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安德海被山東巡撫誅殺,幕後策劃者背景驚人

2020-12-14 百家號

慈禧太后心腹太監安德海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一事,是當時震動朝野的大案,野史小說、民間故事、鼓詞戲劇等文藝作品描寫的繪聲繪色,都是美化丁寶楨如何捉拿安德海,甚至又抗慈禧懿旨殺安德海。實際上殺安德海的另有其人,並非丁寶楨個人所為,而是同治皇帝載淳和恭親王奕訢策劃,丁寶楨具體執行的。

安德海是河北青縣人,幼年入宮,人稱「小安子」。安德海為人機警,深得慈禧信任,在辛酉政變(祺祥政變)期間。安德海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秘密奔走,傳遞消息,幫助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廢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形成了垂簾聽政局面,安德海在政變中立下大功,後來授予其六品藍翎頂戴,因此驕橫跋扈。

恭親王

辛酉政變後,兩宮皇太后垂簾於內,恭親王奕訢議政王身份組建新的政府中樞,這樣的政治格局難免有群裡和利益衝突。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打探恭親王的消息,多次在慈禧面前詆毀恭親王,製造事端,直接導致了恭親王奕訢在同治四年被罷去議政王職務。有一幫朝廷大臣攀附慈禧太后跟安德海來往甚密,恭親王對此非常警覺,擔心明朝太監專權再度發生。太平天國剛剛平定時,安德海建議慈禧太后享清福重修圓明園,當時打了十幾年仗民窮財盡,國庫空虛,安德海指使內務府建議向全國百姓收刮,恭親王恐生民變,對此建議非常反感。因此,恭親王對安德海起了殺心。

同治皇帝

安德海還得罪了他最不該得罪的小皇帝。當時兩宮垂簾,同治皇帝嫡母東宮太后慈安待人寬厚慈祥,生母西太后慈禧嚴厲,同治皇帝跟慈安太后更加親近,小皇帝難免貪玩,安德海探得同治情況報告給慈禧,導致同治常受慈禧責備,令慈安太后面子上也不好看,同治對安德海恨之入骨,在宮中時以小刀斷泥人首,稱「殺小安子」。安德海在宮中結恨了同治與慈安,在宮外更得罪了奕訢,三者結合,安德海想活命都難了。

慈安太后

安德海的禍端起於他自薦前往江南採辦龍袍,同治覺得殺安德海的機會總算來了,表面上表示非常認同,卻密告東太后慈安與恭親王奕訢。

同治帝和恭親王奕訢密謀誅殺安德海,要挑選安德海南下途經的省份,山東自然是理想地方,四百裡或六百裡的加急文書,至多二天可達,可防止消息洩露;山東巡撫丁寶楨忠貞可靠,恰是最理想人選。

同治八年(1869)正月,丁寶楨奉詔赴京,同治皇帝兩次召見 「訓誨周詳」。丁在北京前後呆了一個多月,三月初三才返抵濟南,恭親王交待了一些細節。

同治八年四月,直隸總督曾國藩心腹幕僚薛福成路過濟南,拜見了摯交丁寶楨,丁寶楨留他在濟南住了二十天,告別時透露了「吾聞安德海將往廣東,必過山東境,過則執而殺之」。安德海的行蹤當時是保密的,連軍機大臣都不知道,丁寶楨提前半年就知道,可見必是在北京時皇帝和恭親王有意安排的。而且從丁寶楨透露給薛福成的話中不難看出,丁必定已有一套計劃而且作了周密布置。

同治八年七月初六日,安德海率隨從三十餘人由通州乘船沿運河揚帆南下,他們共僱太平船二隻,小船數隻,太平船上插起「奉旨欽差採辦龍袍」字樣大旗,旗上又有一小旗,上畫一日形,一三足鳥,船兩旁有龍鳳旗幟,船上還陳龍衣一襲,女樂成隊,品竹調絲。七月二十一日是安德海生日,所帶男女,對龍衣跪拜,兩岸觀者如堵。進入山東第一站為德州,德州知州趙新即迅速將情況稟報給丁寶楨,丁寶楨於七月二十九日以四百裡加急向北京傳遞消息。

