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即是空,色是什麼,空又是什麼
周秋鵬色即是空,這句話來自於《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但是,這句話到底講的什麼,看到的解釋很多。筆者也經常來面對這句話,嘗試著去了解它的真實含義。我們甚至無法想像出空,或者用文字描述出空,因為一切想像和描述,都是色的體現。而對於一個人的身心來說,色,就是身心內在的記憶。空,就算是講述佛經的佛陀,也沒有講清楚,空是什麼,但他講了色是什麼。他說色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是以色、聲、香、味、觸、法的形態儲存在記憶裡的事物。但是他不講空是什麼,他只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在佛教文化的傳播中,幾乎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樣,普及程度非常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圓教解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對舍利弗的尊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在中國也有,叫秋鷺鳥,它們的兩隻眼睛特別明亮,像秋天的露水一樣。舍利弗的母親長得很莊嚴,兩隻眼睛很亮,非常有智慧,所以取名叫舍利;生下舍利弗,跟她一樣聰明,也就是叫舍利子。
-
「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普通人讀佛經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是佛經的原文,還是後人的釋文,都是非常晦澀難懂,感覺彎來繞去的,看得人云裡霧裡。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空代表空相,色代表色相。《心經》裡已經有說明,一切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色相。所以一切色相都是迷亂人主觀意識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在佛教裡,把這些狀態和現象看作是不真實的存在。那麼什麼是空相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位學僧請示趙州禪師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釋?」 色就是物質,空就是精神。物質裡有精神,精神也需要物質的表現,所以,色與空是二而一,一而二。 趙州禪師以偈為答:「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處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來同。」 學僧仍然不解。
-
《心經》解讀:關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觀音菩提就像佛教在中國一樣,佛教本身非常理論非常思辨,但卻因善男信女們求神拜佛而發揚光大。因為觀音一開始就說了這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落在見上,有了分別,就 有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就都來了。 落在見上生分別,就掉到五蘊裡了。所以「觀自在」一落見, 一見有,一觸色,就要從上面悟出來。悟出來,就是不著色,不落見,因而不作見色的分別。一旦不見色的分別,則色非色, 那麼與色分別相對的空,也就空非空。色與空的分別就沒有了, 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科學家怎麼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源於《心經》,流傳最廣的一句話。經常被引用多數被誤解。經常把這個「色」理解成男女之情色。這是對佛經的最大誤解。其實這裡的「色」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皆為色。
-
大安法師解釋「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
「色」包括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色法,現象界的種種事相。第一句「不異」是從緣起來看,緣起的種種的色是從性空裡面出來的,沒有性空就不會有緣起,所以就在現象上來說,色法和空性是沒有差異的,就叫「不異」。
-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地火水風,是自然界的,是空性的,空本身也是空性的,人體的有為法,即想,行,識,也是空性的,識是空性的,識即是知道,這是佛家講的七大皆空。是比較科學的分析唯心注意觀,於唯物注意之間的密碼。才會有火,少之則不行,這證明火本身是空性的,只有形成的條件達到了,才會有火,而且是要在時間,空間,上完美融合,即合和,但是我們不可以完全理解成火就是空,就是什麼也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什麼也沒有,我們吃的東西怎麼熟的?如果都是空了,那麼我們看到的火又叫什麼?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什麼是色即是空,什麼又是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多數人都聽過,但是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聽懂,應該怎麼說呢?想來不是很簡單,首先來看,「色」是什麼?佛家說的色是指的女人嗎?當然不單純是,但是色包括女人,色可以是五顏六色,五花八門,所以說佛家所說的色應該是指的世間萬事萬物,不單獨指某一樣東西。那麼再說空,空很好理解,什麼都沒有,就空了,我們有很對成語,諺語來說明空,空空如也,竹籃打水一場空,空歡喜一場等等不勝枚舉。解釋完「色」和「空」之後,我們就連起來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普通人讀佛經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是佛經的原文,還是後人的釋文,都是非常晦澀難懂,感覺彎來繞去的,看得人云裡霧裡。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34;了。在《心經》原文的第二句中這樣寫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可能是由於《心經》短而易誦讀,所以傳播最為廣泛,從而使這句&34;為大眾所熟知。其實,《心經》雖然短,但是也是非常晦澀難懂的,即便是去看白話的翻譯文,大多數人仍然會是一頭霧水。普通人即使上網去查這句&34;是什麼意思,大概率的結果會是看了半天依然莫名其妙。
-
如何理解《心經》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關於佛教心語我們聽的最多的那句恐怕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但是似乎都沒有最前面的那句來的過癮和明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哪裡呢?其實它出自與佛教非常經典的《心經》,下面小編就帶你一起了解下這本佛教經典。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韓國又一部《色即是空》,劇情簡直辣眼
你可能不認識任昌丁,但是你肯定知道《色即是空》他就是這部我們非常熟悉的電影中的屌絲男主猥瑣是挺猥瑣,但人家是韓國非常有名的演員他繼《色即是空》之後,又拍了一部無節操大尺度的汙片《愛情真可怕》看海報就知道這部電影有多不正經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色即是空的「網路遊戲與生活」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學經典《觀音心經》中的這幾句話,應該可以最大程度上的概括和映射當下的網絡生活與遊戲文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事物的本質。
-
《心經》上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這部經裡面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都很熟悉,道理很深。其中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兩句,從文字表面上來看,意思好像差不多,感覺還有點重複。那這兩句話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首先,「色」就是五蘊,就是受、想、行、識,指的是現象,我們的身體、自然界的種種事相,以及森羅萬象的種種色法。
-
為什麼說"色"即是空?
我們平時說到「色即是空」,從佛經方面講,當然不光是指色慾。它是一種廣泛的概況,你可以理解為,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物質等,都是空相。就像老三國有句歌詞,「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勸人放開心態,凡事不要太貪婪、貪心,爭來爭去,到頭來皆是過往雲煙。而對於我們通俗來講,生活中經常形容的,那就主要是指女色了。男人不要好色成性,色字頭上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