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性起緣起二門 統攬一切法門

2021-01-18 解碼國學

華嚴所宗,為一乘圓教,雖說四法界,旨在事事無礙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唯是一真法界,性海圓融,此一心即一無障礙法界心,簡稱一法界心,虛曠寂寥,萬花芬敷,無言無說,無始無終。

一法界心如何得成諸法,華嚴疏主澄觀大師悲心深切,方便利生,言華嚴圓宗,具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義,因而總分兩門。從不同根機說法,層層剖析,讓修習實踐者一目了然,各隨其性,釐清正見,依之起行。

華嚴性起一法界心,不二圓融

一、性起門。即是華嚴別教,全揀諸宗,不同其他諸教。

性就是一真法界界,起就是一切萬法法界性全體起為一切諸法,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除此性起外,更無他法。所以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彼此互收,相即相入,無礙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

性起門中,依體起用,起應萬差,緣起也成性起。諸佛常普遍一切諸法一一塵中說華嚴法界,永無休息。

華嚴宗所說性起,不同法相宗所說真如一向凝然不變,不具性起義。華嚴宗所說真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法爾常為萬法,法爾常自寂然。不同於斷空之論。萬法是全寂然之萬法。是不同於情識倒見,定相質礙,產生阻隔。

二、緣起門,全收諸宗,即是同教緣起,如法華所言。依染淨不同,此中又分為兩門。

染淨緣起,以心相應!

(一)染緣起。染,就是諸眾生雖全具真性及性所起善法,但由迷之,不自證得,便顛倒遍計別執惡法。其中又方便分為二門。

1、無始根本無明。根本為獨頭無明迷本無因,橫從空起。又分為二:

(1)迷真。不了第一義諦,不識自體法身真智。雖然人人具有佛性,人人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譬如眼睛被烏雲遮蔽,看不到太陽。

(2)執妄不識本自身心即法爾自然,妄執四大身體、五蘊為我,執為實法,把自己本有的寶藏都遺卻了。

烏雲遮日

2、展轉枝末無明,惑業苦三者展轉相因。因煩惱起惡業,由惡業因緣得苦果。

(1)從無明起惑,由根本無明起種種煩惱這是講貪嗔痴煩惱粗相,由妄執四大五蘊為自身心,自然對順我欲愛的就貪樂,害怕受損,對違我心的境遇就起嗔怒。愚痴情執,種種顛倒計較。

(2)從煩惱造業,由煩惱造種種業。種種欲求,貪嗔熾盛,造諸惡業;或動機不純,貪來生富樂,造諸善業;或厭下欣上,修四禪八定不動業。由不了迷真性第一義,善業惡業不動業,都是有漏染業。

(3)從業受報,由所造的業,受三界六道種種生死諸苦差別果報。人人生而父母不同,膚色美醜不同,民族種性不同,所居環境不同,各種差別,造就大千世界森羅萬象,具有無量無邊種類。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有情人身而生老病死,環境器界而成住壞空,輪轉不息,遷流不絕。

心如畫師,能畫世間。

(二)淨緣起,有二種義。

1、分淨緣起法,即是聲聞緣覺二乘、權教六度菩薩,未聞圓頓實教,但守所習權宗,無有稱性實果

聲聞,就是眾生聞小乘教,知三界輪轉苦,希求出離。修五停心觀等,漸斷煩惱,從證初果,直至證阿羅漢果。緣覺根性更利,知三界過患,遇緣見性,成闢支佛。聲聞緣覺,只除我執,證人我空,斷煩惱障,沒斷所知障,未證法空法執未除

三乘權教菩薩,信唯識理,不執我法,發願修六度萬行,斷二障,證二空。對於不淨,斷障後方淨,未斷障時不淨。又說娑婆世界受苦不淨,往生別有淨土。此等未聞華嚴不思議大威德法門,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2、圓淨緣起法,聞圓教,信圓法,發圓解,藉諸緣起圓行,圓除諸障,圓證法界。隨根器大小,分為兩門。

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1)頓悟。圓教根機聞一乘圓教,頓徹法界,不迷真執妄,翻破根本無明知一切眾生皆如來藏,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盤,一切國土染相本空,即是淨土初發心時便成阿耨菩提。見一切生命都如是,自他唯見清淨,無有染法。

