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寺洪勝
唐詩宋詞把中國的詩詞藝術推向了巔峰,深受人們的喜愛。但在唐詩宋詞的認識上,我認為存在著許多誤區,很有必要予以澄清。本文僅就唐詩宋詞的多樣性作如下探討。
唐宋詩人成千上萬,詩作不計其數,其內容幾乎涉及天地人的方方面面。如日月星辰,花草魚蟲,風雲雨雪,松竹蘭梅菊,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山川海河,等等,大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只有今人想不到的,沒有唐宋詩人寫不到的地方。
正是由於詩人多,詩作多,涉獵廣泛,唐詩宋詞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與現代的詩作一樣,也分三品,上中下。並非首首都是精品,首首都是千古流傳之作,首首都高於或好於今人所創作的詩詞。糟粕之作屢見不鮮。要實事求是的認識和評價唐詩宋詞。當前最值得注意的是,過高評價唐詩宋詞,過度解讀唐詩宋詞。
唐宋詩人重視以物寄情,以物言志。但絕非逢詩寄情,逢詩言志。有的寫景,有的詠物,有的抒情,有的言志,有的兼而有之。有的隱隱約約,含沙射影,令人費解,有的則通俗易懂,平白直敘,一目了然。有的是抒憂國憂民之志,有的則吟卿卿我我之情,等等。無論是婉約也好,還是豪放也罷,集中到一點,就是唐詩宋詞在寫作方法上具有多樣性。不可一概而論。闢如絕句,有的四句兩兩為一組,對仗工整。有的則象七律詩的前四句,前邊兩句不對仗,後面的兩句對仗。有的又象七律詩的後四句,前面的兩句對仗,後面的兩句不對仗。有的則四句全部不對仗。所以,絕句雖然也講究平仄律,但比律詩靈活。
唐宋詩人講究格律,但不死守格律。現代人經常談到的律詩創作上的各種各樣的毛病,如"三連平"、"三連仄"、"孤平"、"孤仄"、"拗句"、"失粘"等等,在唐詩宋詞中一個也不少,比比皆是。因為這些字詞是在總結歸納唐詩宋詞時產生的,在唐詩宋詞中豈能沒有。這也從反面提示我們,唐宋詩人在用律上很隨意,條條框框比現在少的多。唐詩在堅持抑揚頓挫的前提下,平仄可以隨意置換,格律就像魔術師中的道具變來變去,令人眼花繚亂。後人因無法歸納唐詩的用律,所以常常用"中"來代替平仄格式。"中"是什麼?可平可仄啊!一個"中"字,就可以使格律有了72般變化。宋詞一個詞牌名,可以有好幾十個變體,而有的詞牌名,至今只有一首詞。唐詩宋詞用律的多樣性可見一斑。
唐宋詩人很重視用韻。但他們的原則是宜平則平,宜仄則仄。所以,唐詩宋詞在用韻上多種多樣。如唐詩中杜甫的《望嶽》、夢浩然的《春曉》等,都是用的仄韻。宋詞的用韻更是五花八門。同一詞牌名用韻都有所不同。其用韻的多樣性更加明顯。只是後人把唐詩中用仄韻的詩,歸納到古體詩中去後,把唐詩在用韻上的靈活性,嚴嚴實實的給掩蓋起來而已。你如果再把唐朝詩人所作的古體詩找回來,與唐朝的近體詩放在一起,唐朝詩人在用韻上的靈活性則一目了然。
綜上所述,唐詩宋詞無論是內容,還是寫作形式,無論是用律,還是用韻,都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絕非一個摸式。也正是唐詩宋詞的多樣性,使得唐詩宋詞具有了極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才把唐詩宋詞推向了巔峰。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