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拒領諾貝爾獎的哲學家薩特

2020-12-20 獨視角

1964年10月22日,瑞典學院宣布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哲學家薩特,但他卻主動謝絕該獎項,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寫作的最高榮譽,有沒有人得到了這項榮譽,卻拒絕接受它?有,那就是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他是1970年代女權理論家西蒙波娃的伴侶,他們的哲學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當時,瑞典學院宣布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薩特的理由是,薩特「充滿自由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創作,已經對我們的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

消息傳到法國,舉國歡慶,可是薩特自己卻心靜如水。他刻意避開了大批媒體的追逐,和女友西蒙波娃躲到一家小餐館吃午餐,用過扁豆鹹肉後,接著吃起麵包,中間他抽起了菸斗,然後寫下了他「謝絕」諾貝爾文學獎的聲明。

不放棄原則「榮譽」對讀者產生壓力

薩特的理由有個人方面的,他一向謝絕來自任何官方機構的榮譽。二戰後,法國要頒勳章給他、法蘭西學院要授予他院士頭銜,但他都謝絕了。

因為他認為任何「榮譽」都會對讀者產生一種壓力,一本書是「薩特著」或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特著,那絕不是同一回事。作者應該要用純粹的文字來行動,不應該摻入其他東西。而且薩特當時同情委內瑞拉的遊擊隊,他怕自己的立場態度會牽扯「諾貝爾獎委員會」。他強調這是他「個人」的態度,絲毫沒有指責過去的諾貝爾獎的得獎者們,他非常尊敬他們,也以認識其中某些得獎者為榮。

還有客觀的理由,當時是冷戰時期,存在東西文化戰線的衝突。他個人生於法國巴黎的富裕階層家庭,也在資產階級的文化中成長。但他的情感卻傾向社會底層的人們,所以他算存在於兩種文化的矛盾中。他感覺諾貝爾文學獎偏向西方資產階級的觀點,他不適合這個獎。但是,如果蘇聯頒給他「列寧獎」,他也不會接受。

最後談到「獎金」,這筆獎金很大,他很想拿這筆錢去援助像南非的種族平權運動。但這樣他就會被「機構化」,不論東方西方的機構,他都不該接受。他更不能為了巨額獎金,放棄他自己的原則。

高標準律己「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薩特這位哲學家出乎人們意料的舉動,有人稱讚,也有人嘲弄,更多的是疑惑。記者當然盯著薩特不放,整天圍在他家周圍。他越不發聲,人們越來勁。

逼得他不得不再說幾句:

我希望我寫的書,能夠由那些想讀我的書的人來讀,而不是由沽名釣譽的人來讀。我拒絕榮譽頭銜,因為這會使人受到拘束,我一心只想做個自由人。一個作家應該真誠地做人。

說完他揮了一下手,表示結束。但是記者趕不走,薩特要進家門前,回過頭來,語帶雙關地說了一句話:

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這樣講,夠清楚了吧?不行,報紙有更多揣測。有人說薩特太驕傲;有人說是故意做這種動作來炒作,還有人說他是怕西蒙波娃不爽,不得不拒絕……

其實,薩特之前就已經聽到風聲,他有可能得諾貝爾獎。所以他在10月15日就寫信給瑞典學院的院長,解釋他的立場,希望不要把他列入提名人。沒想到院長14日就去度假,所以沒有收到他的信。就算收到,諾貝爾獎從來不事先徵求提名人的同意,所以薩特得獎了。

