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四十顆牙齒、雙手過膝,是七個皇帝的國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2020-09-04 華網佛學

澄觀法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侯氏人。這位法師身高九尺,有九尺那麼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兩個眼仁──眼睛的這個仁,眼珠子。


白天看著他不怎麼樣,和普通人是一樣;但是晚間看見他這個眼睛就有一種光明射出來。他雙手過膝,兩隻手超過這膝蓋,很長的。你們注意一下,凡是兩手長過膝蓋的人,都主於大貴的,這是一種奇特的相。

那麼他有四十顆牙,我們普通的人都是有三十二、三十四顆,或者三十六,或者三十八顆牙齒。佛有四十顆牙齒,那麼這位澄觀法師也是有四十個牙齒。他讀書讀得非常快,七行俱下,他這麼一看哪,你看一行的時間,他就可以看七行,這位法師聰明到絕頂。

為什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呢?他著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等到他圓寂之後,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有一位阿羅漢,見到有兩個很年輕的菩薩,在虛空裡頭走。


這位阿羅漢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這兩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這兩位年輕的菩薩,不能走了,問他們:「你們是誰?到中國做什麼去啊?」這兩位說:「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國五臺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的國土去供養。」這位阿羅漢一聽,說:「哦,是這樣,那你們可以去了。」


兩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後,這位羅漢以後也到五臺山去,就對著一般人說他見到怎麼樣的一個境界。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來,一看,果然他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菩薩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真是不可思議,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為什麼他能這樣呢?


因為他修行是認真修行,絲毫也不馬虎的,不是像一般人,口說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裡說得很對,心裡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受具足戒之後,以「十事自勵」,以十種事情來勉勵自己。


這十種的事情,是很要緊的,我們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知道這十種事。現在我念給你們聽一聽: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餚;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這十種,我再來給你們略略地解釋一下: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他的身體無時無刻都穿著袍、搭著衣,很鄭重其事地,像個比丘的樣子;表,就是樣子。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他的心對於佛所說的規矩,一定遵守的,絕不違背;遵守佛所說這一切的戒律。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華嚴經》就叫「法界之經」。背,是不違背。凡是有《華嚴經》的地方,他一定對著《華嚴經》來坐,不背著《華嚴經》來坐,不用這個脊背對著經典來坐。你們各位聽聽,人家這種的願力,不要說對佛,就是對經,他也不會背後對著經來坐。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情,是愛情的情;礙,是障礙的礙,不是情情愛愛的愛。對於情,有障礙的這種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面。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這個願看起來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興的,但是他還是照常地發願。說什麼呢?他說他的腳不踩到尼寺院門口的土上;他不僅不走到尼寺裡面,就是連門口的塵土他都不踩。

尼,就是比丘尼,單單住有比丘尼的廟,就是尼姑庵。他就連門口的塵土,都不踩的。這個意思怎麼樣?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廟上去。所以他一生都沒有到過比丘尼的寺廟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親近他:「他不來算了,我們也不去。」


你們想一想,這要是你們西方人就會說:「哎呀,這簡直神經病嘛,這又有什麼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廟上,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覺得沒什麼問題的。


這位清涼國師他太清涼了,涼得太厲害了,一點都沒有熱情」,對不對啊?因為他太過清涼了,一點情感也沒有,沒有什麼情感,所以能發這個清涼的願。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不要說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連在家居士睡的床,他都不觸。觸,就是不touch, no touch,不接觸。你想一想你夠不夠這個資格啊?你怎麼樣啊?哈!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非儀,就是不合乎威儀的,不合乎禮儀的這種因緣,他都不看。好像那作戲的,或者跳舞的,或者唱歌的,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這些他都不看的。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餚:過了午,口裡不要說吃東西,就連嘗一嘗它有什麼味道,他都不嘗的。他不會說:「這個東西什麼滋味?我試一點點」,他都不試的,更不要說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麼樣子。想出家,那麼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餚,就是吃的菜飯;餚饌,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東西,什麼都包括在內。他不要說菜飯,甚至於連一個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嚴厲的。有人說:「師父許可我們晚間吃個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麼水果之類的,這許可的啊!」