(2)漸修。雖然圓頓悟解,但多劫形成顛倒妄執性,難以頓斷,需要背習修行,契合本性。這當中相應積極或消極習性,又分兩種方法。

①離過,是從消極面來,先離過後成德。即自識真淨法身靈明真心,不妄認四大五蘊身心,翻破展轉枝末三障,息滅貪嗔,即不造業無諸苦樂之報。

豐子愷畫釋迦佛德相

②成德,是從積極面來,既無障礙煩惱,則稱性圓修萬行,顯發性德妙用。如華嚴說的,初發心時,便同正覺,與一切眾生同時成佛,而不礙修行次第歷然,位位融攝。

華嚴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總而言之,從淨緣起門,翻染緣起門,以合性起門

華嚴宗約機約法,開出性起緣起二門。既入法融通,則二門交徹,二而不二,統為華嚴圓宗所顯一真法界生起萬法之義門,虛曠寂寥,衝深包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文/圓明)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擴展閱讀:

修行漸頓有位次 華嚴悟修皆頓圓

華嚴九會精要 統括法門無量

【國學解碼——高大深廣百科式全方位解碼生命萬法!

國學正能量,解碼逗趣樂!相遇有緣,歡喜死盯、品評、轉~】

相關焦點

  • 澄觀之三:法界總相觀 緣起不思議
    不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宗何法門,意趣何向,於簡單文句中得見真理,從而證入呢?答: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得其根本,支流自明。真理就是這個樣子,本來沒有什麼目的性。無宗而說歸趣,宗趣兩不相礙。宗是所要說的法,經文要旨,趣就是法門。澄觀師華嚴法界緣起為性起法界,唯證相應,非為言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法界緣起理實因果不思議為宗。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
    代宗大曆年中,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槃經》,又從淮南法藏學新羅元曉《大乘起信論疏》,隨後到錢塘天竺寺聽華嚴宗法銑講《華嚴經》。大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論。大曆十年(775年),往蘇州從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諸經疏。又謁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諮決南宗禪法,更從禪僧慧雲探習北宗禪理。
  • 農曆三月六日 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日
    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六日,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圓寂紀念日。代宗大曆年中,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槃經》,又從淮南法藏學新羅元曉《大乘起信論疏》,隨後到錢塘天竺寺聽華嚴宗法銑講《華嚴經》。大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論。大曆十年(775年),往蘇州從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諸經疏。又謁牛頭慧忠、徑山道欽及洛陽無名,諮決南宗禪法,更從禪僧慧雲探習北宗禪理。
  • 起信論如來藏緣起
    二、起信論的特色《起信論》這本書綜合了很多的大乘經典。在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義記》,還加了一個形容詞「圓實大乘」,是說它是圓滿的、講諸法真相的意思。還綜合了經典名稱《法華經》、《涅槃經》、《思益經》和《楞伽經》。所以通過這本論來梳理大乘的態度、體悟是什麼,用它來發起讀者對大乘佛法的信心。
  • 佛家中觀派的緣起性空說
    大乘般若學不同意這種集合型的本質論加上寂滅論的緣起說,認為它並沒有在現象界中找到證悟的根源,而是將涅槃推到了一切現象的壞滅盡淨的終極,因此也就說明不了佛陀在世時就具有的涅槃境界的思想。大乘初期,印度最深刻的思想家就是龍樹(約150-250年),只有他才真正闡發佛陀的緣起思想。
  • 弘願寺緣起
    阿彌陀佛,佛中之王,為一切諸佛共同稱揚讚嘆,則一切佛緣無不歸結為此佛之緣;稱名往生,法門無上,為十方眾生唯一通行之道,則一切法緣無不歸結為此法之緣。淨土一宗,以彌陀化身──唐.善導大師為開宗之祖,敬遵三經,妙判二門:一者要門,二者弘願。要門以自行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淨土;弘願則善惡皆稱佛名,佛力超登樂邦。由要門入弘願,舍雜行歸專稱,是淨土一宗大要。