丁寶楨奏摺列出安德海三項罪名, 「假冒欽差」、「控詞私出」、「招搖煽惑」。理由為:一、「我朝列聖相承二百餘年,從不準宦官與外人交結,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二、朝廷要織龍袍,向來是下明諭命織造「敬謹遵行」,何用太監遠涉靡費;三、萬一命太監外出,也應「明降諭旨並部文」並有「傳牌勘合」;四、安德海所用龍袍旗幟、女樂等為「御用禁物」,是明顯「違制妄用」。

奏摺剛發出,丁寶楨馬上安排沿運河官員捉拿安德海,第一站在德州,德州知府膽小不敢動手。第二站東昌(今聊城),東昌知府也沒敢動手。丁寶楨擔心安德海逃脫,命總兵王正起發兵追趕,王正起與泰安知縣在泰安南關將安德海一行捕獲,押解濟南。

丁寶楨第一封奏摺到北京時,恰巧慈禧有病,經慈安建議同治皇帝理政,同治皇帝、恭親王命內務大臣面質,內務大臣還為安德海辯解,同治帝非常氣憤說:「此曹如此,該殺之至」,接著馬上召見軍機大臣,命擬旨以六百裡飛寄直隸、兩江、江蘇、山東督撫和漕運總督,要他們「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拏,令隨從人員指正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 ,朝廷的旨意到濟南的第二天(八月七日),丁寶楨將安德海正法。

丁寶楨奏報安德海已誅,請示其他隨從人員如何處理時,慈禧一看已經無法挽回局面,而且安德海的罪證樁樁件件都夠死罪,於是就坡下驢,親自召見軍機大臣,以皇帝名義下令,將安德海隨從太監六人、管家二人、所屬鏢客五人一併正法,隨安德海的家屬二人、和尚一人、蘇拉護軍四人及為蘇拉服役者一人,均發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又命抄沒安德海在京家產,為安德海經營家務的太監王添福雖未出京,也被處絞。慈禧對安德海身邊人下手如此狠毒,就是為了劃清界限,並且給人一種對安德海厭惡的感覺,此舉也深得京內外大臣的擁護。

