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湖集團入職兩個月的新員工,在員工論壇發帖感慨公司像家一樣溫暖,遭公司董事長吳亞軍「炮轟」。
吳亞軍的跟帖稱:「龍湖講『初心』、講價值觀,但也講結果導向,也講KPI,也講交付,也講淘汰主要是讓大家不要有錯覺!」。
「鄭州公司業績不知道如何?把公司變成了家,一定有行政或營銷後臺 Overdoing的情況存在……請鄭州公司營銷負責人和HR出來說兩句吧」。
很明顯,相對於員工關愛或者說一些廉價的激勵,業績指標才是龍湖第一看重的。然而,一味的不講人情是否可取?而且,業績第一及急於擴張的訴求下,犧牲的可能不只是對員工的人情味,還有房屋質量、龍湖的口碑,甚至發生嚴重的安全事故。
業績至上冷酷一面
企業看重業績無可厚非,但一味的結果導向,就表現的近乎冷酷。3月13日中午,首開股份與龍湖集團聯合開發的春江酈城項目現場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致三死一傷。
據寧波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寧波市住建局發布的全市工地安全大檢查通知顯示,今年3月13日中午12時左右,鎮海區駱駝街道汶駱路南側、東河港路西側的東西盛ZH08-05-01地塊項目,在塔吊拆除作業時,發生事故,造成三人死亡、一人受傷。該項目即春江酈城項目。
通知還指出,為深刻吸取教訓,堅決預防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決定立即開展全市建築工程安全生產大檢查。並自13日起,對發生事故的駱駝街道汶駱路南側、東河港路西側的東西盛ZH08-05-01地塊項目,實施停工整頓。
事故發生後,龍湖表現很平靜,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三天後,寧波龍湖公眾號推出文章,「全寧波都心動了,地鐵口紅盤明日開搶」,首開龍湖·春江酈城3月16日繼續開盤。
在2019年中期業績會上,吳亞軍曾表示,對於龍湖集團而言,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消費升級、服務升級是下一個十年的三個機會。
為此,龍湖布局了四大航道,分別是地產開發業務、商業運營、長租公寓、智慧服務,吳亞軍對這些業務都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甚至有媒體曾透露,其希望,未來每個航道的業務,都能做到千億以上。
8月26日,龍湖集團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額1111億元,同比增長5.2%;實現營業收入511.4億元,同比增長32.6%;毛利同比增長25.2%至157.5億元,毛利率為30.8%;核心稅後利潤率為14.6%,核心權益後利潤率為10.3%。
可以說,龍湖的表現穩健,但增長速度已經大不如前,而且離吳亞軍的雄心壯志相去甚遠。
從龍湖2019年年報來看,龍湖在鄭州的銷售額為5.95億元,銷售面積6.69萬平方米,對龍湖整體業績的貢獻並不大。
據悉,龍湖在2018年才進駐鄭州,目前僅有鄭州天宸原著、鄭州天境、鄭州景粼玖序三個地產開發項目和龍湖冠寓鄭州大衛城店、龍湖冠寓鄭州鄭汴路店、龍湖冠寓鄭州隴海東路店、龍湖冠寓鄭州人民公園店四個租賃項目。
口碑危機
邵明曉曾公開表示,20多年前龍湖創立之初,就是要解決人居住的痛點。把質量、用戶體驗始終放在第一位。龍湖有個slogan,叫「善待你一生」。殊不知,曾經那個充滿情懷,被王石和老宋稱為「可怕的龍湖」的高質量房企,已變成教科書般的被維權房企。
龍湖其實是「高周轉」最早的信徒,2012年,其明確了自己高周轉之路,並開始瘋狂拿地,並且追求較高的回款速度、開工交房速度、投資準確度……
於2014年12月31日,龍湖的土地儲備合計3492萬平方米,權益面積為3284萬平方米。2016年龍湖全年共拿下43幅土地,新增土地數量較2015年近乎翻倍。也因此,龍湖的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2017年龍湖銷售額突破千億,直接從881億躍升至1560億,同比增長了77%。
規模迅速擴大之後,為了獲得利潤,開發商極大可能為了節減成本,犧牲了樓盤的建築質量,龍湖近兩年頻繁遭維權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8月26日,在龍湖集團2019年中期業績會上,龍湖長沙樓盤水晶酈城一業主扮作記者混入會場宣洩對長沙相關項目的不滿。「龍湖在長沙是維權的代名詞,龍湖在長沙所有的樓盤都在維權,無一例外。」而事實上,龍湖的全國樓盤業主維權聲音此起彼伏,可以說是數不盡,道不完。
一貫強調品質、強調客戶體驗的龍湖,在高周轉背景下深陷業主維權泥潭。但這並非龍湖一家房企面臨的現狀。
「這兩年不要買房,因為近兩年的房屋質量是最差的,維權潮會在這幾年出現,當然,房企之間,誰也不要笑話誰,接下來估計誰都逃不掉」,某房企高管公曾開表示。
今年上半年,龍湖新增53個項目,新增土儲總建築面積1101萬平方米,平均權益收購成本為6425元每平方米。僅8月份,龍湖就斥資111.2億元在長三角的寧波、合肥,環渤海的濟南,以及成都拓儲。
可以看出,在擴張這條路上,吳亞軍和龍湖有自己的節奏,而此次面對鄭州龍湖「幸福感言」借題發揮,或許是其對規模,對擴張的訴求。
在經歷了一波高速發展期後,龍湖高管正不斷出走。2018年10月,原長租公寓的龍湖副總裁韓石,宣布離職。2019年1月,龍湖集團副總裁、養老事業部負責人胡浩宣布離職。而在此之前,龍湖聲望最高的儲備CEO人選袁春於2017年11月出走龍湖,顏建國回歸中海,張澤林轉投協信,
龍湖戰略發展負責人王亞軍、上海公司總經理張澤林、南京公司總經理李宏耕、蘇州公司總經理李剛等也均選擇與龍湖告別。對於高管離職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其組織架構或存硬傷,龍湖的二級管理模式將很大程度影響其效率。
高管頻繁離職、維權潮,正對龍湖的原有正面形象造成衝擊。龍湖還是龍湖,龍湖已不是當年的龍湖。
來源:證券之星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