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黃金分割點和崛起密碼】

2020-11-07 清樂堂

周原」位於關中平原中西部渭河北原之上,岐山之南。「小周原」指的是扶風岐山北部交界處的36平方公裡的範圍;「大周原」指的是扶風、岐山、鳳翔、武功渭北四縣。這裡土地肥沃,環境優越,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濫觴之地,也是「周」這個偉大民族的誕生之所。


中國史前族群分布圖

從公元前1166年左右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從豳地遷於岐原」算起,直到公元前1046年其曾孫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滅商,周人以「周原」為原點,整整用了120年的時間,把周人的勢力範圍從最初以「京當」為中心的「小周原」京畿之地36平方公裡逐漸擴大到360平方公裡~「大周原」3600平方公裡~佔領整個關中平原3.6萬平方公裡~最後到佔領整個華夏九州360萬平方公裡。面積擴大了10萬倍,管理人口從最初的大概兩萬多人增加到1000多萬人口,也擴大了500多倍,完成了《詩·小雅·北山》所說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華麗轉身。「周原」為何能擁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在周人的手裡妙筆生花,能夠像變戲法一樣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裂變」!?把一個西方小部落發展成擁有八百年江山的輝煌周王朝,並創立了以禮樂文明和宗法分封為特徵的德政體系,讓周文化成為那個時代東亞文明的中心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周人遷徙圖

周人最早生活在陝西關中武功漆水流域(古姬水)的邰地,後因各種原因不斷遷徙,後來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在「周原」這個黃金之地爆發,它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當中到底居於什麼標段?又有哪些思想啟迪和文化創造?這當中又深藏著哪些深邃的民族密碼呢?


黃金分割的一種數學方法

開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金算」或「神聖分割」的「黃金分割點」簡直是貫穿西方兩千多年文明史的一種神算。黃金分割點是指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用分數表示為(√5-1)/2,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1-0.618)/0.618≈0.618,即一條線段上有兩個黃金分割點。

中國龍圖騰

如果我們把今年2020年和武王伐紂西周建立的公元前1046年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的兩個坐標點,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計算出炎黃聯軍大戰蚩尤的年份是公元前2941年,這一年是一個羊年;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在此39年前的公元前2980年,正是黃帝戰敗炎帝創建華夏民族的年份,正好距離今天5000年,而這一年正好是一個龍年。這或許就是我們「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是乘龍升天,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的真正原因吧。這就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神奇密碼,在此不得不感嘆文化的神奇之美。


延安黃帝陵圖片

據說周人的祖先是黃帝,黃帝姬姓,軒轅氏,《說文》曰:「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五千年前在古老的渭河谷地生活著兩個部落:姬姓的黃帝部落和姜姓的炎帝部落,他們都是發源於西安藍田的「中華老祖母」華胥氏的後裔,據傳說伏羲和女媧是她的兒女。大約在公元前2980年的某個冬日,以渭河為界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戰敗,炎帝部落一部分融入黃帝部落,一部分越過秦嶺進入廣闊的荊湘大地,和當地苗蠻族群取得融合。黃帝統一炎黃部落,預示著華夏民族的建立和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端。39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941年華夏族首領黃帝進河東越太行在「涿鹿之戰」中打敗東夷族首領蚩尤,從此中華民族的三大族群得以確立:以汾渭平原為中心的華夏族、以東部沿海文化帶為中心的東夷族和以荊楚為中心的苗蠻,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民族融合之路,通過周文化的洗禮,一直持續到秦漢時代才宣告我們漢民族的真正形成。同時,以太湖為中心的吳越文化、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古羌文化、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遊牧文化也開啟了和華夏文明的融合之旅。


炎黃部落和蚩尤的「涿鹿之戰」圖

進入到四千年前左右,隨著黃帝世衰,華夏族開始分化成夏商周三個大的部落,並陸續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夏王朝的開拓者大禹是黃帝的曾孫,姒姓,其父鯀被封於崇,今陝西戶縣;周祖后稷是帝嚳(也是黃帝的曾孫)的元妃(嫡妻)所生,姬姓;商祖契為帝嚳的次妃(妃子)所生;后稷和契乃同父異母的兄弟。后稷為嫡子,繼續留在關中渭水流域發展,庶子契則被「封於商,賜姓子氏」(《史記•殷本紀》),「商」即現在的陝西商洛;夏禹算是后稷和契的叔叔輩。周族從始祖后稷(棄)開始,經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一直到周武王姬發伐紂滅商,這中間古公亶父「離豳遷岐」算是最為精彩的一筆。


