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年關將至,就要到新春佳節之際了,相信各位小夥伴們少不了會邀上三五個知己好友對酌小飲,談論過去一年的收穫,亦或者到親戚家一坐,聊些家長裡短人暖情長。
無論如何,中國的新年你無論是跑到哪個城市都需要喝酒,畢竟酒在中國擁有極其悠久的歷史,也孕育出了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酒文化。如若我們翻開中國的詩詞史,簡直就是一本讀書人的酗酒日記。
圖片:古代的酒文化劇照
喝酒並非是男人的專屬,就連古代著名的大詞人李清照,一身紅妝依舊能將酒詞書寫的淋漓盡致,以至於李清照的酒詞堪稱「宋詞一絕」。
李清照寫酒詞的時候,特點非常的鮮明,雖有酒意,卻無醉態。最為人所知的一首酒詞,必然是李清照的《醉花陰》了,「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我們翻開唐詩宋詞,無論哪一個詩人詞人,都會留下與有關喝酒的詩詞。喝酒簡直就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最大的愛好了,甚至很多人還將喝酒跟事業拉上了關係,無論是非成敗,皆是一飲而醉。
高興時,喝酒助興;煩惱時,喝酒排憂;聚會時,把酒言歡;寂寞時,排解孤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古人們都寫過什麼樣的勸酒詩,而這些詩中唯有李白的堪稱最狠,讓人根本沒有辦法拒絕。
圖片:李清照劇照
從古至今,最讓人覺得酣暢淋漓且直抒胸懷的勸酒詩,非曹操的《短歌行》莫屬。奉勸我們把握當下,珍惜時光。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抓緊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就一番大事業。
不過後來的人,就慢慢的將這首詩理解為要及時行樂了。曹操的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心中的報復,對於成功的渴望,以及憂國憂民的個人性格。
一首短歌行並不長,曹操卻用短短的詩詞將自己書寫的淋漓盡致,是其他詩詞難以比擬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曹操
到了唐朝的時候,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神奇的一個時代,多少人夢回大唐,想要感受當時的繁華和昌盛,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才孕育出了這麼多詩人,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
在唐朝時期,僅僅是同一時代中就留下了數不清的詩詞,出現了一位又一位大詩人。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酒中八仙了,李白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畢竟天子派人來喊都不帶理的,他可是少有的一部分人。
李白喜歡喝酒,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而喝酒的人都喜歡拉著別人一塊喝,如果別人不想喝的話,就會想辦法勸別人喝。
李白勸酒肯定比我們要有文化的多,我們也就是念叨兩句順口溜,李白則是直接揮毫潑墨作上一首勸酒詩,而且詩中有理有據,讓你實在無法拒絕。
李白的勸酒詩中最為出名的,也是很多人都會背的一首,便是《將進酒》。
圖片來源於網絡:《將進酒》
整首詩寫出了一個酒局,一開始便是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就好像黃河水一樣一路向東不見回還,和曹操的《短歌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並且李白也提出,要及時行樂,須盡歡。不要在意這麼多當下的事情,自己的能力自己知道,也不要扣扣搜搜,錢財乃身外之物,千金花完了一樣還能賺回來。
