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個朋友,工作性質原因,常常要加班。
但是,沒有加班費。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她的直屬上司為了把加班合理化,每次布置加班任務都要說:你看你們平時工作也不忙/你看你們上個月還拿了獎金/我也是一樣要加班……所以大家今天加班也沒什麼。
不僅要加班,還要被上司說工作不飽和、工資拿多了,她和同事們怨聲載道,時不時來深藍財經找小編吐槽。
小編曾開玩笑說:你的上司情商太低了,如果是我,就給你們每人買杯奶茶,然後說大家辛苦了,這樣又不花什麼錢,你們心裡也能好受點,公司也能籠絡住人心。
其實公司的本質從未改變,只不過有些公司出於尊重,願意給員工一個溫和的表象;有些公司裝都懶得裝,把傲慢放在臉上。
龍湖集團(00960.HK)大概就是一個傲慢的公司。
杜絕「家文化」的吳老闆9月2日,龍湖鄭州公司的一位員工在內部論壇上的留言:
「來到龍湖的第二個月,也迎來了第一個生日,這短短一個月時間讓我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房地產氛圍,處處充滿『儀式感』。情人節的賀卡巧克力、項目分組時的蛋糕、勞累時甜甜的奶茶等等…畢業工作了好幾年,但這真的是第一個讓我感受到如此溫暖的大家庭,祝自己生日快樂,也希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越走越高,越走越遠,始終是龍湖人。」
員工生日時收到一點公司福利,在內部平臺上說幾句感謝的話,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職場禮貌。比起肺腑之言,「公司很溫暖」、「始終是龍湖人」的說法,更像是奉承之言,場面話罷了。
但龍湖集團的董事長吳亞軍卻開始上綱上線,跟帖稱:
「鄭州公司業績不知道如何?把公司變成了家,一定有行政或營銷後臺Overdoing的情況存在,龍湖的文化反對把公司變成『家』……龍湖的行政和中後臺,以支持公司效率和業務成果為第一目的,標準和尺度是『關愛不寵壞』!所謂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否鄭州公司營銷隊伍中不背指標的閒人配多了!」
據了解,在這篇240多條評論的帖子裡,吳亞軍評論了10多條,她反覆重申龍湖的企業文化是反對「家文化」,並且點名讓鄭州公司的HR出來講兩句。
發表感謝言論的新員工與鄭州公司HR瑟瑟發抖……
這件事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少評論都對吳亞軍表示了支持,畢竟僱主與僱員之間本就是契約關係,「公司不是家,老闆不是媽」的說法也說了十幾年。
對於評論一邊倒的情況,小編覺得十分驚訝:莫非寫評論的人都是老闆?莫非員工都不寫評論?
從996是福報,到員工是兄弟,公司的「家文化」從來都是單向的:員工要把公司當成家一樣無私奉獻,但是公司絕不會把員工當成子女那樣包容。
至於龍湖鄭州公司的奶茶和蛋糕,也不過是一層溫情脈脈的窗戶紙,需要加班、降薪、裁員的時候,一樣不會手軟。而對於需要賺錢養家的普通員工來說,也不會把奶茶、蛋糕真的當回事。
但是吳亞軍卻撕下了這層窗戶紙,不過幾杯奶茶,卻要上升到「公司成了家」的高度,發一點蛋糕,就怕把員工「寵壞了」。
這讓小編想起前段時間保利地產那位「不轉發就踢出群」的文靈總,一個幾塊錢的紅包,就認為媒體人應該馬首是瞻。
吳亞軍說反對「家文化」,說公司講效率和淘汰,其實可以總結成兩個字——狼性。
2004年,小說《狼圖騰》大火,狼性一詞開始流傳;同一年,一名聯想員工寫文《公司不是家》,描述了當時聯想裁員的過程。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狼性團隊被不少公司奉為圭臬。
可不少公司都忘了,除了必不可缺的淘汰機制,狼性文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給員工吃肉」,畢竟價值趨向幾乎是人類的天性。
一點小恩小惠就能被寵壞的員工,大概率沒吃過肉,是成不了狼的。
焦慮的吳老闆吳亞軍用「大家長」的姿態說反對「家文化」,未必真覺得公司文化宣傳不到位,她的重點是第一句話:業績如何。
鄭州不是龍湖集團重點布局的城市,但是今年鄭州地區的業績還算不錯。日前,龍湖集團公布了2020年未經審核中期業績,鄭州地區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均同比大幅增長,銷售額同比增長213.9%,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23.08%。
可龍湖集團的整體業績卻沒有這麼樂觀,中報披露,龍湖集團上半年實現收入511.4億元,同比增長32.6%;淨利63.4億元,核心權益後淨利52.7億元,同比增長12.1%;毛利同比增長25.2%至157.5億元。
雖然銷售額逐年上升,但自從2017年公司銷售規模突破千億之後,龍湖集團的銷售增速就開始不斷下滑,2018年、2019年,龍湖集團的銷售額增速分別為28.5%、20.9%,2020年1至8月,進一步下滑至5.88%。相較於2017年的77.1%,下滑幅度驚人。
此外,龍湖集團盈利能力也呈下滑趨勢。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龍湖集團的毛利率分別為34.1%、33.6%和30.8%;核心權益利潤率分別為13.6%、11.1%、10.3%。
龍湖的業績也反映在企業排名中,在克而瑞房地產企業銷售榜單中,龍湖集團從2017年的第8名,下滑至2018年的第10名,2019年的11名。2020年1至8月的克而瑞操盤榜,龍湖集團下滑至第14名。
面對下滑的增速和排名,吳老闆在內部平臺上的回覆似乎有了焦慮的成分:公司業績都這樣了,你們還有心情過生日?!
吳亞軍還在回帖中稱:「有員工前兩天見我打賞了瓏珠,叫我『吳媽媽』,對不起,敬謝不敏!」
「打賞瓏珠」一事,說的是吳亞軍打賞人力資源部,同時發表對客服隊伍的規劃,簡單來說有三點:
目前客服隊伍170人太多了;
客戶滿意度與客服崗位人數無關;
客服人數要縮減到20人。
「客戶滿意度與客服崗位人數無關」,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確實如此,可對於客服崗位人數增加的問題,吳亞軍卻搞錯了邏輯。
不是「客服人數越多滿意度越低」,而是「滿意度不斷降低,導致客服人數增加」。
據說,吳亞軍從事房地產的初衷,來自一次不愉快的購房經歷。被開發商「坑」了的吳亞軍氣得直拍桌子:蓋房子,連最基本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還談什麼?
因此,吳亞軍選擇了房地產,期初龍湖也確實以「質量好」著稱。
但2019年,口碑被打破。
在龍湖的業績會上,業主當面質問吳亞軍:
「我不得不來,我想問一下吳女士,您是不是已經知道龍湖在長沙是維權的代名詞?龍湖在長沙的樓盤都在維權,無一例外……吳女士,我很欽佩您,我聽說您是因為您買房子不滿意才創辦了龍湖,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成這個樣子,真的,我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會成這個樣子,我跟龍湖溝通多少次……」
2019年過去,龍湖集團依然被「維權」纏身。在人民網的「地方領導留言板」中,今年龍湖業主的投訴頻頻出現,包括:晉江龍湖嘉天下項目、西安龍湖紫宸項目、濮陽龍湖灣錦城等,根據回復,相關部門已組織調查上述項目,目前均在協商解決。
或許吳亞軍在擔心員工把公司當成家之前,應該先為業主們解決難以安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