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茶文化的故鄉,在不斷地發展與演變中,茶文化博採眾長,集百家文化思想內涵於一身,其中應用最明顯的是我國的哲學思想。我國哲學思想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哲學觀,但是其蘊含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及「無為而治」等哲學思想,對於茶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一、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1.1茶文化的誕生
《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可見,茶葉的起源較早,其最初可見於遠古神農時期,其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但是伴隨茶葉而生的茶文化卻經過了上千年的沉澱才得以形成,一直到了唐朝中期陸羽的《茶經》的問世,才正式標誌著我國茶文化的誕生。
《茶經》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綜合性茶學著作,其在整理收納了唐代之前茶文化的基礎上,對歷代的茶文化進行了系統性總結。從種茶、採茶、制茶到煮茶、飲茶等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同時也分別從茶的藥用性以及茶道茶具等方面對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經過了千年積澱而成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後期正式邁開了發展的步伐,飲茶之風也自此風靡全國,茶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完善中。
1.2茶文化的繁榮
自唐朝打開了茶文化的大門後,宋朝開闢了茶文化的興盛之路,正所謂「中國茶文化始於唐而興於宋」。宋代在沿襲了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制茶技藝、煮茶手法以及飲茶方式方方面面較於唐朝有了新的提高。
一方面,宋代制茶以團餅茶為主,但也兼有散茶。團餅茶是宋代制茶技藝的巔峰之作,其製作技術尤為精密,工序也特別複雜。對於團餅茶製作方法的描述是,「龍鳳茶的製作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等工序。」因此,由於團餅茶特殊而繁複的在製作工藝,其也顯得尤為珍貴,被作為貢茶獻奉給宮廷御用。
另一方面,宋代一改唐代的煎茶法,以點茶法取代之,直接用沸水衝茶,簡化了飲茶程序,使飲茶更加平民化。此外,宋代的飲茶方式比唐代更加簡化,增強了飲茶的可操作性,促進了飲茶這一洪流在全國範圍內的湧動,而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大量的茶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文人雅士呼朋喚友與茶館為據點,飲茶品茶論茶。
茶文化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是我國古代茶文化的轉折點,上承了唐代茶文化的新興之路,下啟了明清茶文化的鼎盛大門。
1.3茶文化的全面發展
明清時期,我國茶文化迎來了發展的黃金階段。特別是明朝對茶葉實施了一系列政治性改革,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先是改團餅茶為散茶,明太祖朱元璋「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將清茶中的建安茶作為貢茶,一掃宋代的奢侈之風,淨化了飲茶風俗。
同時,明代的制茶技藝又新增了蒸清茶以及炒青茶,特別是隨著炒青茶技術的日臻成熟,明中後期逐漸形成了以炒青茶為主的格局。
張源在《茶錄》中詳細地記敘了炒青茶的製作方法,「俟鍋極熱,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徹入篩中輕團挪數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火,焙乾為度。」此外,明清的茶葉類型也趨向多樣化,打破了綠茶一統天下的局面,黃茶、黑茶、白茶、紅茶、花茶也相繼出現。其中,花茶的產生則是我國古代制茶技藝完全成熟的標誌。
當然,明代的飲茶方式也是更加簡便,以撮泡法代點茶法,並且出現了最早的功夫茶。精巧的茶藝技術配上精美的茶具,將精美的茶藝術內涵闡述得淋漓盡致。而我國的茶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發展,為日後現代茶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文化物質基石。
二、我國哲學思想的概述
2.1我國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哲學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梁啓超自西方引入我國的,但是我國與「哲學」這一概念相契合的思想卻在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中就誕生了。但不同於西方哲學思想的物質本原觀,我國哲學以性與情的關係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西洋偏長於理智而短於理性,中國偏長於理性而短於理智。」
我國哲學思想重視的是人的主觀情感,而西方哲學思想則是以客觀理性為主。所謂「性』黽指人的本能欲望,「情」則是隨性而生,是性之外的主觀追求。《中庸》中以這樣的文字解釋性與情的關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實則是表達性由天生,情由性起的哲學觀點。儒家以情作為出發點,認為人的情感是哲學中的核心要素,並融合性的元素,將情與性相統一。