不錯,就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強強開這麼一個方便法,說可以的。到時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連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連牛奶等漿類都不喝的。你們要是餓的話,也可以喝點漿類,不要偷著吃東西,聽見沒有?要依教奉行,不要聽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手裡總拿著念珠,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念佛。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他睡覺總要把衣缽放在旁邊,保護他這個衣缽。


所以這位清涼國師,他天天以這十種的事來勉勵自己,沒有師父教他的。沒有哪個師父說:「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著經坐。」沒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不是師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歷九朝,為七帝師」,他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


這九個皇帝都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憲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這位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唐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誕日,當時他住錫在五臺山「大華嚴寺」,德宗皇帝詔請入殿,開示《華嚴》宗旨。皇帝一聽龍心大悅,讚嘆說:「講得真是妙啊!」於是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給皇帝講經說法。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誕日,皇帝再詔請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聽了之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清涼!現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涼了。」


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說:「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不稱他的名字。」後人也就稱「五臺山」 為「清涼山」。


你們看看,他一個人經過九個皇帝,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如果他沒有道德,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應?

相關焦點

  • 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宣化上人: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澄觀法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侯氏人。
  • 這個和尚不簡單,手長過膝,有四十個牙,被大家公認是菩薩化身
    這位法師身高九尺,有九尺那麼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兩個眼仁──眼睛的這個仁,眼珠子。白天看著他不怎麼樣,和普通人是一樣;但是晚間看見他這個眼睛就有一種光明射出來。他雙手過膝,兩隻手超過這膝蓋,很長的。你們注意一下,凡是兩手長過膝蓋的人,都主於大貴的,這是一種奇特的相。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 恭逢華嚴菩薩誕辰紀念日(圖)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以下逐一介紹。清涼國師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他專講華嚴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有四十顆牙齒,夜間眼中放光。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歷史有名的6個能雙手過膝的人:其中4個是皇帝
    我覺得歷史一直很有意思,比如說皇帝出身,什麼天生異象,紅光滿地等等。有一類人,長相奇特,經過自己的長期努力,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後面就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今天,小編要帶來的就是在古代6個雙手過膝的歷史名人,其中四個是皇帝。
  • 高僧故事:當過七位帝王老師的中華第一高僧清涼澄觀
    編者按: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各種宗派交相輝映,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密宗都曾在唐代佛教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並湧現出大批高僧、祖師。在各宗祖師中,華嚴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大師相對而言比較有傳奇性。澄觀大師一生,充滿奇異色彩,從他的身材、眼睛、牙齒到他的佛法造詣、學問旨歸都比較有特色。
  • 古代有9人雙手過膝,8個當了皇帝,有1人沒當上,只因戰馬不爭氣
    古代有9人雙手過膝,8個當了皇帝,有1人沒當上,只因戰馬不爭氣在封建時代,幾千年一直實行皇權專權統治。為了塑造自己威嚴不可侵犯的形象,古代皇帝們也是煞費苦心。其中,宣揚所謂「君權神授」是最常用的一招。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宋史》記載他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新唐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外貌特徵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在歷史記載中的「帝王之相」中,有一個相貌特徵出現頻率極高。這就是所謂的「雙手過膝」。
  • 史上最厲害和尚:駐錫五臺21年 大唐七位皇帝拜其為師
