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華嚴歸為九會 統括法門無量

2021-01-16 解碼國學

我們這世界流傳文字版的《華嚴經》,一部八十卷,首尾相連,說無盡之法,把一切法說盡,無量法門,盡在其中,由群生發大心而至妙覺,一文一句,終生受益不盡。洋洋大觀,我等根愚,看前忘後,摸不著邊際,理不清頭緒,望經興嘆。

幸唐清涼澄觀法師應世,智慧超群,為華嚴疏主,釐清格局,剖析精微;悲心深重,為利後世仿學,將一部華嚴經,歸結為七處九會,說法會主、修行法門,提綱挈領,一目了然。再入華嚴,昭然若揭,真是別有洞天!有緣遇到,不能專美,再作周章羅列,分享有緣。此為澄觀師說,當從自心澄觀。

一心敬禮華嚴疏主澄觀法師

佛以法為身,法身無在而無不在。即體之用,應必有方。華嚴經於何而說?澄觀法師歸納華嚴經,39品80卷,略說九會七處不同,實乃處窮法界,無不周遍。

第一會在菩提場。十方諸佛加普賢菩薩說,普賢為普法,是華嚴海會主,說如來依報因果佛境界。總有六品11卷經文。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為主,說十信法門。華嚴經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幼男,一切眾生行普賢行而成佛,成佛而行普賢行。此會文殊與十首共談十信,表十信門為萬德之首。十信為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護法心,8、回向心,9、戒心,10、願心,共有六品4卷經文。

第三會在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為主,說十住法,表十住法慧心增。十住修行智慧,為1、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共有六品3卷經文。

華嚴經七處九會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功德林菩薩為主,說十行法,表十行法門行森聳。十行智慧增上,為1、歡喜行,2、饒益行,3、無嗔恚行,4、無盡行,5、離痴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共有四品3卷經文。

第五會在兜率陀天。金剛幢菩薩為主,說十回向法,表十回向高出歸向義。十回向以願力增進悲智,為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2、不壞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處回向,5、無盡功德藏回向,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8、真如相回向,9、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10、法界無量回向。共有三品12卷經文。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金剛藏菩薩為主,說十地法,表十地法含藏出生不可壞。十地修大悲之位,為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只一品6卷經文。

華嚴會主普賢菩薩表法遍一切處

第七會重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為會主,說因圓果滿法,《普賢品》談平等因,《如來出現品》談平等果,表因圓果滿,普周法界,行德皆普。表十一地成普賢行門,以悲興智,有十一品13卷經文,前六因圓,後五果滿。

第八三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為會主,說普賢大行法,六位頓成。二千行法,舉一圓收。始自初心,終極等覺,皆共同修,乃至成佛,不舍因。有一品7卷經文。

第九會在室羅伐城逝多園林。佛獨說入法界法門,如來自入師子嚬申三昧,示相而說;普賢、文殊二聖開顯,頓證法界。百城善友諸善知識為善財童子說,漸證法界。前為本會,後為末會。漸頓該羅,本末交映,皆證法界。共有一品21卷經文。

華嚴經六位行法修行五十二位次

華嚴經表諸佛齊說,所以在諸會多是十方諸佛加菩薩說,明一說一切說。華嚴說從發菩提心到圓滿妙覺列出52位階次,說一位即52位全在其中,七處九會同時演說,眾生隨類而應;一方說華嚴經,十方諸佛菩薩同來加持證明!華嚴海會沒有時空限礙,從諸佛來講,無時無地不在講華嚴,十方三世一切佛講華嚴經從未間斷。

華嚴不離生活,生活展現華嚴,一切人事時地物是普光明殿,無量的世界都在裡面,無有限礙,就看有沒有顆文殊心、普賢行!