古公亶父塑像

古公,姬姓,名亶父。古公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基業,下啟文王武王之強盛的關鍵人物。亶父原居豳地,「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戎狄等遊牧部落卻常侵逼。「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古公亶父率姬姓族人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在這片水草豐美的農耕天堂,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整地種田,劃分邑落,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建立機關,設官分職,發展農業生產,使周國逐步強盛起來。豳地和附近部落居民視古公為仁君,紛紛扶老攜幼前來歸附,人口空前增加。因地處周原,初具國家雛形,定國號為「周」。周原是中國最早的「國」、「京」、有規劃的「村邑」和「井田制」的誕生之地,禮、儀、樂逐步定型,更是「德政」思想的創建之邦,所謂「孝行天下,以德為先」。史籍記載面對戎狄的屢次侵犯,古公亶父曾經語重心長的對民眾說:「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我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翻譯一下是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老百姓的福利。現在戎狄想來攻打我們的目地,是因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那裡,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老百姓們為了我個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殺死別人的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地,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


周原遺址出土的銅車馬禮器,簡直精美絕倫。

在此需要指出,真實的歷史或許是,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在豳地已經積聚了十足的資本,可以回到自己祖先「奔豳出發地」的祖根地關中以實現更大的政治抱負。古公亶父帶領的2000乘幾萬人的浩大隊伍實質上已經具有了強大的軍事進攻能力。在三四千年前的那個時代,半月形文化帶是人口聚集、文化發達的宜居之地,愈靠近戎狄意味著可以學習到更加先進的金屬冶煉和車駕技術,以促進農耕的發展。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中國最早的青銅刀是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最早的青銅鏡是4200年前齊家文化,最早的鐵器是3500年前的寺窪文化,這些都在現在的甘肅境內。周人祖先后稷曾經和發源於甘肅東部的秦人先祖伯益共同協助大禹治水,也曾經跟隨夏王戰鬥,周人深知戰爭的殘酷性和巨大傷亡引起的勞動力減損,所以催生了「德」的思想;周人深知車馬兵器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所以悉心向戎狄學習冶煉車駕。後來的事實證明周人的戰鬥力是何等的爆棚,雖然準備時間很長,但不到兩個時辰就剿滅殷商,後世更有周王師在山東、江淮、陝西西北部等大量戰爭行動的記載。以後的秦人、唐人無不繼承了周人的「尚武精神」,一步步的把中華文明推向巔峰。以關中為基地的周秦漢隋唐五大中原王朝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讓四夷無不臣服。


周滅商牧野之戰圖

《詩經•魯頌•閟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可見在古公亶父時期,周人已經有了滅商復興中華之大計。古公亶父約在公元前1146年謝世,他有三個兒子:泰伯、虞仲和季歷。泰伯、虞仲欲讓位給季歷繼承王位,所以出遊荊楚,最後泰伯在太湖流域建立了「勾吳國」,極大的拓展了華夏文明的版圖。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遠見卓識、英明果敢的偉大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王,在他「百年」之後的公元前1046年,他的曾孫姬發發動牧野之戰伐紂滅商建立大周王朝,華夏民族第一次實現了歷史性的統一。周武王時尊古公亶父為周太王。


《周易》是中國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頭

炎黃故裡,大美陝西。關中是中國的地理原點、歷史原點和文化原點,是最早的「華夏」、「中國」和「中原」的誕生之地,周人完整的繼承炎黃遺風,並在夏商文明的基礎上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新紀元,使我們中國人具有了趨同的文化基因。儒家學派極力推崇西周時代的禮樂文明。孔子曾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晚年還發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的感嘆。加之以後的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非常推崇周公,以至於周代的禮樂文明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周初形勢圖

周文化是一種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以「和」為社會準則的完整和諧的文化體系。周人對「天命」的信仰直接催生了《周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本思想。和殷人的殘酷迷信事事佔卜請示天神不同,周人雖然也講天命,但周人把天神與祖先分離開了,後期甚至公開懷疑天神,強調人的作用,這可以說在當時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以周原基地而催生的周文化是中國歷史軸心時代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至今仍有其巨大的文化魅力。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渭河涇河就是中國的「兩河流域」,其夾角周原就是華夏族的祖根地,是中華文明之基」。


周原文化主題公園

「膴膴周原,赫赫宗周」。每一個民族都有文化根脈,周原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祖根地,是中國姓氏文化的發源地,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心靈家園。

