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2020-12-12 抱膝先生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今天臘月二十九是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宣化上人: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澄觀法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侯氏人。這位法師身高九尺,有九尺那麼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兩個眼仁──眼睛的這個仁,眼珠子。白天看著他不怎麼樣,和普通人是一樣;但是晚間看見他這個眼睛就有一種光明射出來。他雙手過膝,兩隻手超過這膝蓋,很長的。你們注意一下,凡是兩手長過膝蓋的人,都主於大貴的,這是一種奇特的相。

那麼他有四十顆牙,我們普通的人都是有三十二、三十四顆,或者三十六,或者三十八顆牙齒。佛有四十顆牙齒,那麼這位澄觀法師也是有四十個牙齒。他讀書讀得非常快,七行俱下,他這麼一看哪,你看一行的時間,他就可以看七行,這位法師聰明到絕頂。

宣化上人

為什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呢?他著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等到他圓寂之後,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有一位阿羅漢,見到有兩個很年輕的菩薩,在虛空裡頭走。

這位阿羅漢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這兩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這兩位年輕的菩薩,不能走了,問他們:「你們是誰?到中國做什麼去啊?」這兩位說: 「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國五臺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的國土去供養。」這位阿羅漢一聽,說:「哦,是這樣,那你們可以去了。」

兩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後,這位羅漢以後也到五臺山去,就對著一般人說他見到怎麼樣的一個境界。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來,一看,果然他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菩薩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真是不可思議,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為什麼他能這樣呢?因為他修行是認真修行,絲毫也不馬虎的,不是像一般人,口說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裡說得很對,心裡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受具足戒之後,以「十事自勵」,以十種事情來勉勵自己。

這十種的事情,是很要緊的,我們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知道這十種事。現在我念給你們聽一聽: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餚;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這十種,我再來給你們略略地解釋一下:

第一、體不捐沙門之表:他的身體無時無刻都穿著袍、搭著衣,很鄭重其事地,像個比丘的樣子;表,就是樣子。

第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他的心對於佛所說的規矩,一定遵守的,絕不違背;遵守佛所說這一切的戒律。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經:《華嚴經》就叫「法界之經」。背,是不違背。凡是有《華嚴經》的地方,他一定對著《華嚴經》來坐,不背著《華嚴經》來坐,不用這個脊背對著經典來坐。你們各位聽聽,人家這種的願力,不要說對佛,就是對經,他也不會背後對著經來坐。

第四、性不染情礙之境:情,是愛情的情;礙,是障礙的礙,不是情情愛愛的愛。對於情,有障礙的這種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面。

華嚴經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塵:這個願看起來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興的,但是他還是照常地發願。說什麼呢?他說他的腳不踩到尼寺院門口的土上;他不僅不走到尼寺裡面,就是連門口的塵土他都不踩。

尼,就是比丘尼,單單住有比丘尼的廟,就是尼姑庵。他就連門口的塵土,都不踩的。這個意思怎麼樣?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廟上去。所以他一生都沒有到過比丘尼的寺廟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親近他:「他不來算了,我們也不去。」

你們想一想,這要是你們西方人就會說:「哎呀,這簡直神經病嘛,這又有什麼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廟上,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覺得沒什麼問題的。這位清涼國師他太清涼了,涼得太厲害了,一點都沒有熱情」,對不對啊?因為他太過清涼了,一點情感也沒有,沒有什麼情感,所以能發這個清涼的願。

第六、身不觸居士之榻:不要說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連在家居士睡的床,他都不觸。觸,就是不touch,no touch,不接觸。你想一想你夠不夠這個資格啊?你怎麼樣啊?哈!

第七、目不視非儀之彩:非儀,就是不合乎威儀的,不合乎禮儀的這種因緣,他都不看。好像那作戲的,或者跳舞的,或者唱歌的,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這些他都不看的。

華嚴經

第八、舌不味過午之餚:過了午,口裡不要說吃東西,就連嘗一嘗它有什麼味道,他都不嘗的。他不會說:「這個東西什麼滋味?我試一點點」,他都不試的,更不要說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麼樣子。想出家,那麼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餚,就是吃的菜飯;餚饌,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東西,什麼都包括在內。他不要說菜飯,甚至於連一個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嚴厲的。有人說: 「師父許可我們晚間吃個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麼水果之類的,這許可的啊!」

