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2020-12-06 經濟觀察報

俞耕耘/文

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思潮,仿佛是天然聯繫的因果之鏈。然而,長久以來,人文主義的「面孔」又是混沌不明,多變繁複的。因為它經歷了漫長的奠基、流變與傳播過程。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人文主義從義大利滲透到整個歐洲,十六世紀又對新教和天主教改革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時間和地域的延展,註定造成人文主義總在「變異」與「適應」中,發展持存。查爾斯·納爾特的《歐洲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和文化》對這些主題的釐清闡發,讓它成為理解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經典著作。表面上看,作者用平均化的闡釋,平鋪直敘的推移,並不厚重的體量來勾勒幾個世紀的「獨特文化現象」,頗有以小博大的雄心。從內在性看,此書又是從文化土壤,社會奠基層面挖掘,論述人文主義錯綜複雜的發展邏輯,從而並不落於虛浮。

納爾特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所討論的人文主義到底是哪種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和經院哲學的某種對立是否在同一層面?「人文主義」只是十九世紀才出現的晚近標籤,它更像一個抽象術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並未出現。「當時切實存在的術語是『人文主義治學』,意指人文主義者特別熱衷的一系列學術課題。十五世紀上半葉,『人文主義者』一詞被人使用,起初是學生的俗話,指教這類學術課題的老師,具體包括語法、修辭、詩、歷史和道德哲學。」

可見,人文主義的「原點」相當窄化,它是一套學術志趣和治學方法,甚至不盡收「七藝」之學,也不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人文主義與經院哲學之爭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錯位。它被過多賦予廣泛的意義,被認定為一種新哲學觀(弘揚人性,讚美世俗現世,批判中世紀對來世和靈性價值的追求)。這種統一敘事的代表是布爾克哈特,他明晰講述了二元對立的「進步觀」,人文主義驅逐黑暗,終結「中世紀」,高等文明徹底重生。但20世紀以來,更多學者對其「奔放樂觀的進步信念」產生懷疑。在作者看來,它有一個重大缺陷:「從整體主旨到每個細節全都不真」。

人文主義者大多依然被宗教價值觀浸淫,從彼特拉克到伊拉斯謨他們其實都是置身原有系統內的變革者,而非另起爐灶的取代者。事實上,人文主義也從未或試圖將自身定位為哲學。它與經院哲學的較量大多是細枝末節,如教育和課程設置,很少上升到嚴肅的哲學爭論。大批人文主義者的著作與哲學無關,更別提形成一套能成宣言、獨立成派的哲學觀。亞里斯多德經院哲學系統的統治地位貫穿文藝復興全時期,直到十七世紀物理科學興起才失去地位。

然而,人文主義的新歷史觀卻成了開闢時代的精神奠基。在作者看來,彼特拉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在於他理解歷史的方式是開拓性的。彼特拉克覺察到中世紀的歷史觀是連續的、無差別化的。這種理解決定了中世紀對權威的認識停留在絕對的永恆真理上。「世俗人類史不是中世紀思想家眼中無差別的時間長河和事件的匯集――哪怕才如但丁也如此認為。相反,它由多個獨立的文化構成,每個文化都有獨特的特質。任何文學作品或其他檔案,都必須對照其特定時代的文化乃至具體環境來審視。」

彼特拉克並不反對權威,他反對接受權威的方式,他用一種偶發、斷續和殊異性看待權威經典。真理是具體的,也是有限定性的。正是沿著新史觀,人文主義者通過系統化考掘、證偽、質疑和批判,幾乎跨過中世紀,重新恢復了古典作家的權威地位(尤其是維吉爾和西塞羅)。古代的論辯術和道德哲學不僅成了參與公共生活的實用技能,也更好發展了共和政制,即可為封建君主、教廷內部服務,也可完成外交活動,成了貴族階層新的學習風尚。