相關焦點

  • 殺死慈禧貼身太監安德海的山東巡撫丁寶楨,最終結局如何?
    除了發明宮保雞丁外,丁寶楨還做了另一件廣為流傳的大事——殺死慈禧最寵幸的太監安德海,可即便如此丁寶楨仍然沒有遭到報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憑藉著剛強不屈的性格,丁寶楨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他到任的那一天,山東巡撫閻敬銘親自來到郊外迎接,此後處理大大小小的事務,他都要事先徵求丁寶楨的意見。
  • 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安德海,為何還要暴屍數日?為了掩蓋慈禧醜聞
    2、諸多時人筆記和坊間野史,均有同治皇帝憎恨安德海,並「暗以小刀斷泥人首,用作誅殺小安子模樣」的記載。高高在上的大清皇帝,也只能背地裡詛咒一個宦官,安德海究竟有多囂張,一目了然。」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同治八年八月,名為「奉旨採辦龍袍」,實為「藉機斂財、出宮遊玩」的安德海行至山東境內,早就對安德海狂妄不法之舉頗為反感的山東巡撫丁寶楨,一邊命人抓拿安德海,一邊緊密向同治皇帝上呈請示奏摺。
  •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為什麼敢在慈禧太后頭上動土呢?
    山東巡撫丁寶楨如實具奏,參劾安德海。樓船在山東臨清南灣起岸後,安德海一行改乘車輿,大搖大擺直奔泰山而來,於八月初二抵達泰安。丁寶楨即令總兵王正率部緝拿安德海,星夜解送濟南。丁寶楨親自審訊。,安德海有恃無恐,咆哮公堂,並口出狂言:「奉皇太后命,誰敢犯者,徒自尋死耳。」
  • 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何敢殺慈禧寵臣安德海?
    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何敢對安德海下手?其實不外乎一個「理」字。丁寶楨不過是山東巡撫,為何他敢動慈禧寵臣安德海呢?安德海在慈禧手下做太監總管時,可是一個如日中天的小白臉,依仗自己幫過慈禧奪權,又深得慈禧歡心,他不但敢穿皇帝龍袍在遊逛後花園,還敢手持玉如意玩耍。
  • 巡撫斬殺太監安德海後,在仕途之路上發展怎樣?慈禧為他寫4個字
    同治八年,一個違反宮廷制度的太監在宮外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住並且處死,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這個太監,是慈禧身邊的得力助手安德海。安德海深受慈禧的寵愛,他常常違背宮中制度出宮為慈禧買宮中沒有的物品,並且倍受慈禧的信任。
  • 安德海分明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為什麼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敢殺他?
    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山東巡撫丁寶楨要想擅自處死他還是需要勇氣的,不過,真正要處死安德海的,並非丁寶楨,而是東太后慈安,有了東太后的首肯,丁寶楨才會放手在山東將安德海就地處決。久在宮闈的安德海,一出宮,如脫籠之鳥,立馬放飛自我,以欽命自居,一路招搖過市,不僅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一路上還抓差納賄,對地方官頤指氣使。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所經順天府衙、直隸總督衙門尚給予慈禧太后面子對其殷勤以待,但到了山東地界,碰上了鐵面無私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安德海的囂張氣焰立馬就被撲滅了。
  • 自作孽不可活,慈禧寵臣安德海出京後是怎麼在山東被殺的?
    安德海,直隸青縣人,十四歲時自閹入宮,憑藉聰明伶俐,不出幾年時間就被提拔為四阿哥奕詝處伺候。道光三十年,鹹豐帝奕詝登基,安德海順理成章的升為御前太監,一來二去,與日後成為慈禧太后的蘭貴人結成了緊密同盟。
  •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楨,生於四川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在山東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楨,生於四川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在山東在晚清年間,當時的清政府不光光有著四大重臣,內部也有著一位權勢滔天的大太監,這位就是當年人盡皆知的清政府毒瘤安德海,因為有著慈禧撐腰,在清政府上下是說一不二,幹了不知多少禍害朝廷的壞事
  • 那個殺了慈禧身邊當紅太監安德海的官員丁寶楨後來怎麼樣了?
    俗話說得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慈禧成為太后後,她身邊就連太監都成了當朝紅人,連朝臣都要忌憚幾分。可是卻有一個人敢將慈禧的當紅太監正法,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這個膽大的人是誰呢?被殺掉的太監又是誰呢?他又為什麼要殺慈禧身邊的當紅太監呢?慈禧最後把他怎麼樣了呢?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 丁寶楨殺了慈禧寵信的大太監安德海,為什麼慈禧沒有選擇報復呢?
    安德海死有餘辜,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為朝廷除去一大禍害,此舉大快人心,因此慈禧最後並沒有報復丁寶楨,相反的他此後官運亨通,一再加封,官居四川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李蓮英之前,慈禧還寵信過另一個大太監,這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安德海,不過相比李蓮英的善始善終,安德海早在25歲時便因罪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處決。
