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軼事:魯迅拒絕提名 薩特拒領獎

2020-11-29 騰訊網

2008年,中國作家莫言接受西班牙《國家報》採訪時,被問及生活、工作在中國的中國作家何時能獲得諾貝爾獎,他的回答是:或許100年之後。

北京時間10月11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來自中國的莫言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是「莫言用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現實。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化的步伐與媒體日漸發達,諾貝爾獎的符號意義,為輿論所津津樂道。無論在業界,還是在公眾中,它和奧運會、世博會等盛事一道,為大家所翹首以盼。這,也日益演變為諾貝爾焦慮症。

「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魯迅、胡適均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每年的這個時候,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總會在國內引起躁動。這個誕生於1901年、跨越111年的文學獎,並非在上世紀80年代後才與中國作家發生關聯。

1927年9月17日,魯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學生臺靜農的信件,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時候聽說魯迅的名字,想請劉半農幫助,提名魯迅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事實上,每年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並非想像中那樣「離諾貝爾文學獎僅一步之遙」,其數量不下百人,有時甚至多達200人。但相比起今天世人對諾獎的熱情,魯迅當年表現出奇冷靜。他當即回信,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對該文學獎項的看法,態度絲毫也不曖昧。

他在信中明確表示感謝,但「為我,為中國」,都不願接受提名。理由是「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並以自己翻譯的《小約翰》一書作者、荷蘭作家弗雷德裡克·凡·伊登為例,認為伊登尚未能獲得賞金,自己更沒有資格。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朱崇科教授長期研究魯迅,在他看來,作為一位善於「否定式思維」的知識分子,魯迅對國人與諾獎間的關係充滿警惕。魯迅在信中提出:「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更進而指出,「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這85年前的諾獎話題並未見諸當時媒體,僅僅以北京圈內人士談資的形式被時間一筆帶過,波瀾不興。次年,當斯文·赫定詢問胡適是否願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時,也遭到拒絕。

「中國作品就一定得譯成英文才能參加評獎」?

錢鍾書歷數賽珍珠之流入選者,以證其謬

同樣作為善於「否定式思維」的知識分子,錢鍾書面對諾貝爾文學獎更為豁達,甚至表露出不屑。諾貝爾評獎委員之一、漢學家馬悅然曾登門拜訪錢鍾書,遭到錢鍾書譏諷:「你不就是仗著我們中國混飯吃的嗎?在瑞典,你是中國文學專家,到中國來你說你是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的專家。你說實話,你有投票表決權嗎?作為漢學家,你都做了些什麼工作?巴金的書譯成那樣,那種爛譯文本誰會給獎?中國作品就一定得譯成英文才能參加評獎,別的國家的作品為什麼可以用原文參加評獎?」

後來,錢鍾書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筆談式文章歷數「諾獎委」的誤評、錯評與漏評。在《靈感》一文中,錢鍾書更深入評價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

他寫道:「(有的中國作家)對文學上的貢獻由公認而被官認。他是國定的天才,他的代表作由政府聘專家組織委員會來翻譯為世界語,能向諾貝爾文學獎金候選。」同時,他再次譏諷諾貝爾文學獎在語言選擇上的不足。他寫道:「諾貝爾獎金的裁判人都是些陳腐得發黴的老古董,只認識英、法、德、意、俄等國語言,還有希臘文和拉丁文,偏沒有人懂世界語。他們把夾鼻老花眼鏡,擦了又擦,總看不明白我們這位作家送來審查的傑作。」

80年代中期,諾貝爾文學獎話題開始受到公眾關注。1985年冬,《文藝報》副主編吳泰昌與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記者林湄登門採訪錢鍾書。

言談間,引出錢鍾書對諾貝爾文學獎一番議論。他先是問記者是否知道蕭伯納的話:「諾貝爾設立獎金比他發明炸藥對人類的危害更大。」「當然,蕭伯納後來也領取了這個獎。其實咱們對這個獎不必過於重視。只要想一想,不說活著的,在已故得獎者中有格拉齊婭·黛萊達(義大利小說家)、保羅·海澤(德國作家)、魯道夫·奧伊肯(法國哲學家)、潑爾·布克(賽珍珠,美國作家)之流,就可見這個獎的意義是否重大了。」