薩特的標準很高,但他的高標準是用來「律己」,而不是用來「待人」的。這就是一代哲學大家,不同凡俗的地方!更是汲汲營營之輩,不可及也望不到的所在!當然,在諾獎歷史上,除了薩特外,還有後來的奧地利女作家弗裡德·耶利內克,以及美國的發明家愛迪生與特斯拉,都拒絕領取諾貝爾獎,奧地利女作家拒領的理由和薩特無異,後兩人據說是私人恩怨,他倆為了不見對方都拒絕去領取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那些拒領諾貝爾獎的人:薩特、帕斯捷爾納克……[圖]
    耶利內克說,在得知獲得如此崇高的獎項後,她感覺到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本人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傑爾 漢德克的。」耶利內克並不認為自己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奧地利的花環」,她與政府仍完全保持著距離。儘管沒有更多的細節披露耶利內克拒領諾貝爾獎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耶利內克與當年薩特拒絕這一獎項有著相似的理由。
  • 50年前,薩特為什麼拒領諾貝爾文學獎?
    50年前,薩特為什麼拒領諾貝爾文學獎?我是署名『讓-保羅·薩特』還是『讓-保羅·薩特: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決不是一回事。 」薩特說,「接受這類榮譽的作家,他會把授予他榮譽稱號的團體或機構也牽扯進去。我對委內瑞拉遊擊隊抱同情態度,這件事只關係到我。而如果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讓-保羅·薩特支持委內瑞拉的抵抗運動,那麼他就會把作為機構的所有諾貝爾獎得主牽連進去。所以作家應該拒絕被轉變成『機構』,哪怕是以接受諾貝爾獎這樣令人尊敬的榮譽為其形式。
  • 拒領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牛人
    這兩個牛人都大名鼎鼎,分別是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和法國的大哲學家、作家薩特。 法國作家、哲學家讓·保羅·薩特是迄今為止唯一自覺、自願且發自內心拒絕諾貝爾獎的人,因為他需要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也可以說,薩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用金錢和榮譽難以收買的人。而帕斯捷爾納克獲獎後一直受到蘇聯當局不公正和不人道的壓制和迫害。
  • 拒領諾貝爾文學獎,寫出「他人是地獄」···薩特的一生
    1964年10月15日,法國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薩特從《費加羅文學報》上得知他可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看到新聞的第二天,他給瑞典學院寫了一封拒絕信,隨後在《費加羅報》和《世界報》發表了這篇文章。
  • 他們既是一流哲學家,又是諾貝爾獎得主
    加繆曾經與存在主義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薩特是親密的好友,後來因為觀點相左而決裂。加繆44歲時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這個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但同時,他也不幸的英年早逝,就在獲得諾貝爾獎三年後的1960年,加繆死於一場車禍,年僅47歲。
  • 薩特的自由世界
    法國哲學家及作家薩特(圖片源於網絡)>騰訊文化編譯 徐娉婷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和作家薩特逝世,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五萬人追隨他的靈車在巴黎為其送行。薩特在20世紀的法國文壇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影響,被公認為20世紀的伏爾泰和雨果。美國哲學教授託馬斯·弗林對薩特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和梳理並於最近發表了《薩特:哲學傳記》(Sartre: A Philosophical Biography)一書,書中為薩特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專業的嚮導。薩特是存在主義的重要代表,也是當代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 這些人,拒絕了諾貝爾獎
    不久前,諾貝爾獎公布了,好一番騷動,時至今日,那股躁動似乎仍未平息。自1901年頒布以來,在各個領域,諾貝爾獎都早已成為了最具影響力及權威性的頂尖獎項之一,大部分人都為之折服,但例外總是存在的。今年,村上春樹又一次和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作為人們眼中的「陪跑」常客,這樣的結果似乎也不足為奇。
  • 譚立東:解析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的奇人薩特的哲學靈魂
    薩特一、背景薩特生活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代,二次大戰中黑格爾的國家至上主義和尼採的超人哲學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對於戰爭的殘酷已經相當厭倦。薩特還積極投身到法國抵抗運動中,當過德軍的戰俘。應該說人們不可能再熱愛那種為戰勝者準備的貴族哲學,但是對於一個追求生存的反抗者來說,倒是很需要一種哲學來鼓舞他們的勇氣。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那個第一個拒絕諾獎的男人,他有何底氣
