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2020-12-18 彭州市鐵瓦寺

緣起性空在佛教裡,它其實是整個解脫道理論的原則,修行的人就是朝著這個緣起性空的道路,慢慢的去調整我們的思想觀念去修證。

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成果,所以如果沒有因,也就等於沒有了開始。因為有了「因」,它才漸漸地變成「有」。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後來回歸到「無」的過程。因為「果」也在生滅法則之中,「果」消失了之後,最終還是再回到沒有。

所以這就是簡單解釋緣起性空的道理,從無到有,然後再到無;從空到有,又回到空。所以它的本性是空的,只是因為有因有緣,它才會成為有。但是當因緣消失的時候,它還會回歸到無。也就是說,它的本質是空的,雖然後面變成有的,但是後來還會再回到空,所以才會叫緣起性空。

無我的意思是什麼呢?和緣起性空是一個道理。我們沿著緣起性空的這個道路修行,跟著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人的個體,或者是我們人的所有的一切,不管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其實也是緣起性空。

父親跟母親結合之後,我們才被生下來,要是缺了其中一個,我們都沒有辦法被生下來。既然是緣起性空,那你執著的有、執著這個我,本質上就都是虛假的。

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沒有「我」,那你還執著於有「我」的狀態,所以會很痛苦,因為你違背真理。所謂的真理就是沒有我,我也是一個虛妄的東西。既然它是一個虛妄的東西,我們把它當作是真的,所以我們就會很辛苦。

我們之所以很辛苦、之所以很痛苦、之所以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苦的(哪怕有快樂也是短暫的快樂,後面還是苦跟過來),就是來自於我們執著有我。真理是無我,所以從無我的根本概念裡面,就可以打破掉所有的痛苦的事情。

緣起性空,它是一個道理,也是一條道路。因為這個道理,我們循著這個道理所鋪的這條道路修行下去,修到無我,就是到達目的地。在我們到達我的目的地之前,必須用一個有我的現狀,沿著緣起性空的道路,最終到達無我的目的地。

所以,我們到底為誰而修行?當還是有我的狀態時,當然是為了自己而修行。等到你到了無我的目的地之後,才會發現原來所謂的緣起性空,它也是一個虛妄,包括無我也是一個虛妄。本來就沒有,本來它就是空的,哪還有我跟無我呢

只要你執著「有我」或「無我」,就會產生對立。沒有「無」,怎麼會有「有」呢?當我們知道既然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沒有所謂的「有我」,或者就沒有所謂的「無我」啦!因為連「我」都是虛妄的,還哪來的「有」或「無」呢?當然這有點哲思在裡頭,這也需要在修行中,自己去慢慢證悟。

