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長大後少走彎路

2020-12-04 緣來媽咪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們討論到自己的孩子,不認真吃飯不愛刷牙缺乏運動等等,這其實圍繞的都是孩子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看著容易,糾正起來卻很難。

育兒專家介紹,3歲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孩子越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這些習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之後的成長就越有幫助,甚至能讓孩子一生受用。

蒙臺梭利是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本人非常關注幼兒的成長,特別是在兒童大腦發育與行為習慣這一方面頗有造詣。比如蒙臺梭利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兒童習慣養成最好時段的研究,他發現兒童在三歲以前頭腦發育和性格習慣的養成就已超50%

諾貝爾得獎主、經濟學家詹姆斯·赫科曼也曾說:在三歲以前,投資孩子一塊錢能夠得到18塊錢的回報,而其它任何時間段投資的回報加起來也只不過才有10塊錢。由此可見,0-3歲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0-3歲是孩子腦部發育和性格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一般來說,孩子在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其所養成的性格、習慣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抓好這個「黃金時期」。

父母一定不要有這種錯誤思想,那就是孩子小,太早教育他也不懂。很多父母就是因為有了這種錯誤思想,才導致錯過了教育孩子的好時期。

孩子習慣養成要趁早,0-3歲是「黃金時期」。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這三個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一、讓孩子養成自己事情自己辦的好習慣

1、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日常起居。

三歲以前的孩子就應該要讓他養成自己處理自己日常起居的好習慣。包括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刷牙、自己疊被子等等,因為這些能力都是一個人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所以說越早學會越好。另外,通過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也能夠從小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2、自己主動辦好自己的學業。

學習要主動,孩子學習不應該是家長逼迫的過程。父母要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讓孩子愛上學習。只有將學習當作自己的興趣才能夠學起來更有動力,更輕鬆。如果孩子厭惡學習,學習還要父母逼迫著,這樣的學習不會有太高的效率。父母只是起到督促的作用,而不是強迫。

3、自己主動做出人生選擇。

我們一生中要做出無數個選擇,小可以是今天吃什麼,大可以是選擇自己職業等。無論是什麼選擇,都應該要自己來決定。父母要多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小時候可以是自己選擇買什麼玩具,長大後就是選擇自己走什麼樣的路。如果孩子從小依賴父母,很有可能變得糾結、猶豫不決。當機會來的時候也不能及時把握,錯失人生機遇。

二、不隨便發脾氣

1、不對父母發脾氣。

父母作為長輩,本就是孩子不應該頂撞的對象,並且父母也沒有義務包容孩子的脾氣。由於出自父母的愛,父母總是包容孩子的脾氣,這樣其實是害了孩子。在家裡父母可以包容孩子,脫離家庭以後,誰還會包容孩子脾氣呢?

2、不對朋友發脾氣。

朋友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一定程度上朋友就是我們的資源,是我們的依靠。如果我們沒有朋友,我們很難立足,我們也會感到孤獨。朋友不像父母,會無理由的包容我們。一段好的友誼需要我們的用心維護。

3、不對自己發脾氣。

當我們不會發洩自己情緒或者不想對自己愛的人發脾氣時,我們會講情緒發在自己身上。甚至嚴重的會表現為自殘,跟自己過不去。如果孩子出現這類情況,就需要父母來及時引導孩子,教會孩子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別讓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更要教會孩子愛自己,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這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推薦一套專為愛發脾氣2-6歲寶寶的情緒逆反期的繪本——《我不亂發脾氣》

這是一套專為2-6歲逆反期寶寶量身定製,幫你輕鬆搞定各種「小脾氣」的超完美小繪本。

如果你家有不合作、愛發脾氣、整天「不不不」掛在嘴邊的娃,不知道怎麼辦,就來讀讀這套繪本吧!

用童話來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叛逆期。

整套書共10本,才59.9元,平均一本才5塊多一點,確實很划算,幫2-6歲寶寶過度脾氣暴躁的逆反期,就選這套書吧,超划算!