說著,他從書架上取了一本巴黎出版的《新觀察雜誌二十年採訪選》,翻到博爾赫斯因為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而耿耿於懷的一節,說道:「這表示他對自己缺乏信念,而對評獎委員會似乎太看重了。」

「他既不屑於諾獎,也不屑於推崇諾獎的人。」朱崇科認為,錢鍾書學貫中西,這讓他在今人所追捧的諾獎面前表露出高度自信。而其家學淵源深厚,見識廣博,也使他對諾獎背後的世俗名利淡而處之。

為了「保有知識分子的獨立性」,

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被評論批評以西方文本為主。而在西方,也有人拒絕諾貝爾文學獎。存在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戲劇和小說創作上也佔有重要位置的薩特就是其中一位。

1961年,由於經濟拮据的緣故,薩特執筆重寫擱置多年的自傳,並將其重新命名為《詞語》。該書在1963年發表於《現代》一刊上,次年出版單行本。薩特此作一經面世,引發評論界熱議。同年,瑞典皇家文學院把196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薩特,授獎理由是:「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豐厚獎金面前,經濟拮据的薩特致信諾貝爾文學獎,請對方取消這項決定,否則他會拒絕領取。但瑞典皇家文學院並沒有因為獲獎者本人的意願而改變決定,最終仍把文學獎授予薩特。

10月22日,薩特委託瑞典出版商的代表在斯德哥爾摩宣讀自己的公開聲明,聲明中以保有知識分子的獨立性為由,再度拒絕領取該獎。「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當我創作我的作品時,我已經得到了足夠的獎賞,諾貝爾獎並不能對它增加什麼,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壓,它對那些找尋被人承認的業餘作家來講也許是好的。」他說。

薩特一向棄絕來自官方的榮譽,無論是戰後法國當局授予他的榮譽勳位勳章,還是來自瑞典的諾貝爾文學獎。在他看來,一個知識分子在政治、社會和文學方面的地位,僅僅來自他個人的學養成就,而非這些世俗名聲。在面對讀者時,這些榮譽會讓一個作家的真正價值受到遮蔽。用他的話來說,籤名落款為「薩特」,是一回事;籤名落款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薩特」,卻是另一回事。

莫言獲獎

是治療諾貝爾焦慮症的良藥嗎?

30多年來,國人從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翹首以盼,演變為今天的諾貝爾焦慮症。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際,作家鄭彥英認為,莫言獲獎是治療諾貝爾焦慮症的良藥。事實能否如此理想?

「一邊是諾貝爾獎在中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家喻戶曉,」朱崇科分析道,「另一邊是國人在重開國門後,渴望得到國際認可,而建國63年來的文藝發展不盡如人意,從而進一步誇大了這種焦慮感。」但他並不認為諾獎授予中國本土作家,將有助於國內諾貝爾焦慮症的消解。「如今,文學獎項很大程度上成為文學的束縛」,從更深的角度而言,反而「如同一塊遮羞布」,遮蔽了中國文學當下問題。「恰恰是中國大陸文學獎項公信力的喪失,才令諾獎成為業界、媒體和公眾對文學認知、評判上的最大公約數。」

回顧近年國內一系列的文學評獎,幾乎無不夾雜著大量非議之聲,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有關「茅盾文學獎」。2008年,評論家洪治綱撰寫長文《無邊的質疑關於歷屆「茅盾文學獎」的二十二個設問和一個設想》,對評出的作品是否代表新時期以來長篇小說藝術上的「高峰」等問題提出質疑。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同樣引來爭議,參選作品的前10名作者中,省級的作協主席、副主席佔到了8位,被指「充滿官僚主義」。

而「魯迅文學獎」也同樣遭到質疑,2010年第五屆 「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時任武漢市委常委、武漢市紀委書記車延高的詩歌在網絡引起巨大爭議。