  • 從太監安德海之死,看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的政治博弈
    安德海是西太后慈禧的身邊紅人和貼心太監,他出身於社會最底層,沒有什麼文化,也不大識字,缺乏教養,但他頭腦靈活,辦事機靈,又伶牙俐齒,善於逢迎,尤其是他能與慈禧閒聊,並不讓其厭煩。按大清律令,太監不得幹政,為此,順治帝特意在交泰殿設立「太監幹預政治即處以極刑」的鐵牌。並且,對太監的行動還進行了嚴格限制,規定如果太監擅自離開北京,將被處以死刑。人一膨脹,就容易惹人煩;尤其是在古代政治鬥爭激烈的官場,一不小心就可以小命不保。
  •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為什麼沒有被慈禧報復?說出來別不信
    於是,安德海就成了她暗中監視載淳的工具。 安德海辦事很是盡忠職守,一天要打數個小報告,皇后跟載淳獨處所說的話,他也都打聽來報告給慈禧,甚至還根據個人喜好添油加醋。 而如果載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難免受到其責備,時間一久,載淳就深恨安德海,仇恨的種子就這樣在他的心裡萌芽,在他五六歲時,就經常對身邊太監說要砍安德海的頭。
  • 安德海這類御前太監為何深得寵信而又必然被處決?
    太監安德海在北京城最大的酒樓天福堂,擺酒設宴,迎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馬賽花為妻。婚禮是相當的隆重,隆重到慈禧太后都特地賞賜了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作為賀禮。而御前太監安德海也就在這裡走向了人生巔峰。同治八年,在山東地方,安德海被巡撫丁寶楨擒獲處決。關於他的死因,很多人認為是丁寶楨做到巧妙和機智,「前門接旨,後門斬首」被很多戲劇搬進了舞臺。
  • 丁寶楨為何敢殺慈禧跟前紅人安德海?之後他的結局又是如何?
    在慈禧的一生中,共捧紅過兩個太監,一個是陪伴了慈禧53年的大太監李蓮英,而另一個就是在「辛酉政變」中,為慈禧奪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安德海,也就是在這場政變之後,安德海成為了慈禧身邊的紅人,他的身份也由一個普通太監一躍成為了宮中的總管大太監。
  • 私自淨身成著名太監,欺上瞞下最終被處死
    今天我給大家講講著名太監安德海是如何死的呢?話說歷來清宮皇帝所用的衣物全是由江南織造供奉的,那同治帝大婚,各地禮服啊,龍袍啊等大婚所用的織物更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需要派欽差大臣去督造,不知天高地厚忘了自己本是太監出身的安德海見此機會就趁機想要出宮,慈禧聽了他一番巧言勸誡也就答應了,安德海聽到慈禧應允高興地連連磕頭謝恩。
  • 丁寶楨殺了大總管安德海之後,慈禧太后為什麼沒有處置丁寶楨?
    1869年的八月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即山東巡撫丁寶楨將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殺死了。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同時很多人都為丁寶楨捏了一把汗,殺誰不行,偏偏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惹事不行,偏偏惹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怒火,丁寶楨真的能承受得起嗎?
  • 安德海被下旨而救但還是被丁寶楨給殺了,事後丁寶楨下場如何?
    如果說起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有很多人都會想起李蓮英的名字,其實除了這個人之外還有安德海也是在慈禧太后身邊的一個太監,但是這個太監最終卻因為在出宮採購物品的時候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捉拿歸案,並且殺掉了,那麼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慈禧太后是怎麼對待丁寶楨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 丁寶楨處決安德海,慈禧為何沒報復他?要怪只能怪安德海太作了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並不是李蓮英,而是李蓮英的「前輩」大太監安德海,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安德海死了,也輪不到李蓮英。安德海八九歲時便淨身進宮,由於安德海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鹹豐帝的好感,成為鹹豐皇帝的御前太監。在鹹豐帝駕崩後,安德海更是立下大功並成為慈禧太后心腹。
  • 長篇彈詞又將開書,這次帶你聆聽《智斬安德海》
    此次特邀蘇州市評彈團的孫一和上海評彈團的張豔,獻演長篇彈詞《智斬安德海》。 書情簡介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人。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後在鹹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由於安德海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鹹豐帝和葉赫那拉·杏貞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