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樓盤降價遭遇「房鬧」,並不是個例。
不久之前,濟南的某樓盤售樓處被業主打砸,原因就是樓盤降價了。該樓盤從每平方米1.8萬,降到1.4萬,每平降了約4000元,降幅超過22%。也就是說,100平方的房子,現在買比之前買省下了將近40萬。
前期的業主看到這種情況不願意了。他們說,幾個月的時間,買套房無形中虧了幾十萬,相當於虧了一個首付,覺得這個房子買得太鬧心,覺得利益受到損害。於是,惱羞成怒,打砸了該樓盤的售樓部。
一下子降這麼多,換做是誰都會心疼,業主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行為就不敢恭維了。既違反了契約精神,又違反了市場規律,樓市有漲有落才是正常現象,指望只漲不落本身就是錯誤的。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去年合肥、杭州等地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經過類似,原因也類似。
「真真假假」與「假假真真」。
也有網友對此種情況持有不同意見。他們指出,有些樓盤所謂得打砸售樓處,實際上是開發商自導自演的「苦情戲」,通過「賣慘」從而達到營銷的目的。
據知情人爆料,曾經就有樓盤以280元一天的價格,僱傭一幫人充當「房鬧」,在購房者面前上演了一番「鬧劇」。沒有想到,這樣一來,效果卻出奇地好,開發商「費盡周折」賣不出去的房子,「房鬧」之後卻異常火爆起來。
真假「房鬧」之後,樓市的「窗戶紙」被捅破。
無論是「真房鬧」還是「假房鬧」,都離不開一個樓市「停漲」的背景,房價確實回調了,打折促銷並不是虛的。
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房子依然是「搶手貨」,「房鬧」就不會「粉墨登場」,開發商請的人就會是「房拖」,而不會是「房鬧」;前期業主也不會鬧騰著要「退房」。
所以,樓市已經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階段。
首先,打折促銷已不是新鮮事。
近日,《春城晚報》報導顯示,昆明女子花126萬全款買房,15天後售樓部竟降價30萬。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今年9月份,降價「搶客」就已經開始,打響第一槍的是廣州番禺某樓盤,該盤兩天內每平方米直降6000元。之後,降價打折的樓盤就不絕於耳,有合肥的一批特價房,有武漢的「8折」房,也有天津的「骨折價」房。
其次,土地降溫,麵粉不再居高不下。
11月26日,成都青白江、彭州共8宗地塊入市拍賣,合計面積約602.7畝,均以底價成交。
無獨有偶,深圳集中出讓6宗住宅用地,其中1宗流拍,2宗以底價成交,餘下3宗均未達到最高限價。與深圳6月份的場景,形成鮮明反差。
很難再聽到「地王」的消息,甚至連溢價率都成了一個稀罕物。麵粉如此,可想而知,麵包也不會再「瘋」到哪裡去。樓市不再是以前的樓市,「躺賺」已成為歷史。
也許曹德旺的話,會一語中的。
曹德旺直言道,房子是用來住的,現在抱有買房投資想法的人就是傻,樓市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已經早就告別了黃金時期,當前有錢人的手上都握著十幾套房產,剩下沒錢的也都是買不起的人,將來就是有錢人的房子賣給有錢人,賣得出去嗎?
未來,房子雖然不至於便宜「如蔥」,但是必定不會貴如「黃金」。它的居住屬性會上升為主要的作用,投資屬性會慢慢被淡化。
想要了解更多房產知識,可關注此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