作者從語言和文體討論人文主義獲得主導地位,側重揭示一種結構性的奠基意義。換言之,充分考證「工具論」因素,是作者分析人文主義廣泛興起的重要切入。因為,教育變革,樹立典範和權威,都依賴語言和文體學習這一本質載體。思想意識只能依附其上,就像什麼土壤培育哪類「精神作物」(人才建設)一樣,具有鮮明的指向關係。教育變革能讓人文主義的延續性、擴展性、代際性得到最大保障。它試圖建立一種「價值共同體」的嘗試是隱約朦朧的,但又確實存在。人文主義文化和中世紀因素的微妙關係,表現為關於文法和文體的長期論爭和博弈。兩者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取代,而是綿延幾世紀的複雜糾纏與反覆。

有意味的是,作者並沒有用「決裂」或「革命」來形容這種教育內容、價值的改變。他只是引述了布萊克和格倫德勒兩位學者的不同看法。前者「承認十五世紀後期也發生了偏向西塞羅文體的重大轉變,但認為中世紀時期是義大利教育最具創新性的階段。」「人文主義者確實改變了拉丁文法(以及修辭)的教學;但他主張,這種變化慢於人文主義者的期望,也達不到他們所宣稱的創新度。」顯然,這種觀點並不否認教育轉型,而是說這種轉型的力度和速度還不夠,還稱不上革命。正如作者自己的定位「新版第二章的主題是人文主義的興起和其推動力(如教育)」。然而,這種轉變又是決定性的,價值理念的轉移顯而易見。那就是從「中世紀的」轉向了「古典的」,從「經院式的」轉向了「修辭類的」。

可以說,人文主義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是幾個世紀來人文主義者在重大領域爭奪話語權的積澱成果。它是多層次、多面向的總體性「配合」,集中圍繞兩大核心:課程設置和教師構成,經典翻譯和註解。納爾特的敘述抓住了矛盾基底。為何這樣說?因為,經院派保守主義者和人文主義者的交鋒都源於治學和教學,概括起來就是: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誰來培養人,怎麼培養人(四大問題)。這裡自然涉及教育目的,教師任用,課程設置具體細節,人文主義者必須在這些環節都爭取絕對優勢,才能保證人文主義文化壯大和長久。抓住未來,培養後繼力量,用時間換取機遇,是人文主義者的最大法寶。他們堅信,更多人文主義課程列入必修,更多人文主義者擔任固定教職,就會把學校變成思想大本營,遲早能潛移默化,「拖死」原有保守勢力。

另一方面,人文主義者挖掘古代異教經典,抑或研究《聖經》和教父文學,成為語言巨人,是翻譯註解的推動力量。表面看,這不過就是學術興趣問題。但別忘了經典文獻,是經院派的權威來源。人文主義者「動了他們的奶酪」,不斷質疑原有經典版本、解釋的可靠性,就是對權威基石的一次次動搖。換言之,他們翻譯註解的過程,也是「強制闡釋」「觀念輸出」,甚至是「再造語境」的操作。這些努力,都意在為人文主義的理論基礎奠基,掌控經典文本的闡釋權。

有意味的是,納爾特把教育改革和宗教改革的實踐,統一在一個聯動框架內。宗教改革就像是教育改革的回聲呼應。甚至,他考察了宗教改革中蘊含的人文主義因素:如何調和異教和基督教經典的對立,怎樣把人文主義的「方法論」移借用於基督教改革,實現教會清明和宗教復興。伊拉斯謨,就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融合者。「在新教改革前夕,伊拉斯謨一躍成為人文主義改革派的領袖人物,該派對中世紀的學術、智識乃至宗教傳統大加質疑,追求由教會和世俗社會中最具啟蒙精神的人物發起從上至下的改革。這一改革以古代最可敬的異教和基督教作者所提出的最佳原則為啟迪,將帶來更和平、更正義的世俗社會,以及播撒真實、內在精神和仁愛品格的教會,並減少(但不廢止)中世紀逐步發展起來的、以外在和物質方式表達虔誠的做法。」