儘管誠如錢鍾書所言,諾貝爾文學獎也有著不少不足,其評判結果也引發不少爭議,世界文壇群星閃爍,不少海外著名作家都與之無緣,如易卜生、契訶夫、卡夫卡、米蘭·昆德拉、博爾赫斯,等等,但從其組織結構上看,瑞典文學院獨立於政府的組織,也獨立於任何政治和社會集團,雖然每個院士都有自己的道義傾向以及政治傾向,但文學院作為整體一直避免形成幹預政治的傾向。瑞典文學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學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門外語,多數都能直接閱讀英、法、德、西以及北歐原著,也有幾人熟悉俄語。評選和頒獎的決定權仍然屬於全體院士。

「起碼這樣的國際文學獎,是國人無法通過權力或金錢能夠左右的。」朱崇科認為,在獲獎人的選擇上,其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相比起受到泛政治化裹脅的本土獎項,諾貝爾文學獎的「主流還是好的」,也更令人信服。也有評論認為,莫言得獎的一大緣故,在於作品在瑞典的傳播廣泛。

中國文學從業者

更應側重什麼?

時至文學獎塵埃落定,公眾關於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仍未休止。而回過頭看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基準,根據諾貝爾遺囑,為「應授予在文學領域裡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傑出作品之人士」。有評論指出,相比起獎項本身,這份「理想傾向」更應為中國文學從業者所側重。

在課堂上,朱崇科向學生介紹魯迅在日本知識分子群體中的知己,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是其中一位。受其母影響,大江健三郎在學生時代已經對魯迅的文學相當熟悉,並一直對魯迅懷有極為謙卑的態度。他曾說:「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魯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點點。這是我文學和人生的最大願望。」

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世俗名聲盛大的文學獎項和魯迅之間,視後者為更高峰。

而大江健三郎與莫言交往數十年,一直對其給予好評。而據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回憶,2002年大江健三郎訪華,並抵達莫言的家鄉。當時,大江健三郎說:「再有10年,他能拿獎!」(羊城晚報 記者 朱紹傑)

