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蜀之城是一種認識論。認識事物,必須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認識無法隨時間推移、環境變化而改變的本質。只有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發展。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不斷前進的「密碼」所在。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發展最主要的是基於自身的資源稟賦、特色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幹自己能幹的事、幹自己善於幹的事。隴南因其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在長期的人口遷移、民族融合、戰爭殺伐中形成了有別其他地方的文化、習俗。「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地理氣候又造就了隴南資源富集、特產頗豐。這些都是別樣隴南實現彎道超車、後發趕超的最大財富。在行政區劃上,隴南現雖屬「隴」,但在歷史演進中,「卻是城頭變換大王旗」一會姓「曹」、一會姓「劉」,甚至氐羌先民還建立了綿延三百餘年的「隴南五國」;在文化構成上,既有「隴」的基因,「善飲醴」是隴南人作為西北人粗獷豪邁的最佳詮釋,正如一個小酒館的廣告語所言「武都是一座不喝酒就沒有朋友的城市」;又有「蜀」之元素,「嗜麻辣」是隴南人口齒間永遠迴蕩的不舍味道,走在隴南每個縣區的街頭,人頭攢動的店鋪是火鍋店,四處飄香的是麻辣味。特別是武都,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一碗洋芋攪團、一碗麵皮下肚才算一天真正的開始。雨壽先生「莫怪武都有川味,只緣蜀道有秦腔」的名句,用最質樸的文字總結了兩種文化在歲月的長河裡一直交織、交融,誰也離不開誰,誰也無法割捨誰。
第二,隴蜀之城是一種方法論。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唯物辯證法的科學工作方法。「秦隴鎖鑰,巴蜀咽喉」是隴南自古以來就有的美譽。一肩扛「秦隴」、一肩挑「巴蜀」的隴南,既具北國之雄奇,又兼南國之靈秀。隴南是什麼?什麼能代表隴南?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隴南。什麼是隴南獨有的、別人不可複製、無法塑造的?什麼都是,什麼又都不是。「都不是、那才是」。不是「隴」、又不是「蜀」,只有「隴蜀」合在一起「那才是」。隴南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管你認可不認可、願意不願意,她就像一位「混血」美女,在綠水青山間靜靜等待了你千年。與人一樣,一個城市、一個地方不能沒有「靈魂」。一座座「鋼筋森林」哪怕再「花枝招展」、一排排「水泥花園」哪怕再「蜂繞蝶飛」,若沒有「靈魂」的牽引必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雖能贏得一時驚豔,卻無法獲得永生眷戀。紅原先生提到,打造「隴蜀之城」地域文化名片,既有適時應和現實「內在的呼喚」,又有強力激發「外部的渴望」之積極作用。不論從地域角度、還是從文化層面理解隴南,隴蜀之城抓住了隴南的根與魂。隴蜀之城是一種發展論。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但不論怎麼發展,都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隴蜀之城既戴「隴」的帽子,也穿「蜀」的長衫,體現的就是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用開放的心態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古今中外無數史實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權的興衰更替,與包容的大小、開放的高低「形影不離」。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因包容和開放,其「公民」身份,讓歐非人民為之迷戀,不論信仰、民族、種族,哪怕是奴隸,只要對帝國有貢獻都可成為羅馬公民,甚至非洲人也當帝國的皇帝;大唐帝國的輝煌因包容和開放,「不夜城」長安,有李白「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千古吟唱,也有波斯商隊的陣陣駝鈴,更有金髮碧眼的大臣手持朝笏向皇帝匯報民間喜怒哀樂。反觀兩個帝國的衰落,古羅馬因狹隘的宗教政策而四分五裂、大唐因集萬千寵愛於一人、聽信一人媚言而瞬間黯淡。包容能夠集聚力量、開放能夠獲取支持。未來隴南發展,不會也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在依靠自身努力的同時,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幫助,用自己的獨特魅力把涓涓細流匯集為推動後發趕超的磅礴力量,勾勒一幅充滿生機活力、綠意盎然、幸福安康的迷人畫卷。
負責全市優秀文藝精品的收集、整理和推介工作,凡我市文藝工作者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的作品或未曾發表的優秀原創作品,參加市級以上展覽的美術、書法、攝影、民間工藝作品,文藝作者個人專著出版、獲獎等文藝信息,我們可在平臺推介和發布。發送作品的同時,請將您的詳細信息(包括個人藝術簡介、生活照、作品介紹、參展或獲獎圖片、聯繫電話等)發送給我。拒絕接收在其他微信公眾號標原創發布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