  •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是緣起,不是性起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是緣起,不是性起。這個緣起是什麼?感應。因是什麼?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起心動念是感,是緣。水,水是礦物,物質,物質什麼?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永遠不會滅的。能大師見性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個本不生滅就是講見聞覺知,所以見聞覺知是自性。可是迷了之後?迷了之後就不叫見聞覺知,叫什麼?叫受想行識,變成阿賴耶了。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那又是為什麼呢?人們常說緣分天註定,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在佛法當中的緣,又有多少含義呢?阿德經曰:「緣起乃緣王所生之法,若緣為體,緣起為相,緣生為用,體大故能生一切法,相大故能示現一切法,用大故能幫扶一切法。離一切客而不住,離一切緣而隨緣,即明自性,能斷生滅,出離苦海。」緣王自心,亦是法王。
  • 【緣起贊】第一課
    開悟後,他對整個緣起空性法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對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生起了不退轉信。以此因緣他作了《緣起贊》,也就是說,這是大師開悟後所造的第一部論典。此論造成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有一次,宗喀巴大師兩大弟子之一的甲曹傑,在一個寺院的旁邊聽到一位僧人在讀誦一部詞句非常優美的論典,裡面的內容也讓他無比歡喜。
  • 澄觀:華嚴歸為九會 統括法門無量
    幸唐清涼澄觀法師應世,智慧超群,為華嚴疏主,釐清格局,剖析精微;悲心深重,為利後世仿學,將一部華嚴經,歸結為七處九會,說法會主、修行法門,提綱挈領,一目了然。再入華嚴,昭然若揭,真是別有洞天!有緣遇到,不能專美,再作周章羅列,分享有緣。此為澄觀師說,當從自心澄觀。一心敬禮華嚴疏主澄觀法師佛以法為身,法身無在而無不在。即體之用,應必有方。華嚴經於何而說?
  • 中國佛教,蔚為大觀,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
    摘要: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禪宗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核心思想十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禪法至晚唐五代出現五家宗派,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七宗,進入了興盛時期。各家宗派的門風各有特色,接引學人的手法各自不同,傳承自成完備的體系。
  • 如有豪宅但不得其門,佛說三種法門,可隨其根性對號入座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覺經》之威德自在菩薩,本講述說威德自在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說明證入圓覺的方便修行法門。隨順眾生根性機宜的不同,修行法門有禪定等三種。世尊,比如一座大城池,城外有四個城門,從任何方向到來的人要進城的話並不局限於從一個為向進入,一切菩薩及莊嚴佛國的眾生要成就覺悟智慧,並不只有一個方便法門。希望世尊廣為我們宣說一切方便法門和修行漸次,以及修行人共有幾種,使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中追求大乘佛法的人迅速領悟圓覺,無所障礙地悟入清淨覺悟境界。」威德自在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 彌陀法門的修行——五念門
    西方淨土法門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門,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系統的講述了彌陀法門的修行——五念門,分別是:禮拜門 ‖ 讚嘆門 ‖ 作願門 ‖ 觀察門 ‖ 回向門  課程系統介紹了淨土法門聞思經典、發願往生、如法修行的修行方法。
  • 淺釋《華嚴經》二
    華嚴寺圖片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門比喻如海水一滴、便具備百川流合之味。指佛法是一個整體,雖然分為許多不同法門,但同時相應成一緣起,同為成佛的根據。二,廣狹自在無礙門;此門比喻一尺大的鏡子、可以照見千裡之外的影子。指每一法門既包含一切教理,又保持自身的特點,自在無礙。三,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比喻一室千燈、光光交互融入。指各種法門雖然彼此有別,但是任何一種法門都能包容其他法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比喻金與金色不相舍離。指各種法門相互依存,圓融自在。
  • 《緣起贊》音視頻講記 第1課
    開悟後,他對整個緣起空性法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對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生起了不退轉信。以此因緣他作了《緣起贊》,也就是說,這是大師開悟後所造的第一部論典。此論造成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有一次,宗喀巴大師兩大弟子之一的甲曹傑,在一個寺院的旁邊聽到一位僧人在讀誦一部詞句非常優美的論典,裡面的內容也讓他無比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