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位於關中平原中西部渭河北原之上,岐山之南。「小周原」指的是扶風岐山北部交界處的36平方公裡的範圍;「大周原」指的是扶風、岐山、鳳翔、武功渭北四縣。這裡土地肥沃,環境優越,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濫觴之地,也是「周」這個偉大民族的誕生之所。
中國史前族群分布圖
從公元前1166年左右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從豳地遷於岐原」算起,直到公元前1046年其曾孫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滅商,周人以「周原」為原點,整整用了120年的時間,把周人的勢力範圍從最初以「京當」為中心的「小周原」京畿之地36平方公裡逐漸擴大到360平方公裡~「大周原」3600平方公裡~佔領整個關中平原3.6萬平方公裡~最後到佔領整個華夏九州360萬平方公裡。面積擴大了10萬倍,管理人口從最初的大概兩萬多人增加到1000多萬人口,也擴大了500多倍,完成了《詩·小雅·北山》所說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華麗轉身。「周原」為何能擁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在周人的手裡妙筆生花,能夠像變戲法一樣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裂變」!?把一個西方小部落發展成擁有八百年江山的輝煌周王朝,並創立了以禮樂文明和宗法分封為特徵的德政體系,讓周文化成為那個時代東亞文明的中心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周人遷徙圖
周人最早生活在陝西關中武功漆水流域(古姬水)的邰地,後因各種原因不斷遷徙,後來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在「周原」這個黃金之地爆發,它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當中到底居於什麼標段?又有哪些思想啟迪和文化創造?這當中又深藏著哪些深邃的民族密碼呢?
做黃金分割的一種數學方法
開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金算」或「神聖分割」的「黃金分割點」簡直是貫穿西方兩千多年文明史的一種神算。黃金分割點是指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用分數表示為(√5-1)/2,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1-0.618)/0.618≈0.618,即一條線段上有兩個黃金分割點。
中國龍圖騰
如果我們把今年2020年和武王伐紂西周建立的公元前1046年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的兩個坐標點,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計算出炎黃聯軍大戰蚩尤的年份是公元前2941年,這一年是一個羊年;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在此39年前的公元前2980年,正是黃帝戰敗炎帝創建華夏民族的年份,正好距離今天5000年,而這一年正好是一個龍年。這或許就是我們「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是乘龍升天,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的真正原因吧。這就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神奇密碼,在此不得不感嘆文化的神奇之美。
延安黃帝陵圖片
據說周人的祖先是黃帝,黃帝姬姓,軒轅氏,《說文》曰:「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五千年前在古老的渭河谷地生活著兩個部落:姬姓的黃帝部落和姜姓的炎帝部落,他們都是發源於西安藍田的「中華老祖母」華胥氏的後裔,據傳說伏羲和女媧是她的兒女。大約在公元前2980年的某個冬日,以渭河為界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戰敗,炎帝部落一部分融入黃帝部落,一部分越過秦嶺進入廣闊的荊湘大地,和當地苗蠻族群取得融合。黃帝統一炎黃部落,預示著華夏民族的建立和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端。39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941年華夏族首領黃帝進河東越太行在「涿鹿之戰」中打敗東夷族首領蚩尤,從此中華民族的三大族群得以確立:以汾渭平原為中心的華夏族、以東部沿海文化帶為中心的東夷族和以荊楚為中心的苗蠻,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民族融合之路,通過周文化的洗禮,一直持續到秦漢時代才宣告我們漢民族的真正形成。同時,以太湖為中心的吳越文化、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古羌文化、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遊牧文化也開啟了和華夏文明的融合之旅。
炎黃部落和蚩尤的「涿鹿之戰」圖
進入到四千年前左右,隨著黃帝世衰,華夏族開始分化成夏商周三個大的部落,並陸續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夏王朝的開拓者大禹是黃帝的曾孫,姒姓,其父鯀被封於崇,今陝西戶縣;周祖后稷是帝嚳(也是黃帝的曾孫)的元妃(嫡妻)所生,姬姓;商祖契為帝嚳的次妃(妃子)所生;后稷和契乃同父異母的兄弟。后稷為嫡子,繼續留在關中渭水流域發展,庶子契則被「封於商,賜姓子氏」(《史記•殷本紀》),「商」即現在的陝西商洛;夏禹算是后稷和契的叔叔輩。周族從始祖后稷(棄)開始,經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一直到周武王姬發伐紂滅商,這中間古公亶父「離豳遷岐」算是最為精彩的一筆。
古公亶父塑像
