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心腹太監安德海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一事,是當時震動朝野的大案,野史小說、民間故事、鼓詞戲劇等文藝作品描寫的繪聲繪色,都是美化丁寶楨如何捉拿安德海,甚至又抗慈禧懿旨殺安德海。實際上殺安德海的另有其人,並非丁寶楨個人所為,而是同治皇帝載淳和恭親王奕訢策劃,丁寶楨具體執行的。
安德海是河北青縣人,幼年入宮,人稱「小安子」。安德海為人機警,深得慈禧信任,在辛酉政變(祺祥政變)期間。安德海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秘密奔走,傳遞消息,幫助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廢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形成了垂簾聽政局面,安德海在政變中立下大功,後來授予其六品藍翎頂戴,因此驕橫跋扈。
辛酉政變後,兩宮皇太后垂簾於內,恭親王奕訢議政王身份組建新的政府中樞,這樣的政治格局難免有群裡和利益衝突。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打探恭親王的消息,多次在慈禧面前詆毀恭親王,製造事端,直接導致了恭親王奕訢在同治四年被罷去議政王職務。有一幫朝廷大臣攀附慈禧太后跟安德海來往甚密,恭親王對此非常警覺,擔心明朝太監專權再度發生。太平天國剛剛平定時,安德海建議慈禧太后享清福重修圓明園,當時打了十幾年仗民窮財盡,國庫空虛,安德海指使內務府建議向全國百姓收刮,恭親王恐生民變,對此建議非常反感。因此,恭親王對安德海起了殺心。
安德海還得罪了他最不該得罪的小皇帝。當時兩宮垂簾,同治皇帝嫡母東宮太后慈安待人寬厚慈祥,生母西太后慈禧嚴厲,同治皇帝跟慈安太后更加親近,小皇帝難免貪玩,安德海探得同治情況報告給慈禧,導致同治常受慈禧責備,令慈安太后面子上也不好看,同治對安德海恨之入骨,在宮中時以小刀斷泥人首,稱「殺小安子」。安德海在宮中結恨了同治與慈安,在宮外更得罪了奕訢,三者結合,安德海想活命都難了。
安德海的禍端起於他自薦前往江南採辦龍袍,同治覺得殺安德海的機會總算來了,表面上表示非常認同,卻密告東太后慈安與恭親王奕訢。
同治帝和恭親王奕訢密謀誅殺安德海,要挑選安德海南下途經的省份,山東自然是理想地方,四百裡或六百裡的加急文書,至多二天可達,可防止消息洩露;山東巡撫丁寶楨忠貞可靠,恰是最理想人選。
同治八年(1869)正月,丁寶楨奉詔赴京,同治皇帝兩次召見 「訓誨周詳」。丁在北京前後呆了一個多月,三月初三才返抵濟南,恭親王交待了一些細節。
同治八年四月,直隸總督曾國藩心腹幕僚薛福成路過濟南,拜見了摯交丁寶楨,丁寶楨留他在濟南住了二十天,告別時透露了「吾聞安德海將往廣東,必過山東境,過則執而殺之」。安德海的行蹤當時是保密的,連軍機大臣都不知道,丁寶楨提前半年就知道,可見必是在北京時皇帝和恭親王有意安排的。而且從丁寶楨透露給薛福成的話中不難看出,丁必定已有一套計劃而且作了周密布置。
同治八年七月初六日,安德海率隨從三十餘人由通州乘船沿運河揚帆南下,他們共僱太平船二隻,小船數隻,太平船上插起「奉旨欽差採辦龍袍」字樣大旗,旗上又有一小旗,上畫一日形,一三足鳥,船兩旁有龍鳳旗幟,船上還陳龍衣一襲,女樂成隊,品竹調絲。七月二十一日是安德海生日,所帶男女,對龍衣跪拜,兩岸觀者如堵。進入山東第一站為德州,德州知州趙新即迅速將情況稟報給丁寶楨,丁寶楨於七月二十九日以四百裡加急向北京傳遞消息。
丁寶楨奏摺列出安德海三項罪名, 「假冒欽差」、「控詞私出」、「招搖煽惑」。理由為:一、「我朝列聖相承二百餘年,從不準宦官與外人交結,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二、朝廷要織龍袍,向來是下明諭命織造「敬謹遵行」,何用太監遠涉靡費;三、萬一命太監外出,也應「明降諭旨並部文」並有「傳牌勘合」;四、安德海所用龍袍旗幟、女樂等為「御用禁物」,是明顯「違制妄用」。
奏摺剛發出,丁寶楨馬上安排沿運河官員捉拿安德海,第一站在德州,德州知府膽小不敢動手。第二站東昌(今聊城),東昌知府也沒敢動手。丁寶楨擔心安德海逃脫,命總兵王正起發兵追趕,王正起與泰安知縣在泰安南關將安德海一行捕獲,押解濟南。
丁寶楨第一封奏摺到北京時,恰巧慈禧有病,經慈安建議同治皇帝理政,同治皇帝、恭親王命內務大臣面質,內務大臣還為安德海辯解,同治帝非常氣憤說:「此曹如此,該殺之至」,接著馬上召見軍機大臣,命擬旨以六百裡飛寄直隸、兩江、江蘇、山東督撫和漕運總督,要他們「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拏,令隨從人員指正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 ,朝廷的旨意到濟南的第二天(八月七日),丁寶楨將安德海正法。
丁寶楨奏報安德海已誅,請示其他隨從人員如何處理時,慈禧一看已經無法挽回局面,而且安德海的罪證樁樁件件都夠死罪,於是就坡下驢,親自召見軍機大臣,以皇帝名義下令,將安德海隨從太監六人、管家二人、所屬鏢客五人一併正法,隨安德海的家屬二人、和尚一人、蘇拉護軍四人及為蘇拉服役者一人,均發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又命抄沒安德海在京家產,為安德海經營家務的太監王添福雖未出京,也被處絞。慈禧對安德海身邊人下手如此狠毒,就是為了劃清界限,並且給人一種對安德海厭惡的感覺,此舉也深得京內外大臣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