三、愛思考,愛動腦筋

1、在學習上動腦。

學習是要用「腦」學,而不是用「力」學。學會動腦思考會讓孩子學得更加輕鬆、學得更有效率。養成愛動腦的習慣不僅對於孩子的學習有幫助,對孩子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幫助。

2、在「玩」上會動腦。

孩子不僅要會學習,還要學會「玩」,要做到勞逸結合。這種「玩」也不是貪玩,而是多玩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遊戲,比如開發智力的遊戲。在「玩」上動腦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一個好方式,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遊戲其實是開發孩子大腦的最佳方法,這裡說的遊戲自然不是手機遊戲,而是烙印在書籍中的益智潛能開發遊戲。

遊戲繪本中我認為最好的就是這套《幼兒左右腦開發遊戲書》,這套書中的遊戲含量最豐富的,足足有320個潛能開發遊戲,由資深專家精心準備的題目,孩子可以在遊戲中逐漸提高智商

全套一共10冊,包含了320個潛能開發遊戲,遊戲既科學,又兼具趣味性,很容易引孩子的視覺興趣,不用擔心寶寶不愛看了

每天堅持陪孩子5分鐘,就能夠幫助孩子提高智力,還能夠增進親子關係,怎麼算都很划算!原價99限時秒殺只要59.9元,培養高智商寶寶!

三歲以前是培育孩子各方面的一個難得的好時期,特別是孩子的習慣養成。父母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黃金時期,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養成孩子的獨立、不亂發脾氣、愛動腦的習慣

這些習慣看似很容易,但想要養成卻是需要花費很大精力的,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並且這些習慣要越早培養越深刻、越有影響,且一旦養成能讓孩子一生受益。