不錯,就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強強開這麼一個方便法,說可以的。到時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連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連牛奶等漿類都不喝的。你們要是餓的話,也可以喝點漿類,不要偷著吃東西,聽見沒有?要依教奉行,不要聽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釋圓明之珠:他手裡總拿著念珠,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念佛。

第十、宿不離衣缽之側:他睡覺總要把衣缽放在旁邊,保護他這個衣缽。

所以這位清涼國師,他天天以這十種的事來勉勵自己,沒有師父教他的。沒有哪個師父說:「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著經坐。」沒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來的條件,不是師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歷九朝,為七帝師」,他歷經九個皇帝,而有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

這九個皇帝都是誰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肅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順宗、(六)唐憲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後,都是拜這位清涼國師做國師的。

唐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誕日,當時他住錫在五臺山「大華嚴寺」,德宗皇帝詔請入殿,開示《華嚴》宗旨。皇帝一聽龍心大悅,讚嘆說:「講得真是妙啊!」於是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給皇帝講經說法。

為什麼他叫「清涼國師」呢?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誕日,皇帝再詔請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他給皇帝說法,皇帝聽了之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清涼!現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涼了。」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說:「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不稱他的名字。」後人也就稱「五臺山」 為「清涼山」。

你們看看,他一個人經過九個皇帝,七個皇帝都拜他做師父,如果他沒有道德,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應?