相關焦點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
    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此經疏,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義,即現行《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因此,澄觀遂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般若翻譯《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至貞元十四年譯成,共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澄觀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日
    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此經疏,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義,即現行《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因此,澄觀遂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召他到長安,協助般若翻譯《華嚴經》後分梵本,由他加以審定,至貞元十四年譯成,共四十卷,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澄觀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
  • 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華嚴菩薩的化身
    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今天臘月二十九是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澄觀:性起緣起二門 統攬一切法門
    華嚴所宗,為一乘圓教,雖說四法界,旨在事事無礙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唯是一真法界,性海圓融,此一心即一無障礙法界心,簡稱一法界心,虛曠寂寥,萬花芬敷,無言無說,無始無終。一法界心如何得成諸法,華嚴疏主澄觀大師悲心深切,方便利生,言華嚴圓宗,具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義,因而總分兩門。
  • 《華嚴心要》淺解---韓煥忠
    清涼澄觀國師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他有一篇短制,題為《華嚴心要》,又題為《答皇太子心要》,或《答順宗心要法門》,是他在為德宗皇帝講《華嚴經》時對當時的皇太子,即後來的順宗皇帝,所說的法門。此文篇幅雖短,但內涵豐富,堪稱佛法冠冕上的如意寶珠。從此文中可以看出澄觀思想的理論志趣以及華嚴宗教理發展的最終趨向。現略呈淺解,以與同好者共賞,兼求正於大方之家。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 恭逢華嚴菩薩誕辰紀念日(圖)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以下逐一介紹。清涼國師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他專講華嚴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有四十顆牙齒,夜間眼中放光。
  • 澄觀之三:法界總相觀 緣起不思議
    有人問:言必有本,理必有歸。不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宗何法門,意趣何向,於簡單文句中得見真理,從而證入呢?答: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得其根本,支流自明。真理就是這個樣子,本來沒有什麼目的性。無宗而說歸趣,宗趣兩不相礙。宗是所要說的法,經文要旨,趣就是法門。
  • 華嚴宗簡介
    華嚴宗是弘揚《華嚴經》而形成的宗派。和天台宗一樣,華嚴宗也是教理既繁又玄,地道中土化的宗派。華嚴宗由於依據《華嚴經》教義立宗而得名。華嚴三祖釋法藏曾被女皇帝武則天賜名賢首大師,因而華嚴宗又稱作賢首宗。此外又因為「法界緣起」是此宗理論的出發點,故又稱法界宗。傳承統系,一般說有五祖:杜順,智儼,法藏(賢首法師),澄觀,宗密法師『圭峰禪師』。
  • 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疏論九十會有別 華嚴百八卷無隔
    華嚴生命大海,廣闊浩瀚,衝深寂寥,莊嚴富貴。此世流行文字內容180卷,全經不論哪一點,都包攬無餘,如說法處,經典明示,寓無窮義。通說取清涼澄觀大師七處九會說,方山通玄李長者判為十處十會。經義無師說,群生莫能解。一個是華嚴疏主,一個為華嚴論主,無論九十,偏重不同,法義無二。今從宏觀架構上把握,綜合兩者異同,以使仿學者一覽無餘。
  • 華嚴宗趣向於文學
    文學就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那麼華嚴宗就是佛教文學的一門課程,以佛教華嚴經為佛教的主要修學理念。 華嚴宗因依止修學華嚴而理解甚深而理解華藏世界海,明白華嚴奧旨,證法神大士,那麼《​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創始人法藏法師為華嚴宗祖師創始人,武則天賜號「賢首法師」,後人稱法藏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
  • 淺釋《華嚴宗》三
    (第四十一段)華嚴宗歷代祖師相傳, 以毗盧遮那(法身佛)為開法教主,別立十祖、即;普賢、文殊、馬鳴、龍樹、世親、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另有一種排法,是從杜順以下至宗密五師,稱五祖,立杜順為初祖。
  • 華嚴宗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六相之說本源自於地論師,相傳世親在撰作《十地經論》時,曾發現《華嚴經》的「十句式」有一個特點,即其中的第一句為總括,後面九旬是對第一句的分釋,因此,為說明十句的關係,世親引入了「六相」的模式,即以第一句為總相、為同相、為成相,以後九句為從第一句分出來的別相、異相與壞相。華嚴宗自智儼始說六相圓融,法藏則承智儼的思路,對此作了多方引申,認為六相之間的圓融無礙乃緣起諸法的本來形態。
  • 華嚴宗祖庭——長安華嚴寺
    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祖庭。華嚴寺由初建到以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而只記有鑿原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裡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但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餘全毀。
  • 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華嚴菩薩聖誕。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六卷,唐宗密大師著,解清涼大師澄觀著行願品疏者,以下為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所載澄觀大師和宗密大師的詞條)【澄觀大師】華嚴宗第四祖。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一歲時,從本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肅宗至德二年(757),從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
  • 華嚴宗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順)為初祖。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華嚴經》。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
  • 臺灣華嚴專宗學院舉辦第3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灣華嚴專宗學院舉辦第3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學者交流探討本次研討會來自兩岸及海外學者共發表28篇論文佛教在線臺灣訊 為促進華嚴學的研究第六場研討會由果鏡教授擔任主持人,胡建明教授(法音法師)發表〈綜述華嚴宗列祖之彌陀淨土觀──以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為中心〉、陳敏齡教授發表〈西方淨土圖裡的華嚴世界〉。第七場研討會由蔡耀明教授擔任主持人,金易明教授發表〈漢傳華嚴學之濫觴──世親《十地經論》體系及地論師學派義學探究窺豹〉、郝清新教授發表〈華嚴宗的信仰與修行〉、杜保瑞教授發表〈對牟宗三談法華經之性格與天台宗原初之洞見〉。
  • 佛教宗派——華嚴宗
    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史略此宗傳承為杜順一智儼一法藏一澄觀一宗密。該宗推戴杜順為初祖,而實際創始人為法藏。杜順原名法順。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西北)人,嘗從因聖寺僧道珍學習禪法,後住終南山宣揚《華嚴經》。
  • 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華嚴經
    唐清涼(澄觀)在他撰的《華嚴經疏》中認為慧遠所說最為合理(《華嚴經疏》卷四),因而以《法界品》內的善財童子以下為流通分的三分說,也成為後來賢首宗師解說此經的通論。關於此經的宗趣,古來也有各樣不同的見解:如齊曇衍說此經是以無礙法界為宗,隋靈裕說此經是以甚深法界心境為宗,還有人說此經是以緣起為宗,還有人說此經是以唯識為宗,唐敏(法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