這種預想顯然過於理想,其中的溫和傾向、折衷主義,反而同時不受兩種陣營(傳統信奉者和激進改革派)的「待見」。同時,我們也能發現這種樂觀實質是什麼。那就是認為以「教育改革」帶動思想傳播,「逐步掌握實權,以此用一到兩代人的時間實現決定性的改良。」這樣,解決代際問題,持續推進,和平演變,成了伊拉斯謨等人的改革信條。然而,伊拉斯謨和路德複雜的關聯分野,又指向一種難以彌合的分裂,暗示著「基督教人文主義」的實現困境與最終破滅。伊拉斯謨雖然與路德在一些議題上態度相近,惺惺相惜。但他始終擔心路德的激進(如公然否定教廷權力的合法基礎,批判中世紀教會的全套聖禮體系),會徹底「攪黃」既有改革成果,讓自己的漸進改良,毀於一旦。

他辛苦地調停斡旋路德與傳統教會的兩極衝突,反而使自己進退兩難,失去了大批追隨者。「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文主義青年從起初支持伊拉斯謨人文主義改革的立場逐漸轉變,經歷宗教信仰的變遷,成為新教改革的急先鋒,不再追隨伊拉斯謨,而是追隨路德甚至其他更激進的領袖。」很多新一代人文主義者演變成為新教領袖,這種現象耐人尋味。在我看來,納爾特將問題的核心著眼於新教改革和人文主義運動的邏輯關聯與轉化可能。

「新教改革曾被視為人文主義崛起不可避免的邏輯結果」,它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助推性的外部造勢――伊拉斯謨的方法論和改革精神讓很多受眾轉向新教信仰,做了重要鋪墊。路德思想的迅猛傳播「也絕對不能缺少人文主義者在學校、大學、宮廷和出版社中的關係網。」但是,也不能過於放大這種因果關係。因為,人文主義究其本質,並非反宗教。新教改革的內驅動力仍是路德要追尋的基督教真正教義,教廷、教士和儀式都是他認為的遮蔽。在這個過程中,人文主義治學,恰好可以被「拿來」用作「去蔽」,重新發現、傳播真正教義的工具。這樣一種深層的「體用觀」,借勢而為,內外因共同合力,也許才符合真正的邏輯。

納爾特的思路建立在某種實用性分析上。這種「實效實利」觀念,具體呈現在他對世俗政治的需求感尤為關切。全書努力梳理出兩條潛在線索,也是人文主義的兩種面向――一是關於書齋隱修的治學方法論,另一種則是將道德價值與雄辯修辭相結合,服務公共生活的入世觀。而作者有意說明,人文主義與統治階層的人才培養,政治治理和外交需求之間暗自契合,才是最重要的推動因素。這是人文主義綿延幾個世紀,在歐洲廣泛傳播,取得主導地位的最大根源。

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人文主義者是畏縮不前、缺乏創新精神的學究。他們大多尋章摘句,迴避爭端,在安全領地擺弄文法,研究「合適的古典拉丁用詞、用語和用例,以及關於古代的各種零碎信息。」「只有瓦拉、伊拉斯謨、斯卡利傑爾、卡索邦等思路清晰、立場堅定、不乏勇氣的思想家,才能向世人尊崇的古代舉起致命的刀刃,去偽存真,把大法官狄尼修和埃及智者赫爾墨斯徹底掃入垃圾堆。」

在書中,我們發現他對文化遷移擴散的濃厚興趣:儘管人文主義開端於政治精英和知識階層,是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的文化現象,但在十五和十六世紀已成為大眾文化和高雅藝術融通的重要泉源。印刷術給出版傳播插上翅膀,大量古典文獻譯本問世,推廣者的不遺餘力,讓人文主義的局限性(影響限於精英特權階層)有所突破。「出身普通的人,例如莎士比亞,也可以學到古典文本中的主題、思想和價值觀,哪怕他永遠不能像出身高貴的大學畢業生(如約翰·彌爾頓)那樣充分吃透古典的傳承。」