相關焦點

  • 他有四十顆牙齒、雙手過膝,是七個皇帝的國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佛有四十顆牙齒,那麼這位澄觀法師也是有四十個牙齒。他讀書讀得非常快,七行俱下,他這麼一看哪,你看一行的時間,他就可以看七行,這位法師聰明到絕頂。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來,一看,果然他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年輕菩薩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裡,一般人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真是不可思議,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 恭逢華嚴菩薩誕辰紀念日(圖)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以下逐一介紹。清涼國師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他專講華嚴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有四十顆牙齒,夜間眼中放光。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
    2014年4月5日,農曆三月六日,是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貞元十五年,德宗誕辰,澄觀國師奉召入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曰「以妙法清涼朕心」,賜號「清涼國師」。自那以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崇重澄觀國師。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三月六日示寂,世壽一百零二(依《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五,古來佛教史家多取此說;《宋高僧傳》本傳則說於元和年中圓寂,年七十餘),後世尊其為華嚴宗四祖。
  • 這個和尚不簡單,手長過膝,有四十個牙,被大家公認是菩薩化身
    老陽按: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著名的和尚,他就是華嚴法師,在佛教中,他被譽為華嚴菩薩的再來,那麼他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澄觀法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侯氏人。這位法師身高九尺,有九尺那麼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兩個眼仁──眼睛的這個仁,眼珠子。白天看著他不怎麼樣,和普通人是一樣;但是晚間看見他這個眼睛就有一種光明射出來。他雙手過膝,兩隻手超過這膝蓋,很長的。你們注意一下,凡是兩手長過膝蓋的人,都主於大貴的,這是一種奇特的相。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日
    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六日,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 貞元十五年,德宗誕辰,澄觀國師奉召入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曰「以妙法清涼朕心」,賜號「清涼國師」。自那以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崇重澄觀國師。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三月六日示寂,世壽一百零二(依《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五,古來佛教史家多取此說;《宋高僧傳》本傳則說於元和年中圓寂,年七十餘),後世尊其為華嚴宗四祖。
  • 澄觀:華嚴歸為九會 統括法門無量
    幸唐清涼澄觀法師應世,智慧超群,為華嚴疏主,釐清格局,剖析精微;悲心深重,為利後世仿學,將一部華嚴經,歸結為七處九會,說法會主、修行法門,提綱挈領,一目了然。再入華嚴,昭然若揭,真是別有洞天!有緣遇到,不能專美,再作周章羅列,分享有緣。此為澄觀師說,當從自心澄觀。一心敬禮華嚴疏主澄觀法師佛以法為身,法身無在而無不在。即體之用,應必有方。華嚴經於何而說?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佛教:法相宗復興華嚴宗誕生、華嚴七宗
    華嚴宗是在唐代由賢首大師(公元643~-712年)創立。賢首,本是康居國人,法名法藏。十六歲時,他自燃一指,誓學華嚴。武則天時,他與實又難陀共同翻譯《新華嚴經》,並奉詔在為武則天講《新華嚴經》,武則天遂命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將《華嚴經》中賢首落薩的名字賜給法藏,稱之為「賢首國師」。
  • 農曆十一月十五日 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圓寂紀念日
    雍州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出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出家後諱法順,因為俗家姓杜,又稱杜順大師,俗稱敦煌菩薩。十八歲時出家,投因聖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後在慶州、清河、驪山、三原、武功等地說教,所說直顯正理、刪去浮詞。當時盛傳他有種種神異事跡,所以《續高僧傳》把他編在《感通類》中,並說唐太宗仰慕其神德,引入內禁,隆禮崇敬。《佛祖統紀》載有唐太宗和他的問答,並說唐太宗稱他為「帝心」,後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稱。
  • 這位和尚,一生經歷過九個皇帝,其中7位拜他為師
    老陽按:古代,有一個職務叫做國師,一個國家最有道德和水平的宗教人才能擔任,這位和尚,卻當了7個皇帝的國師,他就是清涼和尚。清涼國師這一位大菩薩,真是不可思議,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為什麼他能這樣呢?
  • 史上最厲害和尚:駐錫五臺21年 大唐七位皇帝拜其為師
    公元838年三月六日(唐文宗時代),僧統(一個僧人統領全國僧眾事務)清涼國師澄觀即將圓寂法師歷經九朝而為七朝帝師,享年102歲,僧臘83歲,身高九尺四寸,兩手過膝。眼睛夜裡發光,白天視而不眨眼。雙筆書文,聲如洪鐘。唐文宗以祖師聖人般地崇敬仰慕,特別停止上朝三天以示哀悼。 讓全國民眾素衣悼念,將全身舍利塔供奉在終南山。
  • 華嚴五教之略述——道致法師
    終教菩薩於十信位,伏除二障分別俱生種子的粗細分。於十回向位,除二障分別俱生種子的粗細分。二、加行位,伏除二障習氣。三、從見道位至究竟位,斷習氣十二分。於受用土中,成受用佛身,坐金剛座,説大成藏心之法,令權教菩薩及二乘人,並一類中根凡夫外道,轉權成實。(四)大乘頓教之斷證頓教的斷證大體從三個方面講:一、信位,分兩個階段明。初信,伏二障分別俱生現行。
  • 清涼國師所說的法師十德是什麼?了解一下?
    在清涼國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藏經第35冊No. 1735)中說:在《華嚴經》的<十地品>中曾經提及,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修行一切的功德行願,作大法師,不僅善於守護如來法藏,而且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為大眾演說佛法要義,讓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安樂
  • 高僧故事:當過七位帝王老師的中華第一高僧清涼澄觀
    編者按: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各種宗派交相輝映,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密宗都曾在唐代佛教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並湧現出大批高僧、祖師。在各宗祖師中,華嚴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大師相對而言比較有傳奇性。澄觀大師一生,充滿奇異色彩,從他的身材、眼睛、牙齒到他的佛法造詣、學問旨歸都比較有特色。
  • 自駕長安故地,終南山下沉寂的華嚴寺,是華嚴宗祖庭
    雖然說華嚴寺建在半塬上,地勢限制較大,整個寺院布局在一個狹長的空間,但整體上還是傳統的三院式布局,前院為廣場,法藏大師菩薩雕像的後面飄揚著高高的紅旗,靠塬一側為澄襟堂和尊客堂。中院有一道牌樓,大華嚴寺的匾額昭示著這座寺院的威嚴,與之對應的是陝西省佛教協會敬立的石碑,正面刻著「華嚴宗祖庭」五個大字,背面刻有「華藏莊嚴」四個魏碑大字,之後是一尊菩薩雕像,後面是澄觀塔和杜順塔。最裡面是寺院的五殿,中間是華嚴三聖殿,西側為彌陀殿和會法堂,東側為藥師殿和五觀堂。
  • 講法| 華嚴宗祖師及其教義
    華嚴宗,尊《華嚴經》為最高經典,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華嚴宗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發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等學說。就經典而言,華嚴系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就學派而言,則為中國佛教之宗派,頗能契合國人追求圓融之心態。     釋迦摩尼入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華嚴經》。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 杜順和尚:一生弘揚華嚴,為華嚴宗初祖,網友:文殊菩薩化身
    他自幼聰慧過人、能言善辯,在18歲出家,後一心修行,深入研究華嚴教義,終有所悟,開始弘揚華嚴教綱,曾為唐太宗講經說法,聽後甚得歡喜,得「帝心」之美譽,由於他一生弘揚華嚴宗,被後世尊稱為「華嚴宗初祖」。同時還被人們認為是文殊菩薩再來,他就是佛教著名的高僧——杜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