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緣起性空說開去

2020-11-25 佛教在線

從緣起性空說開去

2004年11月24日 18:24:09 蓮舟集 點擊:0

緣起性空,作為佛法義理的核心,其關鍵還在緣起法則上面,一切法,不出緣起。強調性空是為了佛陀對治我們執實的習氣而專門說的。可是「空」是和「有」相對待的概念,如果單單說「空」,容易引起歧義,讓人覺得是沒有、虛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惡取空。很多初學佛法的同修往往會在這裡對佛法產生誤會,以為佛法的空義是否定現實存在。因此,為了表述圓滿,佛法往往同時說真空妙有,或如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對於緣起明白清楚了,說性空也罷,說妙有也罷,都是自然而然的。緣起,或者說因緣的相續和作用,可以看成是一張無限大的動態高維網,有點象我們現在的internet,但是更複雜無數倍。在這麼複雜的大網下面,因緣流轉,相續不斷,發生各種作用,顯現各種現象(注意,因緣的流轉相續是本來如是,並無推動力,如果有推動力,即成第一因,也就歸到神創論)。
  我們眾生因為無明,執取這無量因緣法中的少分為「我」,便生出我執、我見,同時也對一部分的因緣法產生常見,為此佛陀說「空」以對治之。而如果實證無我,不再執取少分因緣法為我,那時候就不需要再去抓住「空」不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無「我」,但是因緣法的相續並沒有斷絕,也就是說,雖然無我,因緣法的作用即業果不失(為了表述我們所無法觀察的和「我」所相關的因緣法之含藏,唯識宗在此安立阿賴耶識的假名)。具體的例子就是即使成道的聖者還會受報,如目鍵連尊者被裸行外道打死,雖然尊者早已經證「無我」,但是他此報的色身還是會被毀壞,此乃因緣法作用如此(即業果不失)。這也正是禪宗著名的「野狐禪」公案裡面,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區別所在。另外一方面,證空性的聖者因為不執取少分因緣為我,反而可以借緣起而生起種種神通妙用。
  順便也討論我們學佛人很關心的消業問題。所謂消業,有幾種可能的情況。由「我」來坦然受報當然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被動的。此外就是以善因緣(例如懺悔、念佛、持咒、誦經、放生等等)來抵消惡業,好像多個作用力的平衡。但是最有效的消業方法,卻是實證空性。因為證了空性,業報的因緣雖然還在,受報的「我」卻沒有了,而因為「無我」,原先所謂的罪業,因為失去作用的對象也就不具有意義了,這才是最徹底的。正如懺罪偈所說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如何將緣起性空用於日常的行住坐臥呢?我想,古德有句話,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也就是說,我們於義理上須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即在見地上要立於「高高山頂」上,不落空、有的邊見,亦能夠經常以此緣起無我的正思維薰習自心,消除我執我慢。另外一方面,在實際的行持上,我們應該真俗二締圓融,不落狂慧狂禪,或者以得少為足。正因為緣起法的因果不虛,我們才應該以踏實的行持去消除業障、累積福德資糧,不忽視任何微細的善法,並儘量避免造任何的惡業。如此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做人、持戒、念佛、修定,以點滴的積累轉化自己的心念,對治自己的習氣煩惱,逐漸使自己和佛菩薩相應。正是因為緣起法的真實不虛,才要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此即所謂「深深海底行」。
  因此,修淨土者如何運用「緣起性空」來增加往生極樂之把握?後學的答案還是祖師們重複了無數遍的那句話:「老實持戒念佛!」。與論壇各位善知識共勉之。