人文主義的遺產如何重估,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的內在邏輯到底如何?這類問題都歸結到一個本質:人文主義是作為智識主義和批判方法,發揮歷史作用,得到後世延續的。人文主義的一個夢想促成了文藝復興,這個夢想是重新發現古典文獻,用古希臘羅馬的價值找到解決「歐洲一切弊病和不足的萬能靈藥」。在全書結尾,納爾特用一種近乎「盤古化萬物」的思維,指認我們對人文主義遺產的受惠。現代史學的思維、文化相對主義、批判和反思傳統,乃至使用媒體,聽取民意的習慣,都能歸於人文主義的餘響。雖然它有無法克服的局限:「智識階級並沒扮演好作為旁觀者和批判者剖陳時弊、尋求良方的角色。智識階級未必是革命者,有時只發牢騷;但他們無疑是批判者,也是潛在的改革者。」但人文主義者卻擺出了三副迷人面孔:那就是批評者、改革者和追求往昔理想的復古派。

相關焦點

  • 歐洲有文藝復興,中國也有人文主義的四次興起,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要說到「人文主義」,自然會想到歐洲的文藝復興,它的本質是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把神權統治回歸到自我的個體意識。西方的人文主義興起,歸因於舊有既得利益階層被蕩滌(火藥炸毀騎士階層)、新媒介傳播了新理念(紙張推廣科學文化)和平民階層開始甦醒(地中海的商品經濟崛起)。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1什麼是人文主義?14到17世紀,有一場運動在義大利興起,她披著復興古典文化的外衣,實則宣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思想,這場運動被稱之為文藝復興,它的核心思想體系就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它讓活在神學禁錮之下的人們開始人類的自我關懷。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一、文藝復興興起的背景公元14世紀中期,北義大利出現復興古典語言的新文化運動,歷史學家稱為「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運動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地,一直延續到16世紀。而這個運動從14世紀開始,一直陸陸續續傳播到歐洲各地,並延續到16世紀。此文藝運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古典文化的研究就是希臘跟羅馬文化的研究。第二個方面就是方言文學的興起。什麼是方言文學呢?
  • 第一章 歐洲文藝復興從「神」到「人」的「人文主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西歐開始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運動隨之開始慢慢興起。 一、文藝復興的起源、發展及主要成就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到16世紀在歐洲開始盛行的一場思想解放文化運動,引發了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的革命,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進入到近代的標誌。
  • 中世紀文藝復興:奔波遊學的貴族子弟,歐洲大陸的人文主義洗禮
    大陸遊學在英國的興起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從英國自身來說,逐漸資本主義化的貴族地主勢力強盛,為了鞏固貴族的統治,滿足其繼續壟斷國家政權的需要,他們便到歐洲大陸遊歷,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提高社交能力。從歐洲大陸的文化氛圍來看,文藝復興之後的義大利、法國等國家,傳承了人文主義的精髓,許多國家的青年紛紛前往旅行,接受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西方人文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今天我們將梳理歷史內容中的西方人文主義的興起與發展這部分知識,並以此作為主題,幫助大家構建知識體系。近代以來,西方思想家們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最開始的便是人文主義運動的復興——文藝復興。馬丁·路德開啟了宗教改革運動,他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張,每一個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這極大挑戰了西方的天主教會,也使得人文主義進一步傳播發展。浩浩蕩蕩的運動遠遠不會停下來,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人們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權主義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人們呼喚著科學、自由和平等。終於在英法這些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地方,人們樹立起了「理性」的旗幟。
  • 西方往事:文藝復興的興起,藉助印刷機把復興文化傳遍歐洲
    這個寡頭群體遠比中世紀時期的人更世俗化,也正好契合了14世紀早期正在興起儘管人們很難劃分文藝復興運動的精確開始(和結束)時間,但是大的人文主義思潮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弗朗希斯科·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重要人物,即便也有一些人認為作品中已有文藝復興運動標誌性元素的畫家喬託或作家但丁·阿利吉耶裡的出現比彼特拉克的出現早了一代人左右的時間。
  • 人文主義的源頭——文藝復興
    隨著義大利資產階級的興起,14—15世紀,一些資產家開始高舉人文主義旗幟,開始強調人的作用。下面就讓空空為各位讀者介紹幾位具有表性的人物。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貫穿了人文主義思想,矛頭直指天主教會。該書揭露了教會的貪婪與腐化,抨擊教士的偽善與醜行,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生而平等。
  • 人文主義思潮的形成和什麼是人文主義
