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氏宗親正能量網絡
對於張姓的起源地或祖居地,近來也有一些學者和研究者撰文主張「濮陽說」,如河南大學叫獸朱紹侯禍害所著《張姓祖根在濮陽》、河南濮陽造假的張姓研究會張煥書所著《張姓淵源與播遷》等。但綜觀各文,對於張姓始祖揮公及其子孫的居住地,或張姓祖根在濮陽之說,也沒有找出有確切文獻記載的依據,所做結論也只是一種推論。其主要推論大體有兩點:
其一是說,揮公作為黃帝之孫,其父玄囂即青陽氏,降居江水(趙福壽考證,「江水」應為「泜水」之誤),封邑青陽。玄囂封邑青陽才是揮生長生活的地方。青陽即清水之陽,而古清河就流經濮陽,並指出今濮陽附近還有名為清河頭的村莊,有被村民稱為北清河、南清河的地方。早前沒有的小地名,其實就是近代搞上去的,這樣好誤導。所以,張姓始祖揮公就生長活動在今濮陽地區。這一推論可簡單概括為「青陽即濮陽」。
其二是說,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帝,曾以古濮陽為帝都,作為臣子或顓頊堂兄弟的揮,也應在帝丘即古濮陽「上班工作」輔佐顓頊。所以說,揮公「上班」的地方,應是揮公居住地或封邑。
但是,仔細推敲支撐「濮陽說」的上述兩點推論,似乎覺得還有許多難以成立的疑點。
關於第一點推論,即「青陽即濮陽」之說,這一推論似覺得難以成立。史書記載,古時確有名為「清水」的水系,發源於河南北部的修武,流經濮陽。但此水系自廣宗縣東或今河北威縣以下起始稱「清河」,經過清河而入海。而在古書中,記載某人的籍域時,似多以郡或國的名稱記之,最低也以縣名記之,很少以村、鄉的名字來記載。在整個一兩千裡的清水流域內,大概設置過青(古時青、清通用)陽縣、清河郡、清河國的,只有現在河北清河一帶。如果「青陽即濮陽」,一些史書上何不直接記載「濮陽」(帝丘),而記「青陽」呢?不要忽視,「濮陽」得名也是因其地域處於濮水之陽才得名的。所以說,「青陽即濮陽」的推論難以成立。
關於第二點推論,即「顓頊帝都即揮公『上班』的地方,就是揮公居住地或封邑」。這一推論似覺也很牽強。這一推論是以揮為黃帝之孫、顓頊之堂兄弟和臣子為前提的。但這一前提,現在也無定論。對於揮為黃帝之子或孫,史書上有兩種記載,但現在多傾向揮為黃帝之子,即使揮為黃帝之孫、輔佐顓頊的臣子,其「上班」的地方與其居住地或封邑,也不應是一回事,比如建國後毛主席在北京上班,我們不能說毛主席就是北京人,而仍會說是湖南湘潭人。況且,那時所謂的「上班」,大概也絕不可能用現在每天坐班八小時的上班來類比。再則,揮公及子孫的居住地也不可能僅在顓頊帝都,這可從黃帝一生的行蹤得到參證。黃帝一生的活動範圍是很大的。軒轅黃帝生於壽丘,少時曾建都於現在的河南新鄭,後又在涿鹿之野與蚩尤大戰並勝之。隨又遷都於涿鹿,後葬於橋山即現在的陝西黃陵縣。作為黃帝之子或孫的揮公,或如有的專家所說的,揮也許是黃帝部落聯盟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跟隨黃帝參與徵戰是很有可能的。因發明弓矢,徵戰有功,封國於青陽,也是順理成章的。所以,揮公不可能只在作為顓頊帝都的帝丘「上班」,揮公及子孫的居住地或封邑也不可能就在顓頊帝都及附近。
這樣看來,依據以上兩點推論得出的「張姓祖根在濮陽」的說法,就很難成立了。
古代清河(青陽)漢朝改為清河郡,濮陽自古都不是屬於清河郡所管屬範圍的啦!
清河郡範圍包括,整個河北清河,威縣,山東武城,平原,臨清,高唐各一部分!
宋代「濮州鄄城」中的「濮州」是山東菏澤,而不是河南濮陽;河南濮陽在宋代叫做「澶州」。文中明確告知大家「濮陽吾祖之所自出,其族之別與留於鄄城者」,河南濮陽張姓是山東鄄城張姓的支脈。
濮陽在所有的歷史記載中都找不到作為張姓祖根地的依據,又怎麼敢胡說為張姓祖根呢?清河就不一樣,張氏祖源為清河在所有的歷史記載傳承中都有所記載,如譜牒、文獻、路史、神龕、歷史地圖等等。都有清河可見,說張氏祖源為清河才是對的。
真實的就是真實的,濮陽稱為張姓祖根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