作者:成軍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在佛教裡,它其實是整個解脫道理論的原則,修行的人就是朝著這個緣起性空的道路,慢慢的去調整我們的思想觀念去修證。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
  • 緣起性空與唯識無境---慈慧
    儘管如此,但是大家對佛說的緣起法還是具有一致的主張的。而且是更加注重於對緣起法的具體展示和弘揚,如佛塔信仰的產生、三藏法典的編輯、各個部派幾乎都建立了自己的學說喜統和教團組織。這都表現出著重於對緣起法是有多方面表示的。 其實,大乘佛法的興起,就是對緣起法的深入分析之後而得出的一個新的結論——「性空」。性空說的提出是有針對性的。
  • 緣起性空與孟子性善論——嚴思
    通常說諸法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之「有」即「假有」,即「性空」。然而這樣理解其實是把「緣起性空」割裂為二,並且「緣起」與「性空」是互為因果關係:因為緣起,所以本性是「空」;因為性空,所以諸法不能自生,而是待緣而生,這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證。此外,說事物只是假名,是虛幻的,緣起則生,緣盡則滅,這樣的「空」正是僧肇大師所批判的「色敗後空」,而不是「色之性空」。
  • 對佛學的底層邏輯之一的緣起性空理解
    聽起來非常高深,也非常有道理,似懂非懂,但就是說不出到底是深在哪裡,高在哪裡?上周在朋友圈其實也曾提示過,需要了解他,需從佛學的理念去理解——緣起性空。在機緣巧合下有人用各種山珍海味亂燉,感覺好吃,覺得佛陀應該也忍不住都要破戒去吃,人們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傳播開來了,大家附和都叫佛跳牆,其實深一層,為什麼是佛陀翻牆?不是其他?都是機緣,這原本沒有,後來被人賦予的,實際上他是不存在的。就是剛好有人無聊嘗試用各種山珍海味亂燉做成一道菜,這是緣起,實際上他可以不叫佛跳牆,可以叫亂燉,甚至炒粉都可以,他本來是不存在的,這叫性空。
  • 緣起性空
    萬物皆由因緣具足而生起,也叫緣起。緣起的事物之所以能夠呈現出來,是因為因緣在背後支撐著它的存在。一旦缺乏因緣的支撐,事物就無法繼續存在了。依賴因緣存在的事物沒有自身的獨立性與實體性。什麼叫獨立性?如果事物依賴因緣才能存在,顯然是不能夠獨立的。就像孩子依賴父母才能存活。父母走到哪孩子就得跟到哪,離開父母就無法存活。這樣的孩子顯然是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
  • 從物質構成談緣起性空
    大千世界,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通過一定的排列組合而成,當其中的某個粒子或結構發生改變時,相應表現出的物相也隨之變化,究其本質,與佛教所倡緣起論之緣起性空有不謀而合之處。(本圖片來自網絡)從佛教「緣起性空」之角度,物質之「實體」是由眾緣和合之結果,若「緣」變,則「構」變,系「無常」,物質之「實體」只是世間安立之「假名」,如龍樹在其《中論觀四諦品》中的偈頌所云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元論|緣起性空
    「Ω|元論 · 佛法隨談」連載:2共計3093字,預計閱讀時間:0分鐘 ~ 也許一輩子緣起性空是佛教用語。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
  •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李家堯寫經界畫山水作品展在至臻東方藝術館...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李家堯寫經界畫山水作品展在至臻東方藝術館開幕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     天津美術網訊 7月26日,由天津現代藝術文化交流服務中心主辦,至臻東方(天津)書畫院協辦,東方藝術館承辦的「定觀自在,緣起性空——李家堯寫經界畫山水作品展」在至臻東方藝術館開幕。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勝鬘夫人又說:「因為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實我到彼岸,也是清淨法到彼岸;對於諸佛法身有這種見解的人,就稱為正見。」那我們依於「正見」這兩個字,我們來看有些學人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他們是真的了解緣起的真實理嗎?
  • 佛家為什麼說《緣起性空》
    佛教的說法,不談宇宙的起源,佛教認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有「緣起」。「緣起」就開始了,「緣滅」就結束了,但還會有再次的「緣起緣滅」,以至無窮。「緣起」就是「念頭起」,念頭的力量非常之大,完全超越原子彈。一念起,宇宙都會來配合,助力念頭的實現。所以說,每個人都在過著「心想事成」的生活。所謂「佛度有緣人」,不是有「緣分」的人,是有「緣起」的人。
  • 拿得起,放得下,緣起性空的意義
    圖:佛前一柱香,煩惱皆忘光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那麼,明白了「緣起性空」之後,我們要怎樣運用到自已的言行之中呢?突破不了的,我們要做這個「空」的凡人,也是一種自在,而突破了的,他們去踐行更多的責任,但不管怎樣,大家總會回到空的那個地方的。
  • ——緣起性空讓你休息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雖然緣起法的自性本來就不存在,並不是以前存在,現在在某種情況下變成了不存在。但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現象卻都是存在的。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惠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為清淨。而是因為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 「真如緣起」是什麼意思
    對《大乘起信論》之「真如緣起」,歷來有諸多不同的認識。不少人以為,「真如緣起」,是一種宇宙生成論。所謂的「真如」,乃是宇宙萬法的本原,是萬法緣起的最原始的材料或本根,似乎與道家所講的生成萬物的「道」有類似的含義。這樣,「真如緣起」之「真如」,自然具有實體的意味。雖然幾乎所有的佛教學者都不敢也不願直說「真如」的實體性質,但卻也很少具有說服力的否定。
  • 原來這就是緣起性空,背後的深意!
    佛通過見、修、行、果的聞思修次第,給修行人指明了一條開顯真相之路,歸納起來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真諦。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緣起性空」。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佛經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我們懂得因緣法,就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懂得「緣起性空」道理,相信你就懂得因果。本文內容會通過簡易認識「緣起性空」的道理,在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來探討「緣起性空」,看佛教文化佛陀的偉大理論,看您是否還覺得佛教的因果觀念是錯的還是對的。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其中,中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 佛教最核心、最珍貴的精華:緣起性空獅子吼聲
    而「四聖諦」後面也有一個「諦」字,這又說的是:從聖者的境界來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是正確的。正確有不同的層次,四聖諦的層次,就遠遠高於世俗諦的層次。    《緣起贊》中云:「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此善說即是,尊無上說因。」  因為是緣起,所以不依賴於常邊和斷邊之見。緣起善說,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至高無上的學說。
  • 陳紅兵:建構生態觀要以佛教緣起論為基石
    (二)佛教生態觀建構的理論基石佛教緣起論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可以幫助我們從多方面闡發佛教生態觀的內容。彭家源碩士論文《從生態環保看佛教的環保思想與實踐》(2002) 曾從「緣起性的平等性」、「緣起性的相關性」與「緣起性空的無我論與利他的思想」幾個方面申發深層生態學的「以生物為中心的平等性」、「自我實現」與「生態環保利他的作為」的生態觀念,即說明了這一點。
  • 《緣起的見解是佛法見解中的精髓》哲蚌寺覺美格西
    「何故緣生」而說到了「無生」,因為依賴著他者而去產生的緣故,所以深信不是自己的力量讓自己而產生的。龍樹菩薩在著作裡面也說到:「依由緣起的理由,而說到了無有生滅。」像《六十如理論》的禮讚文說:「對能夠如此自在宣說緣起的導師,我致意最上的敬意!」因為緣起,而沒有了自性,所以是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