    公元838年三月六日(唐文宗時代),僧統(一個僧人統領全國僧眾事務)清涼國師澄觀即將圓寂告訴他的弟子海岸等說:「我聽說偶然之善並無功德,先聖哀嘆;反覆聞聽而無行持古人不恥。先後不明、動靜不顯,就不要與異端為伍;結論反反覆覆還沒有頭緒,就不要參加真假是非的論辯與爭鬥。連慈母也不能保護身後的孩子,何況我呢?(我圓寂之後)應該取信佛法,不能取信凡人。真理離開玄奧的義理,不是言語所能彰顯的。要用深心去體解才能朗然現前。
  • 佛教:法相宗復興華嚴宗誕生、華嚴七宗
    十六歲時,他自燃一指,誓學華嚴。武則天時,他與實又難陀共同翻譯《新華嚴經》,並奉詔在為武則天講《新華嚴經》,武則天遂命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將《華嚴經》中賢首落薩的名字賜給法藏,稱之為「賢首國師」。法藏既精通《華嚴經》,又在前人研究《華嚴經》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研究和見解,創立了華嚴宗。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
    2014年4月5日,農曆三月六日,是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此經疏,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義,即現行《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因此,澄觀遂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般若翻譯《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至貞元十四年譯成,共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澄觀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日
    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六日,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此經疏,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義,即現行《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因此,澄觀遂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般若翻譯《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至貞元十四年譯成,共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澄觀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
  • 這位和尚,一生經歷過九個皇帝,其中7位拜他為師
    老陽按:古代,有一個職務叫做國師,一個國家最有道德和水平的宗教人才能擔任,這位和尚,卻當了7個皇帝的國師,他就是清涼和尚。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真是不可思議,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為什麼他能這樣呢?
  • 《華嚴經》、華嚴宗、華嚴寺資料概要_佛教_鳳凰網
    一、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成道後三七日在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首菩薩宣說的自內證法門。說明了從菩薩樹立信仰到解脫成佛的修行次第。◎《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華嚴宗的主要依據經典;亦為世界佛教徒必讀的大乘經典。
  • 杜順和尚:一生弘揚華嚴,為華嚴宗初祖,網友:文殊菩薩化身
    他自幼聰慧過人、能言善辯,在18歲出家,後一心修行,深入研究華嚴教義,終有所悟,開始弘揚華嚴教綱,曾為唐太宗講經說法,聽後甚得歡喜,得「帝心」之美譽,由於他一生弘揚華嚴宗,被後世尊稱為「華嚴宗初祖」。同時還被人們認為是文殊菩薩再來,他就是佛教著名的高僧——杜順和尚。
  • 劉備「雙手過膝」其實一種病,病因是啥?和門前的大桑樹有關!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對劉備都有這樣的描述——雙手過膝,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身體比例都非常和諧,現實生活中幾乎看不見「雙手過膝」的人。莫非劉備「雙手過膝」是一種病?那麼病因是啥呢?在現代醫學中,有一種病叫做性腺功能減退性巨人症,患者就會表現出「雙手過膝」症狀,但是劉備身高只有七尺五寸,相當於現代人一米七左右,和巨人一點都不沾邊,所以劉備其實不是巨人症,而是另有蹊蹺。
  • 「經中之王」《華嚴經》來歷探秘
    隨後釋迦牟尼佛不離菩提樹下,在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逝多林七處說法,一共說法九次。因為在普光明殿講經有兩次和三次的區別,因而有「華嚴經七處八會」和「華嚴經七處九會」之區別。釋迦牟尼佛涅槃後,文殊菩薩與阿難等眾,在鐵圍山間結集大乘經典,《華嚴經》也在其中。因華嚴境界廣大幽玄,娑婆世界的眾生根器不足,不能夠受持,故藏於龍宮。
  • 淺釋《華嚴宗》一
    東晉時期,印度佛陀跋陀羅尊者在廬山時,承慧遠大師之意,回天竺求經,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回晉,翻成中文於揚州謝司空寺,共成六十卷。華嚴宗初祖是唐朝時期的杜順法師,法師俗姓杜名順,號帝心,是雍州萬年縣人。他一出生就有一位奶娘自動要求來哺乳他,滿三月後,乳娘騰空飛去。
  • 諸佛菩薩誕辰成道紀念日
    在佛菩薩聖誕紀念日的時候做的功德要比平時做的功德大百千萬倍。下面我們就按我國陰曆月份的順序來簡述諸佛菩薩的聖誕紀念日。正月初一是彌勒佛聖誕。在《賢劫經》卷七、《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中記載,皆是以彌勒為未來出現的第一佛。在我國是以布袋和尚為彌勒化身,並按照他的模樣塑成彌勒佛像,供奉於正殿。
  • 「經中之王」《華嚴經》來歷探秘!
    有關梵文版《華嚴經》的起源,有一個流傳至今的傳說。據《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記載:所以世尊初成正覺,不離菩提道場,而遍升忉利諸天,乃至於一切處,七處九會說《華嚴經》。當年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證悟成佛。隨後釋迦牟尼佛不離菩提樹下,在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逝多林七處說法,一共說法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