    說是奇葩,乃是因為,這一位諾獎得主拒不接受諾獎的獎勵,甚至是有些瞧不起諾貝爾獎。這位便是法國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薩特。法國哲學家薩特>知道薩特的人可能不多,在幾十年前,國內卻還有一股薩特熱。當時薩特的熱度,在知識青年的圈子裡,比得上現在的那些小鮮肉的熱度。薩特的哲學,被叫做「存在主義」。是目前哲學歷史上,很有分量的一種哲學思維。
  • 諾貝爾文學獎軼事:魯迅拒絕提名 薩特拒領獎
    只要想一想,不說活著的,在已故得獎者中有格拉齊婭·黛萊達(義大利小說家)、保羅·海澤(德國作家)、魯道夫·奧伊肯(法國哲學家)、潑爾·布克(賽珍珠,美國作家)之流,就可見這個獎的意義是否重大了。」說著,他從書架上取了一本巴黎出版的《新觀察雜誌二十年採訪選》,翻到博爾赫斯因為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而耿耿於懷的一節,說道:「這表示他對自己缺乏信念,而對評獎委員會似乎太看重了。」
  • 人是自己的上帝——哲學家薩特:存在先於本質
    20世紀著名哲學家薩特的哲學論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來源於1945年10月29日在巴黎所作的一次公開演講的講稿修訂而成,當中一句「存在先於本質」的名言更是膾炙人口,流傳頗廣。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句名言?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哪些人曾經拒絕了諾貝爾獎?
    那麼,有沒有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拒絕領獎的獲獎者?有,而且不止一位。 第一個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當屬德國生物化學家庫恩。 1949年,「二戰」早已結束,庫恩去了一趟斯德哥爾摩,領回了諾貝爾金質獎章和證書,獎金卻領不到了,已經按照規定自動回歸諾貝爾基金會。 第二個拒絕諾貝爾獎的,是德國生物化學家多馬克。
  • 歷史上的今天,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薩特逝世
    讓-保羅·薩特,法國哲學家、作家、社會活動家,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也是西方社會主義運動的積極提倡者。薩特主張人的問題才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必須把人召回來並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加以研究,從而解釋現實世界。
  • 薩特為什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且看,薩特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他卻宣布拒絕領獎,來了一個『缺席』,『此時無聲勝有聲』,他的拒絕在國際文化界所造成的轟動與影響,遠比他獲獎一事來得更大,帶給他更大更好的名聲。」柳先生這一論述不合乎事實,儘管無論當時還是後來不少人都是這樣看待薩特拒絕諾貝爾獎的,特別是一些新聞媒體,更是將薩特的拒絕看作是有意炒作,有各種離奇的說法。
  • 特立獨行的存在主義大師薩特
    薩特和波伏娃(右一) 6月21日,是法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薩特的百年誕辰。好在,6月21日這一天,學校裡又開始討論起薩特的哲學,報刊上滿是他豐富的一生,他的書信和照片又開始展出―――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一天,也沒有忘記這位拒領諾貝爾文學獎、與波伏娃建立契約式愛情、同情共產主義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 身為哲學家的波伏瓦是薩特的小跟班嗎?
    在我們開始走進波伏瓦的哲思世界之前,我想首先有必要跟大家聊一聊波伏瓦作為「哲學家」的這一身份。波伏瓦作為一位作家,獲得過龔古爾文學獎,作為女性主義的思想家,有《第二性》的巨大影響力。那麼波伏瓦究竟能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哲學家」呢?
  • 存在主義的大師,你不知道的薩特
    薩特生於1905年,從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薩特成為一所中學的哲學教員。薩特雖長相奇醜,但談吐幽默,為人自然親切,很快就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熱愛。薩特由衷地熱愛寫作,並在離開大學後急欲成為一名作家。他的前兩本小說《挫敗》和《真理的傳說》均被拒絕出版,薩特的興趣便又轉向了哲學。1938年,他的小說《噁心》出版了,它被認為是薩特所有小說中哲學內涵最為豐富的一本。
  • 他人即地獄,薩特的哲思
    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評論家,無神論存在主義代表人。同時他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是西方社會主義積極鼓吹者。出生於巴黎,父親是一名海軍軍官,在他幼年時期就去世了,他是在外祖父撫養下長大的。
  • 薩特逝世四十周年 董強在線解讀薩特的文學與哲學
    6月21日,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誕辰115周年的日子。而今年,也正好是他逝世四十周年。當天,為了紀念薩特, 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傅雷翻譯出版獎主席、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董強教授走進直播間,為讀者朋友解讀薩特的文學與哲學。讓保爾薩特是二十世紀法國聲譽最高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享有「世紀偉人」「世紀的良心」之盛譽。
  •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定和承認。人們僅僅把她看做是薩特的門徒或隨從者,或者有的學者甚至把她直接稱為「偉大的女薩特」「薩特的明星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