道家對於性與情的態度則截然不同,老子將天與人相對立,主張「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將道中的德稱為性,並將二者完全對立起來。
2.2我國哲學的起源
我國古代哲學起源較早,殷商時期就已經開始萌芽了,而後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相繼吸收了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等各大思想流派的觀點,奠定了我國哲學發展的主旋律。
早起的哲學大多與宗教緊密相連,例如,殷商時期對於神明祖先盲目崇拜的宗教情結。「君權神授」,神明是不可抗拒的,所有的人都得聽從神明的指令。「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中的天命即為神明,可見其對於宗教神明的信賴。
西周時期,宗教神明開始分化為「自然神」與「宗教神」,也就是同西方唯心主義中的上帝與上帝之外的意識具有一致性。西周在汲取了殷商滅亡的教訓後,奉行「天命不於常,天命糜常,天不可信」的哲學觀,動搖了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從而人的價值逐漸被凸顯出來了。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大動亂,文化大繁榮,各種流派的思想異彩紛呈。我國哲學思想內涵也在這一時期吸取了各家思想精華。儒家的中庸仁愛思想大放光彩,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被沿用至今,道家的兼愛非攻所蘊含的人文情懷也構成了我國哲學的主要內容。
三、茶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3、1中庸主義
中庸是儒家的至高德行,朱熹,說「中」是指不偏不倚合理的意思,可以概括為「中和」,而庸則有兩層含義,恆久兼用的意思,概括為』恆永「,因此,「中庸」即為恆用中和之意。
哲學中的中庸實為達到一種「上善若水,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善極簡境界。一方面,我國茶文化所投射出的寧靜淡泊之感與清幽雅致之境,正是中庸主義的極簡理念的體現。
另一方面,我國茶文化是在汲取了儒家精華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其所包含的仁義道德理念也是源自於儒家的中庸思想,茶包裝設計、茶具茶器的打造以及飲茶空間的裝飾等都是茶文化與中庸思想共同作用的結果。
3、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我們人類進行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道家中「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最早的天人合一精神體現。而宋代哲學家邵雍以《觀物篇》中的「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則異也,其於由道一也。夫道也者,道也。
道無形,行之則見於事矣」著重論述了此觀點。茶文化的標誌《茶經》所詮釋的各種茶藝、茶道、茶風茶俗以及隱含的茶文化理論知識,都是陸羽自身實踐過程中的親身感知而成的,陸羽在進行茶具茶爐的改造時,充分運用了我國哲學思想中的五行和陰陽知識。
天人合一的實質是強調人與天的關係,二者應該是相互兼容的,不是互相對立。因此,人作為道德主體是本善的,而這點與《茶經》的核心——仁相吻合,而茶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不卑不亢。
3.3自然和諧
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物質形態可以是茶葉、茶具、茶詩以及茶故事等,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表現形式,其所蘊含的自然和諧之理都不會有所更改。
自然和諧是我國哲學思想中的精髓,其對於現代茶文化的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自然和諧,是指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相處。而我國茶文化主張人與人間是君子之交,清淡而落俗。據科學研究表明,人與人間的這種淡而近的交往是最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與物中的「物」是指世間萬物,人無論對待什麼物體,都應該持一種友善的態度,不能以自己主觀感受為出發點,而隨意踐踏其他的物,這點與我國茶文化包容兼併的特質相符。
另外,我國茶文化中對於自然的態度也是十分鮮明的,茶文化寫意性中的要求就是,人與自然達到整體的統一。一旦大自然被破壞,那麼人就會顯得突兀,茶文化的藝術內涵也會隨之而降低。
四、結語
我國茶文化與我國的哲學思想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元素,兩者都是汲取了儒家、道家、佛家的閃光點而成的,並且都是經過千年沉澱而成的一種優秀文化。
時至今日,我國茶文化與哲學思想絲毫沒有褪色,甚至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中,顯得更加耀眼。茶文化與哲學在相交相融的過程中,一路扶持走來,可謂是「同舟共濟,共同進步」。
但是二者卻各有所長,茶文化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不斷豐滿,而哲學思想又在茶文化的反作用中更加具有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