相關焦點

  • 孩子三歲前,這幾個規矩立好了,長大後能少走彎路,晚了就遲了
    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就不會了。」但是實際上呢,在小時候是怎麼樣,長大後就還是怎麼樣。人的性格在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長大後是很難改變的。而在孩子三歲時,就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孩子三歲前,這幾個規矩立好了,長大後能少走彎路,晚了就遲了。
  •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外界勸言或者自己的心理原因,才導致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習慣。畢竟,壞的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是能夠把孩子的一生都拖垮的,但是好的習慣卻是能夠成就孩子優秀的一生的。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 養育男孩可不比女孩省心,父母堅持3個原則,孩子長大後更有擔當
    每個孩子出生後,家長都希望他們長大後能夠成才。那麼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應該是不少家長關注的話題。每個小baby都宛如一張白紙,後來的環境塗抹上什麼內容,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養育孩子,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養的是女孩子,父母應該會感到欣慰一些,畢竟女孩子不會太頑皮。
  • 李玫瑾:3-6歲前是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招可以幫孩子塑造好性格
    在中國父母的傳統思維中,孩子的成功取決於他們的成績和他們在中學的表現。事實上,有句名言:「三歲看老」。他的意思是看一個孩子是否有未來。這在他3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因為孩子未來的生活是童年的縮影。就像建造房子一樣,童年是基礎。我們都知道,房子是以堅固的基礎而建造。
  • 長大後可能拖累父母的孩子,多有這「3個」特徵,希望你家娃沒有
    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拖累父母,希望你家娃沒有在兒子還小的時候,老張就希望他長大以後有出息。因為是家裡唯一一個孩子,老張夫妻倆不知道有多疼愛自己的兒子。恨不得什麼事情都幫他做好,孩子在家裡一點家務都不用做,慢慢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還會經常頂撞自己的父母,看中的東西,也強求老張給買。疼愛孩子的老張,也從來沒有拒絕過孩子的要求,更別說打罵了。本以為兒子長大以後,能夠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誰知道隨著兒子的年紀漸長,老張失望了。現在已經成年工作的孩子,動不動就伸手問家裡要錢。
  •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巧用這4招,孩子長大少走彎路
    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對孩子都很溺愛,對孩子是無條件地包容,哪怕孩子犯了錯也不會嚴厲批評,認為這才是真正愛孩子。可是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才發現,他們已經沒辦法管教孩子了。事實證明,想要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趁早!2歲是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教育孩子時巧用這4招,日後孩子將更好管教。
  •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幫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尤其是第二種
    為了提醒老師、家長和孩子們養成好習慣有多麼重要,葉聖陶老先生還專門寫了《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習慣成自然》等文章。 養成習慣要比制定規則更重要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
  • 孩子3歲左右,父母要「狠心」幫他抓住這3個敏感期,將來會很省心
    沒有什麼工作比撫育頭三年的孩子更重要。這句話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懷特所說,足以說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狠狠地抓住這3個敏感期,將來會很省心。「敏感期」是什麼意思?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當孩子處於某個敏感期時,在敏感力的強烈驅使下,對於他所感興趣的領域或者事物表現出一種非凡的熱情,並且相應的學習能力也將會有驚人的提升!孩子3歲左右有哪些不可錯過的「敏感期」1.
  • 耶魯大學:孩子9歲之前養成這3個習慣,離成為學霸就不遠了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在9歲左右出現巨大的分化呢?耶魯大學的格賽爾教授對他的5000名孩子經過40年的跟蹤,得出了這樣的研究成果:孩子學習成績的高低往往在9歲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 家長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這7個習慣,受益終生!
    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開始了.在現今社會中,很多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可能會變成一個自私,任性,沒能力的人。所以,孩子上初中前,父母一定要培養他們這7種能力!
  • 孩子經常把這3句話掛嘴邊,長大後多半不孝順,父母別不捨得教育
    小青的媽媽恍然發覺自己的教育導致了孩子的錯誤的思想觀念,本來還想努力培養孩子,長大後有個依靠,可現如今,孩子現在的態度都如此,怎麼指望長大後能孝順父母呢?那麼家長從日常中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孝順的品質,又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 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的10個習慣,獲益一生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活都不能做。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他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有義務幫家裡分擔一些事情。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對他成年後建立新的家庭也大有好處。我們都明白人生有舍才有得,但真正要舍的時候,尤其是捨棄自己最喜歡的人和物時,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痛苦。從小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捨得意識,也是培養他的一種思考習慣,這會讓他在以後人生中面臨重大選擇時,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越早有自己目標的人,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3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2019年馬雲在「重回課堂」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3商3力」所謂3商就是:情商、智商、逆商;
  •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長大後可能越聰明,父母別瞎勤快
    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多年研究表明: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而當今社會往往更需要這樣特質的孩子,將來也會更有前途。所以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長大越聰明,媽媽們別收拾的太勤快。
  •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通常會有這3個「臭毛病」,家長別縱容
    等他長大了,犯下了更大的錯,家長想要去阻止他,那麼他翅膀硬了,自然也敢和父母作對!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平時已經養成了這三個臭毛病,別縱容,一定要讓孩子改正!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學習不好賴學習環境不好,賴家長沒給他提供條件;長大後找不到好工作,賴家裡沒有關係,幫不上他的忙;想要買房了,賴家長沒能力,不能給他付首付……2、自己的要求一定要被滿足孩子正看動畫片,大人叫他吃飯,他就威脅父母,不讓看動畫片就不吃飯
  • 不想孩子多「遭罪」,三歲前要立下這3個規矩,孩子以後會感謝你
    但是有時候家長的寵愛掌握不好尺度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害了孩子,尤其是以下3個規矩,如果不在孩子長到三歲前立好,則會影響孩子一生。 ,三歲前孩子一般只接觸父母和家庭內的成員,世界與交流溝通都比較單一,但在三歲之後,孩子逐漸接觸老師和朋友等陌生的人,就會面臨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長大了很難改!
    對於許多剛剛升級為父母的人們而言,自家小寶該如何管教無疑是個不小的問題。誰都想讓別人誇一句「真會教孩子」、「家教真好」,但這種誇讚背後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到的。孔聖人的觀點是,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看周遭對他的影響。對於這一點,現代有許多專業的學者也表示認同,其中就包括了專攻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女士。
  • 孩子6歲前立規矩要循序漸進,掌握這3個技巧,孩子長大會感激你
    對孩子來說,那些從小學會的習慣會伴隨他成長,成為他邁向成功的砝碼。如何才能養成好的習慣呢?自然得要從立規矩開始說起,父母的態度必須要統一。規矩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尤其是這三個方面,家長務必要監督孩子做到位。
  • 哈佛最新研究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
    調查研究得出結果,假如孩子在六歲之前有這些性格特點,那麼在今後成才的可能性會很高,只擁有一個也會很優秀。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看看你家孩子佔了幾個?孩子的性格養成會受到家庭的影響,大部分的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比較相似,小時候的性格已經形成,長大以後幾乎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 哈佛大學教授:孩子3歲前抓住這2個關鍵期,可解決80%育兒難題
    聽起來很簡單吧,可是要知道在孩子3歲前,想讓寶寶幹點家務活也很是千難萬難,吃吃喝喝就是一個祖宗,更別說養成閱讀好習慣了。很多家長總以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了,就明事理了。但如果真的這樣,我們又怎麼會這樣勞心勞力。如果父母不作為,那麼孩子的情況只會惡化,而不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