相關焦點

  • 緣起性空與唯識無境---慈慧
    儘管如此,但是大家對佛說的緣起法還是具有一致的主張的。而且是更加注重於對緣起法的具體展示和弘揚,如佛塔信仰的產生、三藏法典的編輯、各個部派幾乎都建立了自己的學說喜統和教團組織。這都表現出著重於對緣起法是有多方面表示的。 其實,大乘佛法的興起,就是對緣起法的深入分析之後而得出的一個新的結論——「性空」。性空說的提出是有針對性的。
  • 緣起性空
    萬物皆由因緣具足而生起,也叫緣起。緣起的事物之所以能夠呈現出來,是因為因緣在背後支撐著它的存在。一旦缺乏因緣的支撐,事物就無法繼續存在了。依賴因緣存在的事物沒有自身的獨立性與實體性。什麼叫獨立性?如果事物依賴因緣才能存在,顯然是不能夠獨立的。就像孩子依賴父母才能存活。父母走到哪孩子就得跟到哪,離開父母就無法存活。這樣的孩子顯然是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
  • 緣起性空與孟子性善論——嚴思
    佛教緣起性空的「性空」與孟子的「性善論」一樣也常常被誤解。通常說諸法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之「有」即「假有」,即「性空」。然而這樣理解其實是把「緣起性空」割裂為二,並且「緣起」與「性空」是互為因果關係:因為緣起,所以本性是「空」;因為性空,所以諸法不能自生,而是待緣而生,這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證。
  • 對佛學的底層邏輯之一的緣起性空理解
    有句佛語我們很熟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聽起來非常高深,也非常有道理,似懂非懂,但就是說不出到底是深在哪裡,高在哪裡?上周在朋友圈其實也曾提示過,需要了解他,需從佛學的理念去理解——緣起性空。
  • 從緣起性空說開去
    從緣起性空說開去 2004年11月24日 18:24:09 蓮舟集 點擊:0次 緣起性空,作為佛法義理的核心,其關鍵還在緣起法則上面,一切法,不出緣起。
  • 從物質構成談緣起性空
    大千世界,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通過一定的排列組合而成,當其中的某個粒子或結構發生改變時,相應表現出的物相也隨之變化,究其本質,與佛教所倡緣起論之緣起性空有不謀而合之處。:「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 元論|緣起性空
    《中阿含經》雲「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緣起,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係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實際上在佛教裡「因緣」是講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繫和一種事物前後發展狀態之間的關聯,它絕不是迷信。「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
  • 「真如緣起」是什麼意思
    「真如」和「無明」,即有區別又有聯繫,兩者是「二而一」的。「真如」是淨法,「無明」是染法,兩者是有區別的;但「真如」忽然念起即是「無明」,「無明」依「真如」而起,是「真如」的一種狀態,因此兩者又是一致的。「真如」有「不變」與「隨緣」兩種屬性。
  •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李家堯寫經界畫山水作品展在至臻東方藝術館...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李家堯寫經界畫山水作品展在至臻東方藝術館開幕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 定觀自在,緣起性空     天津美術網訊 7月26日,由天津現代藝術文化交流服務中心主辦,至臻東方(天津)書畫院協辦,東方藝術館承辦的「定觀自在,緣起性空——李家堯寫經界畫山水作品展」在至臻東方藝術館開幕。
  • 拿得起,放得下,緣起性空的意義
    寫在前面的話:我寫得很多東西僅代表我個人的一些思考與思索,可能很多觀點正確與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只是拿出來希望與大家探討和交流,以期讓自已有更進一步的成長。前些日子,與友人聊天,我們談到了「緣起性空」,由此也引出了一些思考:「緣起性空」是佛教用語,是佛教的要本論點。
  • 緣生性空,講無我,對治我執;緣起無生,講無生,對治實執
    從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實有」,這是起點,這是徹頭徹尾的凡夫見,經過四重「二諦」的解構,到了第四重「二諦」的「勝義諦」——離言空性,指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麼都不存在為它的基本特徵。佛陀解構我們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存在,用四重「二諦」的模式是很善巧的,也是有次第的,分了兩個次第:第一步,就是前兩重「二諦」,也就是第一組二諦,佛陀講「緣生性空」,講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無自性的。
  • 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勝鬘夫人又說:「因為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實我到彼岸,也是清淨法到彼岸;對於諸佛法身有這種見解的人,就稱為正見。」那我們依於「正見」這兩個字,我們來看有些學人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他們是真的了解緣起的真實理嗎?
  • 【佛教常識】緣起是什麼意思
    因為現觀它能導致利益和快樂,所以值得智者們了解(paccetuü)它故為「緣」(pañicca);生起時是一起(saha)和完全(sammà)生起(uppajjati),而非單獨,也非無因,故為「起」(samuppàda)。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  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的緣所以此是因。
  • #修《緣起觀》就是將十二因緣作順觀和逆觀#
    緣起觀觀的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懂得真理的人就不會「痴」。我們看到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一微塵等,都是有聚有散的因緣和合物,這些和合物,也都會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消亡,因為這些和合物都是來自於性空所生之幻相,性空才是永恆不滅的。修此觀當從十二因緣性空所生之無明處起觀。
  • ——緣起性空讓你休息
    自性本離與顯現,是物質的兩個側面,二者的結合,就叫做緣起性空。但所有的這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幻覺、錯覺。惠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就是「自性本離」的意思。大圓滿徹卻中講的「本淨」,也即本來清淨。並不是原本有一個不清淨的東西,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它轉化為清淨。而是因為沒有自性,所以本來清淨。
  • 緣起即無生,空性即中道
    【法義分享】《金剛經》導讀之39我們已經理解了,龍樹建立的甚深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中觀見是「究竟中觀」,而「究竟中觀」的起點和要害是「無生」,一切法無生!那麼,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什麼善巧來教化我們凡夫,讓我們了知「無生」的法義?這個善巧,就是「緣起」。
  • 佛家為什麼說《緣起性空》
    佛教的說法,不談宇宙的起源,佛教認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有「緣起」。「緣起」就開始了,「緣滅」就結束了,但還會有再次的「緣起緣滅」,以至無窮。「緣起」就是「念頭起」,念頭的力量非常之大,完全超越原子彈。一念起,宇宙都會來配合,助力念頭的實現。所以說,每個人都在過著「心想事成」的生活。所謂「佛度有緣人」,不是有「緣分」的人,是有「緣起」的人。
  • 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三
    什麼沒有?那個獨立存在性沒有,那個「svabhāva」沒有,梵文表述為「niḥsvabhāva」,是對「svabhāva」的否定,性空。佛教有時候也把性空翻譯成「無自性」——沒有自我的獨立存在性。第二重二諦所討論的性空僅僅是指獨立存在性沒有。比如說一個杯子裡裝了滿滿的水,我們說當然它不空,把水倒掉了,說這個杯子空了。
  • 原來這就是緣起性空,背後的深意!
    被心識遮蔽的世間本源是什麼?佛通過見、修、行、果的聞思修次第,給修行人指明了一條開顯真相之路,歸納起來就是——緣起性空的智慧真諦。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緣起性空」。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佛經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萬法皆空,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