古公,姬姓,名亶父。古公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基業,下啟文王武王之強盛的關鍵人物。亶父原居豳地,「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戎狄等遊牧部落卻常侵逼。「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古公亶父率姬姓族人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在這片水草豐美的農耕天堂,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整地種田,劃分邑落,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建立機關,設官分職,發展農業生產,使周國逐步強盛起來。豳地和附近部落居民視古公為仁君,紛紛扶老攜幼前來歸附,人口空前增加。因地處周原,初具國家雛形,定國號為「周」。周原是中國最早的「國」、「京」、有規劃的「村邑」和「井田制」的誕生之地,禮、儀、樂逐步定型,更是「德政」思想的創建之邦,所謂「孝行天下,以德為先」。史籍記載面對戎狄的屢次侵犯,古公亶父曾經語重心長的對民眾說:「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我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翻譯一下是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老百姓的福利。現在戎狄想來攻打我們的目地,是因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那裡,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老百姓們為了我個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殺死別人的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地,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
周原遺址出土的銅車馬禮器,簡直精美絕倫。
在此需要指出,真實的歷史或許是,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在豳地已經積聚了十足的資本,可以回到自己祖先「奔豳出發地」的祖根地關中以實現更大的政治抱負。古公亶父帶領的2000乘幾萬人的浩大隊伍實質上已經具有了強大的軍事進攻能力。在三四千年前的那個時代,半月形文化帶是人口聚集、文化發達的宜居之地,愈靠近戎狄意味著可以學習到更加先進的金屬冶煉和車駕技術,以促進農耕的發展。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中國最早的青銅刀是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最早的青銅鏡是4200年前齊家文化,最早的鐵器是3500年前的寺窪文化,這些都在現在的甘肅境內。周人祖先后稷曾經和發源於甘肅東部的秦人先祖伯益共同協助大禹治水,也曾經跟隨夏王戰鬥,周人深知戰爭的殘酷性和巨大傷亡引起的勞動力減損,所以催生了「德」的思想;周人深知車馬兵器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所以悉心向戎狄學習冶煉車駕。後來的事實證明周人的戰鬥力是何等的爆棚,雖然準備時間很長,但不到兩個時辰就剿滅殷商,後世更有周王師在山東、江淮、陝西西北部等大量戰爭行動的記載。以後的秦人、唐人無不繼承了周人的「尚武精神」,一步步的把中華文明推向巔峰。以關中為基地的周秦漢隋唐五大中原王朝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讓四夷無不臣服。
周滅商牧野之戰圖
《詩經•魯頌•閟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可見在古公亶父時期,周人已經有了滅商復興中華之大計。古公亶父約在公元前1146年謝世,他有三個兒子:泰伯、虞仲和季歷。泰伯、虞仲欲讓位給季歷繼承王位,所以出遊荊楚,最後泰伯在太湖流域建立了「勾吳國」,極大的拓展了華夏文明的版圖。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遠見卓識、英明果敢的偉大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王,在他「百年」之後的公元前1046年,他的曾孫姬發發動牧野之戰伐紂滅商建立大周王朝,華夏民族第一次實現了歷史性的統一。周武王時尊古公亶父為周太王。
《周易》是中國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頭
炎黃故裡,大美陝西。關中是中國的地理原點、歷史原點和文化原點,是最早的「華夏」、「中國」和「中原」的誕生之地,周人完整的繼承炎黃遺風,並在夏商文明的基礎上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新紀元,使我們中國人具有了趨同的文化基因。儒家學派極力推崇西周時代的禮樂文明。孔子曾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晚年還發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的感嘆。加之以後的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非常推崇周公,以至於周代的禮樂文明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周初形勢圖
周文化是一種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以「和」為社會準則的完整和諧的文化體系。周人對「天命」的信仰直接催生了《周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本思想。和殷人的殘酷迷信事事佔卜請示天神不同,周人雖然也講天命,但周人把天神與祖先分離開了,後期甚至公開懷疑天神,強調人的作用,這可以說在當時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以周原基地而催生的周文化是中國歷史軸心時代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至今仍有其巨大的文化魅力。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渭河涇河就是中國的「兩河流域」,其夾角周原就是華夏族的祖根地,是中華文明之基」。
周原文化主題公園
「膴膴周原,赫赫宗周」。每一個民族都有文化根脈,周原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祖根地,是中國姓氏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心靈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