西藏七個省區的100餘件(套)精品文物,再現了唐蕃古道發軔、發展和繁榮的過程,見證著古道沿線不同民族的交往與融合。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
-
《普洱古道那柯裡》
那柯裡是普洱市寧洱縣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普洱府雲南茶馬古道驛站之一,其歷史價值很高,保存有較為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那柯裡段茶馬古道(文物保護單位)、百年榮發馬店,那柯裡風雨橋,還有當年馬幫用過的馬燈、馬飲水石槽等歷史遺蹟、遺物,具有悠久的歷史痕跡和深厚的茶馬古道文化。
-
茶馬古道震後一周年修復重生:一條古道 三種生態
4月10日,在雅安做生意的北京人岑培雷想和記者一起去茶馬古道「踩點」。這一次,與前兩年在蘆山單純包下200畝地種茶不同,他已在心裡許了一個大大的願:與茶馬古道一起新生。岑培雷的信心來自茶馬古道雅安段的修復規劃。茶馬古道不僅是一項文物修復工程,借力災後重建,它已經衍變為關係民生的安居工程、輻射產業發展的經濟坐標。茶馬古道的文化重建之路,也是一條文化、經濟與民生的復興之路。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 走進廣東博物館
為生動展現唐蕃古道這一線性文化遺產全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青海省博物館牽頭組織策劃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於11月6日受邀赴廣東省博物館展出,展出僅3天就接待社會各界觀眾9000餘人次,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結束。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專家認為,川鹽古道上的文化遺產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已初步具備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a5條古道「風韻猶存」川鹽古道,主要指從自貢出發,連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5條道路。古道芳華,即使成百上千年後也依稀可辨當日風採。9月5日,22名專家出現在自貢牛佛古鎮碼頭。
-
海口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三大景點現狀堪憂
目前這三個人文景點現狀如何?將會進行怎樣的改造?南國都市報記者24日對其進行了走訪。 本報記者王洪旭史曉暉實習生鄭婷婷 五公祠 景區狹小部分建築年久失修 海口的五公祠被稱為「海南第一樓」,是中國貶官文化建築的主要代表,聞名海內外,也是許多遊客來海口旅遊的必訪之地,但目前的五公祠卻跟不上旅遊的步伐:地方狹小,部分建築年久失修,已呈現一副落敗景象,門可羅雀。
-
廣州露德聖母堂年久失修 文物保護審批漫長(圖)
本報昨日獨家報導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建築沙面北街43號屋頂坍塌的報導(詳見11月27日A19版《沙面文物開天窗何時修繕天知道》)一石激起千層浪,不斷有讀者致電本報,稱沙面島上,還有不少文物建築在審批「長徵路」中無奈地等待。
-
問政山東丨散落在村鎮的文物古蹟年久失修無人問津 泰安行政審批...
徂徠鎮徂徠村的徂徠山作書房,是金代遺址,也是泰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傳是北宋四大書院之首的徂徠書院遺蹟,現在僅存二層建築一間,以及部分斷壁殘垣。徂徠山作書房和二聖宮兩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位於徂徠山汶河風景名勝區內,為什麼沒有得到明顯的保護和利用呢?泰安市徂汶新區旅遊發展局工作人員稱,「我們沒有必要和你說我們怎麼保護,我們保護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