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創作的「七子之歌」見證了澳門回歸,也見證了中國崛起

2020-12-21 文史不假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這首由聞一多先生所創的《七子之歌》,想必早已經感動了許多人。

聞一多

1925年3月,聞一多在美國紐約藝術學院學習屆滿,他真切感受到了國家貧弱而遭受的歧視和屈辱,決心回國報效。但是,當時的我國正面臨著新舊軍閥混戰和各國列強欺凌,喪失的許多國土都尚未收回,比如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因此,聞一多在悲憤之下創作了《七子之歌》。

澳門

在這組詩歌中,他以擬人的語氣和手法,將中國喪失的七處領土比作與母親分離的七個孩子。而且,還用孩童的口吻哭訴與母分離的苦楚,以及強烈渴望回歸母親懷抱的願望。

創作完成《七子之歌》後,聞一多不久就踏上了歸國的旅程。他就像詩歌中提到的那樣,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可惜,最先迎接這個歸國遊子的,卻是帝國主義為鎮壓上海工人、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而發動的「五卅慘案」。

之後,聞一多更加堅定了信念,開始在學術界大聲「吶喊」,喚醒了越來越多的國人。在經歷了北伐戰爭時期和十年內戰時期,他又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和民族圖存的努力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聞一多作為民盟的中央執行委員,堅決反對蔣介石肆意挑起內戰,不斷呼籲國內和平。但是,他的這些奔走疾呼,卻逐漸遭至了國民黨的仇視。

1946年6月底,聞一多堅持舉行「民族團結與和平建國」的愛國集會。特別是,隨著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的遇害,聞一多表現得視死如歸,公開通電控訴國民政府當局的罪行。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會上,他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篇《最後一次演講》: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結果,發表完這次公開演講,他就在散會返家的途中遭遇了蔣系特務的暗殺,全身被打中了十餘彈而死。聞訊後,全國人民都痛斥蔣政府「真內戰假和平」的把戲。

儘管舉國憤慨,但蔣政府還是草草了解了這次事件。可是,所有國人都記住了這位文質彬彬但卻意志堅決的愛國者,也記住了他的《七子之歌》。

在新中國成立後,考慮到國內外的複雜形勢,決定澳門暫時維持現狀。不過,雖然沒有強行出兵驅趕葡萄牙人,但我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追回澳門的努力。

1978年1月,中葡兩國就雙方建立外交關係正式展開談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澳門問題。在葡萄牙保證儘早歸還澳門後,兩國終於在1979年2月8日籤署了《聯合公報》,標誌著中國和葡萄牙正式建交。

雙方建交後,兩國開始就澳門的回歸問題展開了談判。葡萄牙雖然也曾像英國一樣,提出過「主權換治權」的荒唐主張,但最終還是同意在20世紀內將澳門交還給中國。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同時,還確定了未來澳門特區的區旗和區徽,為將來的澳門特區提供保障。

到了1998年,隨著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澳門歲月》的播出,片中第一次唱響了《七子之歌》。這首歌,獲得了民眾空前的認同,簡直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

在199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容韻琳領唱了這首歌曲,引得全球華人都喜極而泣。到了12月20日,中國政府終於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而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宣告成立,它終於在離別祖國四百多年後回歸了。

駐澳部隊

而今,這首《七子之歌》儼然已經成為了澳門的象徵,成為了中國崛起的象徵。

歡迎點擊關注@文史不假,歷史真的很精彩!

