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其曲徑通幽的特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來園觀光的遊客。拙政園兼具蘇州園林的對稱與隔間,又有其他園林的布景手法。兼具世界各大園林的特色。拙政園的綜合表現,讓人不禁讚嘆造園者設計之精妙,技藝之高超。拙政園是世界園林藝術的瑰寶,它的豐富表現,處處透著雅觀與大氣。
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所建,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此園取名拙政園,乃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之意,取陶潛「守拙歸田園」中的「拙」。王獻臣在建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風格。全園約五分之三為水,足可表現園主這種江湖之志。拙政園之所以聞名中外,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其二,拙政園曾為許多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提供了活動舞臺。
遊拙政園,通過「通幽」、「入勝」腰門,就進入了拙政園的東部。進園就是三開間的蘭雪堂。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拙政園全景圖漆雕畫。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又稱「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補園」,園內建築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是一座假山「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是「開門見山」的「障景」造園手法。過了假山,拙政園東部的主要建築物芙蓉榭、天泉閣、秫香館等歷歷在目。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有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中部花園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木之間巧借著園外的北寺塔。中部的主體為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其「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格局,池岸曲折水繞山轉。荷風四面亭所掛「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對聯,勾畫出了拙政園的野趣和四季景色。與之隔水相望的香洲,「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石或早船。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故在花園裡建石以應景。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集中了亭、臺、樓、閣、榭五種建築種類。
拙政園不但雅觀,奇花異草也是比比皆是。柳榭香臺,碧廊畫館,兼具特色。雖說始於清代,經過雨水的衝刷,園林景色依然生機盎然,處處透露出祥和的氛圍。障景的造園手法,把一個個景點結合得恰到好處,可謂蘇州眾多園林中的佼佼者。假山與流水的結合妙趣橫生,把我們帶進了山水相間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