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禧的一生中,共捧紅過兩個太監,一個是陪伴了慈禧53年的大太監李蓮英,而另一個就是在「辛酉政變」中,為慈禧奪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安德海,也就是在這場政變之後,安德海成為了慈禧身邊的紅人,他的身份也由一個普通太監一躍成為了宮中的總管大太監。
自此,安德海便佔著慈禧對他的寵信恃寵而驕,視朝中大臣於無物。不僅如此,安德海連當時的同治皇帝也不放在眼中,經常在慈禧面前告同治帝的狀。可以說,在當時的朝中,上至同治帝,下至朝臣、宮人無一不痛恨安德海,但出於對慈禧的懼怕,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隻手遮天的人,卻栽在了當時官職並不大的山東巡撫丁寶楨手中。那麼,丁寶楨為何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殺慈禧跟前的紅人安德海呢?丁寶楨的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丁寶楨其人;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牛場鎮人,他於33歲這一年考中進士,自此便開啟了他的官場生涯。在丁寶楨為官期間,由於其有擔當、為官清廉且為人剛正,因此而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在他擔任山東巡撫期間,曾兩次為當地百姓治理黃河水患,不僅如此,他還在山東創辦了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並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
也就在他擔任山東巡撫期間,遇到了打著為同治帝採購婚禮用品而擅自出宮的安德海,要知道按照清宮的祖訓: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而當時的安德海雖然深受慈禧寵信,但官職卻只有六品,且未攜帶任何出宮公文,因此,丁寶楨便以安德海違反祖制、擅出宮禁為由將其下入大獄。
在安德海被關進濟南大獄期間,丁寶楨將安德海出宮後的種種惡行寫入奏摺並打到京城軍機處,由於安德海在京城的人緣很差,人人都盼其早死,因此,軍機處便給丁寶楨下了份處死安德海的秘諭,其內容如下: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當丁寶楨拿到秘諭之時,也就是安德海的死期來臨之時,在對安德海驗明正身以後,丁寶楨便命人將其拉到菜市口斬殺,之後,還將其暴屍三日。
當慈禧在得知安德海被殺的消息後,並沒有怪罪於丁寶楨,因為她知道安德海只不過是個仗勢欺人的奴才,他的死對於慈禧來說影響並不大。而丁寶楨是個口碑極好又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如果因為此事而怪罪責罰丁寶楨,肯定會引起朝臣及百姓的不滿,對自己的從政之路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權衡利弊之下,慈禧當然選擇不追究此事。
幾年後,丁寶楨被升任為四川總督,在職期間,丁寶楨仍然是兢兢業業,恪守本分,而慈禧為了表揚他的功績,還親自贈予了他「國之寶楨」四個字。也就在他擔任四川總督期間,時年66歲的丁寶楨最終因病在任上去世。在丁寶楨死後,山東百姓感念其恩,於是便聯名奏清朝廷,請求將其靈柩運回山東安葬。朝廷下旨:「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並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