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以用舞蹈戰勝猛獸,這使人類成為地球上的強者。但是,當人們遇到不可抗拒自然現象,或者無法理解的事物的時候,人類還是顯得軟弱無力。在科學還很落後的人類發展初期,人類除了有舞蹈---這個具有神奇力量的技能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東西可以保護自己,於是,在大旱,洪澇,瘟疫等等天災來到的時候,人們就推選出舞蹈最好的人,以舞祭祀天地,也就是用舞蹈來和天上的、地上的各種無形的神靈對話,祈福消災,久而久之,經常和神靈通話的人,便成了巫師,巫舞也應運而生。
巫舞,是巫覡祭祀活動中的舞蹈。原始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類對宇宙間物質運動的規律、自然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冥冥中好像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於是,神鬼的概念產生了。巫覡則是被認為能與神鬼交往、代表它們說話、執行它們意志的人。
第一節 巫舞的產生及發展
《說文解字》中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這就是說,巫是以舞來交通人神關係的。現代流行於蒙—古斯通語族系的世界各地少數民族中的薩滿教,其中的巫師稱為薩滿。其原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為人治病與卜吉兇等。《書經·伊訓》中也有「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的記敘。古籍《周官.司巫》中也記載:「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這些記載,不但記錄了巫舞的存在,而且說明了人類發展的初期和早期,很長的歷史階段中都盛行巫舞。 第二節 巫舞的民間傳說 民間的巫術祭祀活動普遍採取歌舞音樂的形式,因此產生和傳承許多歌謠和神話傳說。 巫舞在上古社會多與求雨有關,凡求雨必呼巫來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有記載。專門有一種求雨的舞叫「舞雩」,在《周禮.春官》的註疏中載:「若國大旱率巫而舞雩。」這種舞也要手執牛尾。求雨以後,如果天不降雨,就要把巫放在火裡燒,甲骨文有「烄」字,就是指焚巫。這種禱雨祭,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遺留。 傳說始於伊耆氏時代的蜡祭,是一種在年終舉行的祈祝豐收、酬謝神祇的祭典。蜡祭的神有8位,有神農氏、后稷、農夫神、井神、貓虎神、堤神、河道神、百穀神等與農事相關的神靈。蜡祭時,巫穿著黃衣黃冠唱祭歌,跳祭舞。舉行蜡祭的這一天,成為農民休息娛樂的日子。在楚國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覡扮演的,巫覡穿著彩衣翩翩起舞。祭壇上布置著瓊花芳草、桂酒椒漿,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長劍,樂隊五音合奏,拊鼓安歌。

漢代初年巫風仍然很盛,漢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漢高祖曾令天下立靈星祠,祭祀靈星成為全國性祭祀活動。靈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時跳靈星舞。舞者為童男16人,舞蹈動作是教民種田的勞動過程:除草、耕種、耘田、驅雀、舂簸等。漢代春旱求雨,祭共工,小兒舞8丈青龍。夏旱求雨,祭蚩尤,壯者舞7丈赤龍。秋旱求雨,祭少昊,鰥者舞9丈白龍。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龍。天澇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 《晉書》記載,晉時有人看到越地兩個女巫(章丹、陳珠)的法事活動,不僅兩人都有美色,服飾豔麗,而且舞步輕盈,模仿靈鬼的音容笑貌,舞袖翩翻,技巧很高。南朝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也工於巫舞,常在宮中聚集眾女巫擊鼓歌舞,名為祀神,事實上已是娛人的工具了。 第二章 巫舞的特徵 在巫舞中所用的道具、法器、音樂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對整個巫舞的表演進程,以及驅鬼酬神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面具的運用,沒有戴面具就意味著不能與神靈對話,那麼人們的精神寄託將不復存在。
第一節 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 巫舞的藝術特色巫舞從業者,又稱之為端公,一般為農村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個體勞動者或農民。跳端公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不為死人做法事,專為活著的人們祈福、驅邪、酬神。舊時的巫舞主要是民間祭祀活動,如初一祭祖,初三貼雞畫,望日祭門神送窮,五月五為天中節,又稱之為地臘,祭祀活動最多,同時也是端公最忙的時候,《夔州府志》記:「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系細腰鼓,戴虎頭假金剛為士以逐疫。」可見其民間祭祀活動之繁多、端公之繁忙。
巫舞的道具法器主要有:面具、衣箱、神案、鑼鼓樂器、牛角、蓆子、七星竹根等,其驅邪、驅鬼、驅瘟、招魂、退殺等面具和儺戲非常接近;各種祭祀活動中,還必備各種條幅、帳幔。其中面具在巫舞裡是十分重要的道具。對於跳巫舞來說,戴上面具便隔絕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繫與交流,便失去了自我,精神和意識被面具所具有的強大的魔力所威懾,從而進入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使薩滿自感已與超自然力建立了聯繫,甚至融為一體。而對參祭者來說,薩滿戴上面具使他們看到的不再是薩滿本人的面目,而是具有特定神格的神面,從而確信薩滿已進入了神靈世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具為表演者和觀看者雙方營造了共同的精神心理意境。
三、巫舞的舞蹈動作巫舞的舞蹈動作原始古樸,每個舞蹈劇目的舞蹈動作都大同小異,一個動作可以任意使用;主要舞蹈動作有:作揖、跪拜、懺四門、砍四門、打四門等;基本動作步伐主要有:禹步、罡步、便步、獨腳跳、轉、旋、跳、筋鬥、及各種舞槍、舞排帶、舞旗、舞席、舞板凳等;其風格特徵為穩(要求穩捷不飄、剛勁有力),沉(感情深沉淳樸、動作粗獷大方),直(身體挺拔,富有陽剛之美),圓(其動作步伐要以太極圖「∞」字符為軌跡)。
巫舞的音樂巫舞舞蹈音樂由打擊樂和唱腔兩部分組成,獨唱、獨舞、唱舞結合,配以打擊樂伴奏。其伴奏樂器主要為鑼、鼓、馬鑼、缽、鐃、川大鼓等;其音樂在開縣稱之為「端公鑼鼓」和「神歌」,某些地方也稱之為「神腔鑼鼓」和「神腔」,比較原始、古樸、簡單,音調的高低沒有嚴格的規範,全憑端公做法事時的自我決定。舞曲高亢激烈,行腔怪異。旋律進行奇幻突譎,節奏緊迫,令人緊張、恐懼。唱詞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宣揚封建迷信,荒誕怪異的詞語,但也不乏宣揚倫理道德,勸人向善的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