一首詩歌,從開頭的勸酒,到最後的高潮,完整的酒局流程,你要是學會了,過年在家喝酒完全不會怯場。
李白喝酒和勸酒堪稱史上最絕,寫下的勸酒詩不計其數,畢竟鬥酒詩百篇,你跟一個喜歡喝酒的人在一起,他永遠能找到無數條理由讓你喝酒。
而面對那些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喝酒的人,李白依舊有辦法讓他們不得不端起杯子喝一點。
李白曾和一位姓王的安徽厲陽縣丞在一起喝酒,這位縣丞怎麼勸也不喝酒,於是李白就直接寫了一首《嘲王厲陽不肯飲酒》的勸酒詩,讓對方不得不喝酒。
圖片來源於網絡:《嘲王厲陽不肯飲酒》
這首詩的開頭第一句,講述的是當時的季節和環境。寒冬時節,雪花紛飛,巴掌大的雪花已然鋪滿了地面,這個時候正是喝酒的好時機。
在古代的時候,文人喝酒最看重環境,尤其是這種大雪紛飛的時候,最適合用小火爐煨上一壺濁酒,邀上知己對酌一二,這是何等的情境。
白居易就曾寫過一首詩《問劉十九》,剛釀好的新酒用小火爐煨熱,天色漸晚大雪紛飛,朋友要不要喝一杯?此情此景,讓人難以拒絕。
圖片來源於網絡:《問劉十九》
而李白也同樣用了描述環境的方法,來為這個酒局找一個理由,意思是這麼好一醉方休的時候,你怎麼能不喝酒呢?你連酒都不喝,還整天沒事學陶淵明,怕是要笑死個人哦。
這個王縣丞一直把陶淵明視為偶像,平日裡的做派也處處效仿陶淵明,然而卻是滴酒不沾。要知道陶淵明這個人也是非常喜歡喝酒的,這個其實也不用多說,畢竟古代的文人都會喝酒。
陶淵明還寫過很多關於喝酒的詩詞,你身為陶淵明的粉絲,竟然不喝酒,有什麼資格把陶淵明當偶像?
陶淵明有一把無弦琴,也就是琴上沒有琴弦,說實話就是一個和琴差不多形狀的木頭板子,陶淵明每次喝多了,都會將琴拿出來撥弄一番。
而陶淵明這個人是非常喜歡交朋友的,所以喝多的時候旁邊大多時候都是有人的,這個時候再把無弦琴拿出來撥弄就顯得有些怪異了。
圖片:陶淵明漫畫
而陶淵明卻滿不在乎,每次喝多了總會自娛自樂的「彈」奏,這讓身旁的朋友尬得不行,於是就問:這琴沒弦沒音你撥拉它幹啥?然而陶淵明卻說:「但識琴中趣,何須弦上音?」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追求和意境。
而五棵柳樹同樣也是陶淵明身份的象徵,陶淵明自己給自己取名叫做「五柳先生」,還曾給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叫做《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這個名字,表達了陶淵明淡泊名利,對于田園生活的嚮往。
而這個王縣丞雖然處處都在效仿陶淵明,手裡也拎著個無弦琴,家門口也種著五棵柳樹,然而卻只學到了陶淵明的「形」。
所以李白在這裡用「浪」「虛」兩個字來譏諷他,你沒有那種瀟灑超然的品性,這種東施效顰的模仿也不過是在發浪,看起來虛的不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陶淵明彈奏無弦琴
而最後的一句更是對這位王縣丞使用的激將法,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中寫道:「若賦不快飲,空負頭上巾。」陶淵明這裡說的「空負頭上巾」是說我不喝酒就辜負了頭上戴的頭巾,這個頭巾是說讀書人的頭巾,在詩中的也代表著文人的責任和擔當。
而李白說王縣丞只是頭上戴了一塊讀書人的頭巾,卻沒有幹讀書人該幹的事,不僅學不到陶淵明的精髓,反而還成為陶淵明最厭惡的那種人,所以才有了「吾於爾何有?」。
這個吾不是李白,而是說的陶淵明。你頭上戴著一塊書生的頭巾,還處處在學我的做派,卻連我的思想和品性都不了解,我對你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自命清高的旗幟?還是貪慕虛榮的遮掩?
圖片:讀書人的頭巾劇照
不得不說,李白的這首勸酒詩實在是太狠了,已經不能再說是勸了,這完全就是在指著鼻子罵別人道貌岸然,痛斥別人的虛偽。
如果聽到了這首詩還不喝,那就是承認了自己是這種人,必然為世間文人墨客所不齒。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