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被稱為日本的國技。擁有巨大軀體的男人之間的搏鬥,簡單易懂的比賽方式,悠久的歷史和壯觀的氣氛,這項被稱為日本國技的傳統體育運動,相信很多人看過一次就難以忘懷。
正如李光忠在《曖昧的日本人》中描述的那樣,相撲是一項充滿趣味的運動:
當兩位超級胖子梳著古代的髮髻,挺胸凸肚,八面威風地登上用土袋堆築成的圓形賽臺,按照古法鞠躬行禮,伸開雙手岔開兩腿蹲下,抬起碩大的腳丫子把賽臺砸得咚咚直響,以示沒有任何武器的時候,當那位身著古代官服、精瘦如猴的神官裁判,在一旁揮動著扇子,忙碌不停地圍著兩個大胖子打轉,以一種古怪的聲音不斷地喊著雙方的姓名,為他們加油鼓勁時,觀眾的確可以充分領略到一種久違了的原始古樸的情趣和快樂。
相撲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要了解相撲你必須得先了解以下這11個小知識。
1.相撲是起源於蒙古摔跤嗎?
相撲類似蒙古的摔跤,屬于格鬥項目。相撲基於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教的神事發展而成,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一,《古事記》中描寫建御雷神和出雲的建御名方神之間的「力競」,是相撲起源傳說之一。
2.比賽規則
圖片來源:網絡
相撲比賽沒有時間的限制,相撲手在直徑4.55米的圓形土俵上比賽,比賽中除腳掌外的肢體接觸地面或出圈者為輸。比賽規則十分嚴格,不允許揪對方頭髮、耳朵,更不可以用腳踢、拳頭擊打對方。
相撲比賽的過程,異常迅猛,往往在一兩分鐘甚至幾秒鐘內決出勝負,因此要求力士有很強的爆發力、準確把握出擊時機和保持身體的平衡。
雖然比賽時間很短,但相撲比賽十分講究技巧,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加上傳統的四十八手,一共有一百多手,「寄切」、「釣出」、「突張」、「控手」、「押出」都是基本的方法。
3.大相撲開場前有哪些獨特的儀式?
圖片來源:網絡
力水:比賽之前,身上要搽「力水」,還要用「力水」漱口潤喉,然後用「力紙」擦拭身上的汙穢,象徵著清淨心靈上的汙點。
撒鹽:力士們在入土俵時會撒些鹽在土俵上。日本神道教認為鹽能闢邪,撒鹽是為了淨化場地。另外鹽有消毒的作用,若比賽受傷了,鹽可以對傷口進行消毒。據說大相撲比賽期間每天需要使用45千克的鹽,也就是說15天的比賽一個土俵會被撒大約675千克的鹽!
塵淨水:下蹲,雙膝張開,腳尖踮起。雙手合擊後向左右打開,手掌向上翻,再向下返回,以表示自己沒有夾帶任何武器上場。
四股:交戰前的準備運動。雙腳分開,然後交替高高抬起,手按在膝蓋上,腳用力踏踩地板,以震懾躲在地底的邪靈。
4.怎麼能成為相撲力士?
圖片來源:網絡
日本的相撲分為「大相撲」和「相撲」兩種。簡單來說,「大相撲」是專業級別的比賽,「相撲」是業餘愛好者的比賽。
日本大相撲裡,每一個力士,也就是相撲手,都有一個排名。大相撲力士的高等頭銜,也就是幕內力士,等級由低至高分別為: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
橫綱是相撲力士資格的最高級,大關要連續兩次獲得冠軍才可以獲得橫綱的榮譽。成為橫綱不僅需要出類拔萃的角力技藝,更要求與其地位相符的個人品格。現役的橫綱有2位, 69代的白鵬翔和71代的鶴龍力三郎。
還有不能稱為幕內力士的,等級由低至高分別為:序之口、序二段、三段目、幕下、十兩。
相撲手等級非常嚴格,相撲手要想晉級,必須連續勝越,反之如果連續兩次負越就會被降級,但是晉升到橫綱後不會被降級,所以說橫綱是終身榮譽。
要成為力士,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
完成義務教育,未滿23歲的男性身高1.73米以上體重75公斤以上
外國人也能成為力士,但每個相撲部屋只能招收一個外國人。而且,現役力士中多數來自蒙古。
5.相撲力士都很有錢嗎?
日本相撲力士在日本社會地位高,收入也非常可觀。力士的收入主要包括月薪、比賽獎金、廣告代言等。上文說到力士等級森嚴,還體現在工資給付上。
事實上,只有「十兩」及以上級別的幕內力士才有月薪,「幕下」及以下的級別的是沒有月薪的,獎金也要少得多。
橫綱年收入大約4551萬日元,大關3723萬日元左右,十兩在1662萬日元左右。
6.相撲只吃雞肉,不吃四腳著地的動物(牛、豬)是真的嗎?