    我們大家都知道歐洲在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勢力強大,對人的控制是非常強的。在中世紀逐漸走向末路的過程中,人文主義思潮形成了,自然科學精神也衝破了重重阻礙逐漸強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段時間的歷史。這一危機在另一方面的表現,則是一種新的價值追求的精神曙光開始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閃現出來,這就是對世俗的人與自然的興趣和關注,就是人文主義思潮的產生和自然科學精神的孕育。道森說:「中世紀後期在西方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篇章。
  • 彼特拉克小傳:將歐洲一千年歷史稱為「黑暗時代」的人文主義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小傳:將歐洲一千年歷史稱為「黑暗時代」的人文主義之父1304年7月20日,在中國的元朝時期,彼特拉克出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父親是律師和公證人
  • 《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
    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中,這些限制性的模式的殘餘常常就是歐洲中心主義,這是一個時常發生的問題,它在美國人文主義實踐中不相稱的程度達到了它所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但願這是因為今天我們的社會和歷史現實如此扭曲,而這完全只是一場災難。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打破了天主教的政教體系,將天主教從政治當中分離了出來,以期建立民族教會。同時也破除了天主教的思想桎梏,使人們的思想得以從天主教的神權束縛中解脫出來。其倡導個人自由以及平等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著歐洲社會,並且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 文藝復興時期的公民人文主義傳統
    第二,人文主義固然有意抬高人的地位,以人權挑戰神權,但並不構成對上帝的否定或對宗教本身的批判。人文主義者批評的多為教皇與教士階層的腐敗,而不是基督教本身。他們不是無神論者。第三,人文主義的興起,針對的是科學興起帶來的挑戰。中世紀晚期阿威洛依主義的流行,促進了醫學、自然科學的興起。人文主義提出關注人自身,是關注人的精神內涵,而非關心人身體的保全與肉體的享受。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一、德意志經濟發展使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工商業發展讓貴族與市民階層聯繫增強,促使市民階層發生演變人文主義思想誕生於文藝復興,13世紀歐洲發生宗教運動,提倡自己解讀聖經,爭辯經院哲學以及出現神秘主義,這些表現集中在一起就成為了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的興起原因
    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種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與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線,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始於人們對人文主義的信仰嗎?
    在公元476年古羅馬滅亡至14世紀初的中世紀,歐洲人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也被稱為黑暗時代,這個時代經常被打上戰爭、無知、饑荒和黑死病等流行病的烙印。然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種對中世紀的殘酷描述被嚴重誇大了,儘管許多人同意,當時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和學問的關注相對較少。14世紀,一場名為人文主義的文化運動開始在義大利興起。
  • 十三世紀後歐洲出現新觀點,古典文化的存在和人文主義的開始!
    其實不然,從查理曼宮廷時代,希臘羅馬文化便曾再度興起。更為明顯的是自從十二世紀以後,學術界再度興趄對希臘羅馬文化的濃厚興趣。甚至我們可以說,從公元三丶四世紀羅馬帝國衰亡以後,這種興趣始終存在著。這樣的看法可能更符合歷史的實際。
  •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智者學派的興起是有其自身的背景的。公元前5世紀,雅典工商業發展,奴隸制經濟繁榮;政治上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社會環境也比較寬鬆;當時的公民階層也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當然更離不開古希臘先哲們勇於探索,善於思辨的精神。當時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格拉,他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判斷一切的準繩,只能是個人的感覺,為當時的民主制提出了理論依據。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體系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表現。它的思想核心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的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束縛謀取自身政治經濟地位的思想武器。
  • 人文主義與新人文主義
    從歷史來看,15、16世紀,歐洲啟蒙主義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或人文主義,是指對人性、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重視,以及強調如何提高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本質,其重點是保證個人的自由發展,以與中世紀神學統治對人的壓抑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