相關焦點

  • 澳門回歸20周年,聞一多之孫講述《七子之歌》背後故事
    「你可知『Macau』(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在當年的春晚中,由澳門小學生容韻琳夾帶著濃重鄉音領唱的《七子之歌·澳門》,更是感動了所有華夏兒女。圖:主持人鞠萍與聞一多之孫聞黎明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新一代澳門人龍紫嵐在跨年演唱會上,重新唱響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再次勾起了大家的回憶,讓無數人淚崩。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七子之歌·澳門》的歌詞並不是為了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現代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在1925年所寫的《七子之歌》組詩中的一篇。
  • 歌聲響起來丨澳門回歸廿周年與《七子之歌—澳門》與歌曲
    在中國文化中,詩與歌是一體的,家與國是同構的。詩歌的本體特徵是「詩言志」「詩緣情」。《七子之歌》是現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收入詩集《紅燭》。七首詩整體構架均齊、各節勻稱、富於「三美」一一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韻律迴旋起伏、一唱三嘆、饒有深致。《七子之歌》有一個「總序」,交代了創作背景與創作緣曲一一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
  • 詩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是怎樣一部作品?除了澳門還有哪六子?
    聞一多先生作品甚多,其中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七子之歌》當是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七子之歌》是組詩。詩人在這一組詩作品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澳門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被迫離開祖國母親的痛苦。
  • 聞一多《七子之歌》創作刊發記
    聞一多將自己的譯作、詩作陸續寄給梁實秋,以充《大江》篇幅。主義明確,辦刊在即,聞一多的詩歌主題自然是愛國。同年3月初,他在信中問梁君「《大江》稿件準備得如何?如不嫌聞一多的詩太多,近作有長詩《南海之神》可以盡《大江》有優先權,不然即送《民國日報》發表。」《南海之神》是一首長詩,創作頗費時間,其間聞一多又開始撰寫《七子之歌》。當月下旬,他再次回信梁君:「《南海之神》還沒有十分『竣功』。
  • 聞一多辭世69周年 曾作《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曾創作《死水》、《一句話》等多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七子之歌-澳門》被改編成歌曲,傳唱四方。《七子之歌-澳門》網易娛樂7月15日報導  7月15日,學者聞一多辭世69周年。1946年的今天,在悼念李公樸大會發表最後一次演講後,他慘遭特務暗殺。
  • 《七子之歌 · 澳門》,一首有故事的歌
    在當天的大型文藝晚會上,由年僅9歲的容韻琳領唱的《七子之歌·澳門》響徹全場。歌 曲這首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七子之歌·澳門》常被人認為是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拍攝紀錄片《澳門歲月》,作曲家李海鷹特地將聞一多組詩《七子之歌》中的澳門篇譜上了曲,作為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曲。由於《澳門歲月》紀錄片在海內外影響巨大,其中的主題曲《七子之歌·澳門》也因此廣為傳唱。
  • 聞一多與《七子之歌》的故事
    音樂真神奇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澳門回歸時,聞一多詩作《七子之歌·澳門》改編的這首歌打動了無數人。也讓聞一多這組此前不那麼受重視的詩歌作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
  • 澳門回歸20年:往事回首《七子之歌·澳門》
    「七子」之一回家了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1998年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關於澳門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全面介紹了澳門的歷史淵源、回歸歷程、經濟發展、文化等。《澳門歲月》經過近長達一年的拍攝、編輯和製作,該紀錄片1998年12月20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而《七子之歌·澳門》正是這部六篇十二集電視紀錄片的主題曲。
  •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感動無數人的《七子之歌》歸功於他們
    02這首經典歌曲的出現,應該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詞作者聞一多,一個是編曲人李海鷹《七子之歌》是由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部組詩作品,通篇由七首短詩構成,澳門是其中一首。所以,在中央電視臺拍攝一部迎接澳門回歸的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時,攝製組總導演發現了《七子之歌·澳門》就決定在這首詩的基礎上創作紀錄片的片尾曲。在編曲方面,他們最終找到了李海鷹。這對他來說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挑戰,因為之前都是先譜曲,後填詞,而這一次卻恰恰相反。
  • 「七子之歌合唱團」20年後重聚,再唱天籟之音!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當天,三百名小朋友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聞一多先生作詞的《七子之歌》,感動舉國上下。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七子之歌合唱團在大三巴牌坊前再次重聚,一起來見證澳門回歸20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
  •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 重溫《七子之歌》依舊淚流滿面
    1999年12月20日,在《義勇軍進行曲》鏗鏘有力的旋律中,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一首《七子之歌澳門》響徹大江南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如今,港珠澳大橋開通,天塹南北化作通途無阻。
  • 澳門回歸《七子之歌》背後的故事:詩人含憤寫成 作曲家一夜譜曲
    1999年12月20日,隨著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葡萄牙結束了對澳門的統治。當時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小姑娘容韻琳領唱,帶著濃厚澳門鄉音的《七子之歌》,也隨著這一重大事件廣為國人傳唱和知曉。
  • 澳門回歸20年,那首經典的《七子之歌》至今讓人熱淚盈眶
    聞一多《七子之歌》最初發表在《現代評論》第2卷第03期 , 於1925年7月出版。全詩由《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節組成。那時,中國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當天慘遭特務暗殺。
  • 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
    聞一多(資料圖片)    新華網武漢近日,一曲悲壯激昂的《七子之歌·臺灣》在網上流傳,引起不少網友的共鳴。     1925年,愛國詩人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此詩一問世立刻就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共鳴。
  • 《時光的旋律》(第二季):賈凡今晚再唱《七子之歌——澳門》
    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每當《七子之歌》響起,大家就會想到在20年前澳門回歸祖國的歡慶時刻。當五星紅旗在澳門徐徐升起,那種熱血沸騰的情感,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對於當年年僅八歲的賈凡來說,詞曲作者聞一多和李海鷹是讓自己敬仰的兩個名字,當20年後的他有機會再唱經典《七子之歌——澳門》,他更想去探索這首歌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 澳門回歸時,一首僅7行字句的《七子之歌》,為何能紅遍大江南北
    那麼這首僅有7行字句的《七子之歌》,為何能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七子之歌》的產生背景曾經我還以為《七子之歌》的「七子」是澳門的暱稱。後來才知道《七子之歌》是1925年3月,著名愛國知識分子聞一多在美國紐約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
  • 又到澳門回歸紀念日,《七子之歌》的其他「六子」指誰?
    在1925年,聞一多先生寫的七子系列詩詞,主要寫的是離開祖國懷抱,被外敵佔領的七塊地方。在《七子之歌》中,除了澳門之外,剩下的六子是,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其實,《七子之歌》一共有7首,每一個地方,都有一首歌。但是廣大群眾比較熟悉的,就只有澳門篇。
  • 聞一多誕辰|《七子之歌》何時唱全?
    提起聞一多,就繞不開那首曾經唱響神州大地的《七子之歌》,如今聽來,依然令人感懷至深。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首由近代愛國詩人聞一多創作於1925年的《七子之歌》,是一個組詩作品。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希望民眾從漠然中警醒,振興中華、收復失地。
  • Macau澳門回歸18周年,七子之歌指哪七子?
    12月20日凌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駐澳門部隊分別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8周年。早在1925年,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期間就創作了一首組詩——《七子之歌》,七子之歌一共七首,分別以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為主題,描寫了中國被侵略的土地,抒發了對祖國的懷戀和讚美,也表達了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憎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