上面我們說相撲比賽中,雙手觸地即輸掉比賽,所以四腳著地的動物對相撲來說是有些忌諱的,也有傳言說相撲選手只吃兩腿站立的雞,而不吃豬、牛肉,比如非常有名的相撲火鍋裡大多是雞肉。
然而,相撲選手平日飲食蛋白質極高,豬肉和牛肉等紅肉都是相撲選手的大好物。不過,為了討個吉利,在比賽前的十五小時之內,相撲選手不吃四腳動物,只吃雞肉。
國技館名小吃:「烤雞肉串」=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觀眾在觀看專業相撲比賽時,會買上幾串雞肉串,為相撲選手加油助威。據報導,一年舉辦三次專業相撲比賽的國技館東京賽場,一天就要製造幾萬串雞肉串,非常受觀眾歡迎。
7.力士的髮型和服飾有什麼講究?
圖片來源:網絡
相信不少人對相撲力士的認識是從力士們獨特的髮型和服飾開始的。相撲力士上身赤裸,正式比賽時力士們只穿 「兜襠帶」,日文是「廻し(まわし)」。排名靠前的力士都是絲綢製品,靠後的則是棉織品。兜襠帶的正面下垂一門帘似的飾帶,視為聖潔。
大相撲力士的髮型也是有嚴格規定的。日常的髮型是「丁髷」,十兩以上級別的力士在正式場合需要梳「大銀杏」(幕下力士在和關取對戰、以及弓取式等場合也可梳大銀杏)。
「大銀杏」=圖片來源:網絡
8.在哪兒可以看到相撲比賽?
圖片來源:網絡
大相撲每年1月、5月、9月在東京的兩國國技館舉行,3月在大阪府立體育會館,7月在名古屋愛知縣體育館,11月在福岡國際體育館舉行。相撲愛好者會選擇在這時前往觀看比賽,因為在正式比賽,除了精彩的比賽之外,還有壯麗的入場儀式。
9.比賽場的裁判嘴裡說的是什麼?
日本大相撲比賽的裁判員稱為「行司」,他們身穿古代狩衣戴烏帽子,赤腳在土俵主持比賽,以軍配扇指向勝利的力士。看過大相撲比賽的小夥伴一定注意到行司在土俵上不停地喊話,讓比賽更加地緊張和有趣。那麼你知道行司喊的是什麼嗎?
比賽結束前,通常會聽到行司們喊這三句:「構えて」(kamaete/準備)、「見合わせて/快開始了」(miawasete)、「手を突いて」等提示話語。
比賽時,力士有可能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把腳踩到土俵外,為了讓力士知道回合仍然存在,行司會喊:「殘った、殘った!」(nokotta、nokotta),大意就是「你還在土俵裡!」當比賽處在膠著狀態時,行司會喊「はっけいよい、殘った!」(hakkeyoi,nokotta/快上,加油!)
比賽時間到,行司們會喊「時間です」,時間到了。
10.相撲選手只有男性沒有女性嗎?
相撲有「女人禁止(上土俵)」的傳統,至今仍有保守派認為,相撲是用來娛樂神明的活動,女性代表「不潔」、「不吉利」,踏上「土俵」有損比賽場所的神聖。
實際上,據《日本書紀》記載,江戶時期女性相撲非常流行,到明治時代還有人籌備「女相撲」比賽。後來為增強「土俵」威嚴,才開始禁止女性上「土俵」。
關於日本女性的相撲平權運動曠日持久,要想讓相撲成為世界的運動,就必須讓相撲在女性中普及。1996年女子相撲(也稱為新相撲)誕生,是女性可以參加的業餘相撲運動。如今每年秋季都會舉辦世界女子相撲錦標賽,女子相撲項目也納入世界運動會相撲比賽。
在緊身衣之上穿兜襠布的女相撲選手=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11.為什麼說相撲是日本的國技?
首先得說明的是在日本法律上並沒有規定日本的國技是相撲。相撲被稱為「國技」始於明治時代。據說明治天皇的一位侍從官超級熱愛相撲,還經常教天皇如何進行相撲比賽。
1909年,在今天的東京建造了相撲的專用場地,也就是著名的日本國技館。也有人說,不是因為相撲是國技才建造國技館,而是因為國技館的存在才使相撲發展成為了國技。
當時還有一個外部因素,當時保守派極力反歐化政策,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浪潮高漲,相撲這個傳統的運動順勢登上了真正國民運動的舞臺。
在東進君看來,歷史悠久的相撲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運動,看似粗糙,但貫穿於始終的由力士們以及整個相撲界都嚴格恪守的相撲之禮,比賽時以小博大殊死拼搏的精神等,恰恰反映了日本大和民族好勝求強、又剛又忍的心理和性格。
相撲比賽中力士們傳遞的精神信念才是相撲作為日本國技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