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我如果能像一個外人一樣遙視自己,會看到這樣一個圖像:一個人身負行囊,跋涉在一片天邊的莽野之上。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奔赴和尋找,往前看正沒有個終了……」
——張煒
就作家寫作而言,有人用技巧,有人用語言;有人用生活,有人用經驗;有人用智慧,有人用聰明。只有很少數的作家是用生命寫作,張煒是這很少數作家中的一個。
四十多年來,張煒先生把生命灌注在作品中,用自己對世界的感悟和衝動闡釋世界,令人震撼。其文學成就有目共睹。他沉靜、堅韌的寫作,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繪製了一幅幅精神圖譜。
然而,面對網絡數字時代的客觀世界的劇烈變化,作家張煒又將如何關注、如何持守自己偏重於思與詩的「雅文學」的寫作?而評論家陳思和先生對張煒的寫作又將做出怎樣的評判?本次同濟中文論壇特邀著名作家張煒先生和著名文學評論家陳思和先生進行精彩對談。一場別樣的精神之旅從這兒開始。
嘉賓介紹
張煒:
當代著名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他是一位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細膩,立足於理想中的鄉土與傳統的道德立場,充滿著人文關懷與哲思。迄今為止,著有《古船》《秋天的憤怒》《海邊的雪》等長、中、短篇小說100餘部以及散文20餘部等。長篇小說《古船》獲得人民文學獎,被譽為「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九月寓言》獲得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併入選《百年中國文學經典》;長達450萬字的原創長篇小說《你在高原》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等十餘項大獎。
陳思和:
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學科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思和先生研究視野開闊,相繼提出了「民間文化形態」「文學史上的潛在寫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世界性因素」等重要學術觀點,在巴金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中外文學關係史研究等方面貢獻卓著。
主持人:朱靜宇(同濟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
時間: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13:30—15:20
地點:同濟大學逸夫樓一樓報告廳
主辦單位:同濟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