相關焦點

  • 獨家報導: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報導——周原
    獨家報導: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報導——周原 2017年07月14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編者按:周原是周王朝的發祥地和遷豐以前的都邑遺址
  • 「中華文明」豈止五千年
    此類人士的相關文章和視頻我看了不少,他們之中竟有不少人的理論觀點是――中華文明沒有五千年,只有三千年左右。很多此類的大學老師和「學者」們為了證明和支持自已的這一理論和觀點還搬出了西方某些國家,某些人的觀點。當然了,他們給自己所找的理由理論和闡述的觀點都是言辭鑿鑿的,而所找的西方某些國某些人的觀點的這些人也大多數是一些名人。他們認為如此便可否定我中華悠悠五千年文明,綿綿五千年中華文明之發展。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
    那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老謝來聊聊。 我們可以分為時間和性質兩部分來展開探討——時間上,真的有五千年嗎?性質上,是文化還是文明? 我們先來聊第一點,時間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發展?
  •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嗎?
    ,因此「五千年」的概念還和這些神話的傳播與接受度息息相關。軒轅黃帝        一個考古學的視角:中華文明的長度怎麼算?       文化意義上的「五千年」是一個約數,作為源頭的神話有可能是被建構的,那麼問題來了:中華文明實際上有多久?如何衡量?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3年後,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黃河中上遊、東南沿海、江漢平原及遼西等地考古成果頻出,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滿天星鬥」的文明盛景已越來越清晰。
  • 解讀「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
    然而必須指出,雖然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時代與西亞兩河流域、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形成時代相比要晚一些,但是中國古代文明有著「五千年不斷裂」的發展歷史,這在「四大文明古國」乃至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而西亞兩河流域、北非古埃及和南亞次大陸古代文明在公元6世紀前後,均被伊斯蘭文明所取代。在場的外國學者沒有提出不同學術看法,也有學者明確表態認同這種說法。
  •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近年來良渚遺址加快推進「申遺」的工作,國家文物局如此定位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由於現代以來疑古思潮的衝擊和國外學者的質疑,曾經作為常識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似乎變得底氣不足,而21世紀以來逐步推進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扮演著通過考古學回溯中國文明發生及早期發展的角色。
  • 從這裡回望五千年中華文明
    良渚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更在於它是中華兒女回望歷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依託。△莫角山宮殿區是良渚文化最顯赫的權力中心,就好比明清時期的紫禁城。走近良渚,我們先從瑤山遺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人類喜歡「尋根」,因為那樣才能看清來路,就像這次《中國報導》記者此行去探訪良渚,先從瑤山遺址開始;認清中華文明的起源,繞不開良渚文明。
  •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源頭之音震撼人心
    若問上下五千年的起點在哪裡,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遺址群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而昨晚,在烏鎮大劇院上演的《良渚》,則通過交響樂、人聲無歌詞吟唱、多媒體3D影像等多種手段,展現遠古文明的曙色和意境,讓前來觀賞的嘉賓們深切感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源。
  • 解開中西方建築之美的密碼:方五斜七和黃金分割比
    他們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比例關係,通過多次觀察人自身的比例關係,得出黃金分割比,並認為這個比例是最和諧,優美的。所謂黃金分割比是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較大部分與全長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的比值,這個數字為0.618。可以說「黃金分割比」後來被廣泛應用到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等藝術中。
  • 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
    ⑤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國外學術界多認為始於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70年來的中國田野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中華文明形成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在全世界六大文明(即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和秘魯)中的特點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斷裂」,這也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所致。
  • 周原文明: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一種文明,有世界出名的毛公鼎
    周原文明: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一種文明,有世界出名的毛公鼎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周原遺址,周原文明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一種文明,周原遺址是一處西周都城遺址,年代跨越了整個西周時期,因發現於陝西周原地區而得名。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團隊以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 河洛古國再現中華五千年文明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的發展程度被嚴重低估,石家河、紅山、石峁、良渚等文化遺址的發現,使得人們看到了中原周邊地區發達的史前文明。尤其是良渚古城的成功申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極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輝煌見證
    此展將全面反映遼寧地區多年來以牛河梁遺址為中心的紅山文化考古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紅山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佔據的重要地位。人們小心翼翼地觀看紅山文化精品文物,言語間透露著對中華文明的滿滿自豪,那份對文物的珍視、對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 考古學家百年耕耘,回擊他國對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質疑
    良渚古城航拍圖從小就掛在嘴邊的中華五千年文明,開端在哪2019年良渚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讓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得到了全世界公認。五千年前,一座恢弘壯觀的城市在這裡拔地而起,是「中國」之前,華夏大地上最早的國家。
  • 讓牛河梁告訴世界中華文明五千年-光明日報-光明網
    「然而,由於歷史文獻典籍的漏記與空白,歷史考古界對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特殊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郭大順不無遺憾地指出,「一些有影響的通史性著作中,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一罕見的考古證據和豐富多彩的內容所提甚少甚至隻字不提。」
  • 良渚申遺成功: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錘在這裡
    編者按//////////在中國,有一句婦孺皆知,能令所有人自豪無比的話:「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5000年,5000年,似乎總能勾起延續著這支燦爛文明的我們心底深處的澎湃,與此同時堅信與質疑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這到底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還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一支史前文明的發現,一切都塵埃落定。
  • 劉慶柱: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
    ⑤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國外學術界多認為始於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70年來的中國田野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中華文明形成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在全世界六大文明(即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和秘魯)中的特點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斷裂」,這也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所致。
  • 金沙文物「進宮」,「玉」見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申遺成功後首次...
    7月15日,紅星新聞記者從金沙遺址博物館了解到,7月16日,「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展覽匯集了全國9個省市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館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首次隆重亮相。這是中國最早的以玉器為載體的禮制社會的完整呈現,也是目前良渚玉器規模最大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