相關焦點

  • 50年前,薩特為什麼拒領諾貝爾文學獎?
    50年前,薩特為什麼拒領諾貝爾文學獎?1964年10月22日,薩特正式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圖為1964年的薩特( Marc Riboud攝)1964年版《詞彙》(Les Mots)。
  • 薩特為什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且看,薩特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他卻宣布拒絕領獎,來了一個『缺席』,『此時無聲勝有聲』,他的拒絕在國際文化界所造成的轟動與影響,遠比他獲獎一事來得更大,帶給他更大更好的名聲。」柳先生這一論述不合乎事實,儘管無論當時還是後來不少人都是這樣看待薩特拒絕諾貝爾獎的,特別是一些新聞媒體,更是將薩特的拒絕看作是有意炒作,有各種離奇的說法。
  • 1927年,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始末
    ——魯迅致臺靜農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始末1927年9月17日,魯迅收到學生臺靜農的信件,信裡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上海的時候聽說魯迅的名字,想請劉半農幫助,提名魯迅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魯迅當即回復了上述這封信,態度絲毫不曖昧,表達得非常截然。
  • 當年胡適聽說了魯迅一席話之後,趕緊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27年,在面對諾貝爾文學獎所遞過來的橄欖枝時,魯迅卻用一席話,堵住了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可能性,還讓當時的大學者胡適,不久之後也立即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一文讀懂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5歲,2人曾拒絕領獎
    2020諾貝爾文學獎於瑞典時間10月8日13:00(北京時間19:00)公布。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去年,瑞典文學院同時頒發了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
  • 兩個沒頒出的諾貝爾文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七點,瑞典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此前熱議的提名者村上春樹和殘雪都落選。村上春樹早已表示,「諾貝爾文學獎不怎麼合我的心意。」殘雪則說,是否獲獎都不會對她產生影響。歷史上有不少作家對諾獎並不感冒。
  • 魯迅究竟有沒有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但為什麼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也有人說魯迅曾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究竟有沒有這麼一回事呢?02、第一種說法:魯迅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192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自瑞典的考古探險家斯文·赫定到我國考察研究時,在上海了解到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以及他在中國以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文學上的巨大影響,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魯迅蜚聲世界文壇,為什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原因令人敬佩!
    魯迅蜚聲世界文壇,為什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原因令人敬佩!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諾貝爾文學獎也許不算什麼,至少這些牛逼哄哄的作家,拒絕了諾獎
    事實上,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上,有大量公認的牛逼作家不入評委法眼:託爾斯泰、左拉馬克吐溫、易卜生、哈代、裡爾克、雨果、勞倫斯……他們被諾貝爾文學獎拒絕,或許說明諾貝爾文學獎也許不算什麼,甚至於在很多作家眼裡,諾貝爾文學獎根本就是一坨狗屎。1920年,挪威的小說家漢姆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傢伙在頒獎儀式的當晚,不停喝酒,一杯接一杯,喝完一杯還有三杯。
  • 諾貝爾文學獎曾在1927年提名魯迅,為何他要拒絕?
    1927年,瑞典文學院派人向遠在中國的魯迅帶話,想要提名他入選諾貝爾文學獎角逐,消息如實傳到了魯迅那裡。魯迅的選擇是拒絕了學院的好意。這在今天來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當時瑞典文學院也有點意外,再次派人確認魯迅確實收到了消息並作出回復。
  • 拒領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牛人
    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榮譽高而且獎金豐厚,對各國作家的吸引力非常之大,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歷史上,曾有兩個獲獎者缺席拒絕領取這個獎。這兩個牛人都大名鼎鼎,分別是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和法國的大哲學家、作家薩特。
  • 村上春樹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他倆卻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村上春樹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他倆卻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村上春樹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他倆卻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先來說一下拒絕諾獎的文學家,總共有兩位,一位是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 他憑藉《日瓦戈醫生》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但因為受到了蘇聯文壇的猛烈攻擊,被迫拒絕諾獎,《日瓦戈醫生》也是我們中外文學選讀老師重點推薦的書籍,建議大家去看看。
  • 拒領諾貝爾文學獎,寫出「他人是地獄」···薩特的一生
    1964年10月15日,法國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薩特從《費加羅文學報》上得知他可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看到新聞的第二天,他給瑞典學院寫了一封拒絕信,隨後在《費加羅報》和《世界報》發表了這篇文章。
  • 首位拒領諾貝爾獎的哲學家薩特
    1964年10月22日,瑞典學院宣布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哲學家薩特,但他卻主動謝絕該獎項,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寫作的最高榮譽,有沒有人得到了這項榮譽,卻拒絕接受它?
  • 哪些中國作家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趁著這個機會,記者理一理這些年來的「諾獎提名」流言。 上世紀90年代,「辜鴻銘熱」成為一個文化現象。之後,一則關於「辜鴻銘與泰戈爾同被提名為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流言便流傳開來,而辜也由此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人。雖然當時1913年的檔案業已解密,但時人仍懶得去核實,而多人云亦云。
  • 那些拒領諾貝爾獎的人:薩特、帕斯捷爾納克……[圖]
    耶利內克:獲獎卻感「絕望」10月7日,瑞典文學院宣布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為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理由是:「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而在得知自己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後,耶利內克並未如人們意料的那樣激動。
  • 莫言之前獲得過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們
    諾貝爾文學獎獎章 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世界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了,我們都知道莫言在2012年獲得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莫言之前,在中國有很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有的人可能知道一兩個,但是知道的也不全面,今天我特意整理出來和大家一起欣賞這些作家。
  •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和評選流程
    文學獎的提名人資格是:①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④各國作家協會主席。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諾貝爾獎候選人的邀請發往世界各地,近年來僅文學獎評委會每年都發出600多份邀請,寄給各國相關團體和被認為有資格提名的個人。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
  • 魯迅與諾貝爾文學獎的故事,是魯迅自己失之交臂?還是他刻意為之
    魯迅與諾貝爾文學獎的故事,是魯迅自己失之交臂?還是他刻意為之莫言獲獎現場我們都知道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山東高密作家莫言,自從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後,莫言本人的名氣就不亞於魯迅了,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