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4個,文聖,齊靜春,崔巉,陳平安
1文聖,原型荀子,年少無名,老來發力,儒家三四之爭,後來被搬出文廟,自詡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主張「性惡論」,強調人生來便有欲望,需要後天加以正確引導與教化,注重社會秩序的規範,提出人定勝天的理念。老秀才這個角色還原度挺高,除了溜須拍馬。
2-3.崔巉和齊靜春,韓非子和李斯。兩人是同門師兄弟,師從荀子,也是荀子最有名的兩個弟子。首先提一點,這兩位都是法家集大成者。荀子作為儒家人物被人詬病很多也來源於此,與劍來書中所寫相差不大,也是寫崔巉離經叛道的原因,齊靜春說愧對恩師,我覺得也是這個原因。
李斯學業有成,入秦為官。為秦謀天下,提出秦滅六國順序,被採納。與韓非子的交匯點也在這裡,因為第一個要滅的就是韓國,韓非子是韓國公子。放在書中那便是大道之爭。韓非子入秦遊說秦王,李斯上書勸阻,韓非子被捕入獄,在獄中被逼自殺。劍來書中齊靜春是因為「君子欺之以方」,後來自願抗下天劫而死。洞天就是一個牢籠,齊靜春的「自願」也可以說成是被軟脅迫,可以不死卻不得不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李斯與韓非子,崔巉與齊靜春不是個人關係的敵對,而是目標理念不同而形成的敵對關係,個人原因參雜不多。
李斯的成就與地位,個人覺得李斯的才幹是很牛皮的。秦朝建立後,統一貨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都是李斯提議並參與,對後世來講貢獻不是一般大。另外荀子學說中的事攻學問也是李斯發揚光大,在歷史上被認為是法家的執行者。老兔子這個人物我覺得還原的還可以。
接下來就說韓非子,韓非子的學問起於儒,傳於法,歸於道。所以書中齊先生的學問基石可能不是儒釋道,可能是儒,法,道。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國(不是依法治國),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與方法。為後面的君主中央集權制提供了理論基石。
個人覺得齊靜春對韓非子的還原並不高,因為齊靜春的君子人設太太太強了!!!以「潤物細無聲」來形容真的一點都不為過。人設太強的結果就是,這個人物後期不好處理,哪怕總管多次寫齊靜春年輕時脾氣不太好,爆粗口,也改不過來這個人設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齊靜春因為這個人設,後期寫齊靜春的抱負不好寫,這個坑不好填。老秀才的抱負,崔巉的抱負都有寫,齊靜春的理想是什麼?這個「言念君子,溫潤如玉」的人物該安上一個什麼理想抱負才對得起這個人設。反觀韓非子的法學思想,參雜「法」「術」「勢」,妥妥的帝王之術。雖然不一定要按照韓非子這個人物寫,但我感覺總管後期處理齊靜春這個坑不會太好寫。
4.陳平安,原型王守仁,字陽明。先說一下王陽明。歷史上王陽明是個很牛皮的人物,後世評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古今完人!是個完成了讀書人最崇高理想的大佬。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創立了心學流派,最主要的是還很會打仗,是不是跟陳保安很契合,講道理,王陽明的人設比齊靜春牛皮多了,臨死之際,一句「我心光明,夫復何言」讓人感慨萬分。
陽明的學說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講的大概意思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所以我覺得書中陳保安練拳何止是練劍,同時也在問心。偏偏王陽明的心學也是講究道理不在高處,事事皆可修心,最後心學大成便是「不動心」。(大意即是生活處處修心,點點滴滴磨練,克制自己私慾與惡念,臨到有事發生不會被私慾和惡念所蒙蔽)所以很多人吐槽陳平安的人設,實際剖開來,總管是以王陽明來寫陳平安的話,陳平安這個人設是沒有問題的,要怪只能怪王陽明太牛皮。
「知行合一」,知行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不單是理論與實踐的意思,在當時是針對朱子理學提出的「知先行後」進行批評。認為「知行」應該是一體,不應該分開。大意即一個人根據他的道德本心,知道一件事是必須做而且應當做的,就必然會馬上落實到行動上。當然這一點還要結合「心即理」「致良知」,因為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致良知」的意思大家也可以去自己查一查,我怕表述不好,畢竟個人見解不同。
介紹完王陽明,以王陽明的心學來看陳平安,那麼陳平安這個角色是很契合王陽明的。王陽明創立心學,並日益精進,最終達到「不動心」的境界,自身也達到後世人稱讚「聖賢」的這個高度。
假設陳平安自己悟出心學,並不斷的問心,修心,不被私慾和惡念所蒙蔽,時刻保持心中光明,那麼陳平安現在這個人設也合理,畢竟總管也借別人之口說陳平安確實「可怕」,「可怕」的是陳平安他真的是個好人,所以很多人不理解陳平安的人設是因為不了解歷史上真就有這麼一位我心光明的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