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逃生」曾侯乙墓 越王勾踐劍至今吹毛斷髮(圖)

2020-12-12 搜狐網
 
多件文物首次公開亮相

  極品國寶展蘊涵四大看點

  核心提示

  從今天起至12月21日,150件出自荊楚大地的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對外展出。此次展覽堪稱一大極品展覽,因為其中九成文物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一級文物數量之大在此前展覽中實屬少見。其中多件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即使其保存地湖北省博物館也未展出過。

  觀展看點

  看點之一:勾踐劍至今吹毛斷髮

  去年曾經被熱炒過的越王勾踐用青銅劍終於來到北京,與觀眾見面。這把長55.7釐米,寬4.6釐米的春秋時期的兵刃於1965年出土於荊州市江陵區望山1號墓,現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

  該劍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11道圓圈。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格兩面分別鑲嵌有藍色琉璃和綠松石。劍身近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錯金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而「鳩淺」即勾踐。

  由於楚越兩國關係密切,楚惠王之母為勾踐之女,越國也被楚國所滅,因此專家認為,此劍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也可能是戰利品。

  記者昨天在國博展廳內注意到,這把著名的兵器豎立在展櫃之內,雖然時間久遠,但其寒光仍然逼現。在燈光的照射下,可以仔細看到其上面紋飾和銘文。負責講解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其劍鋒犀利,至今仍可輕鬆吹毛斷髮。

  看點之二:竹簡改寫學術思想史

  20世紀60年代以來,湖北各地陸續出土了大量戰國、秦、西漢時期的簡牘,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則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竹簡。戰國楚墓出土的大量簡牘對於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思想文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其中出土自湖北楚墓的楚簡和荊門郭店1號墓出土的楚簡則是繼西晉汲冢竹書以來先秦文獻的空前發現,它的發現改寫了先秦時期的學術思想史。

  此次來北京展出的竹簡中包括郭店楚簡、著名的《老子》乙簡、包山竹簡、雲夢秦簡、黑夫「家信」木牘和西漢簡牘等珍貴的文物。

  看點之三:戰國青銅尊盤至今難仿

  此次展出的一件最精美的青銅器,它就是曾侯乙青銅尊盤,其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經過考古專家研究,它的使用者就是曾侯乙,古文獻記錄了在湖北隨縣這個地方的戰國時期,「曾」是國家或封地名,而「侯」是其官爵,可能是君王,至少是當地的最高統治者,而「乙」則是這位曾國統治者的名字。

  1978年出土於隨州曾侯乙墓的這件青銅尊盤實際是一件盛酒、溫酒器具,它由尊和盤兩部分組成,其中尊通高30.1釐米,口徑為25釐米。而盤通高23.5釐米,口徑為58釐米。

  專家認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都代表著中國青銅器時代巔峰時期的技藝,而這件銅尊更是精品中的極品,堪稱典範。據悉,該尊盤內共飾有84條龍和80條蟠螭(龍的一種)。尤為重要的是,尊盤口沿上的透空蟠螭紋裝飾是用失蠟法(以熔點低的石蠟做模具)鑄造而成,它分高低兩層,內外兩圈,每圈有16個花紋,每個花紋由形態不一的四對變形蟠螭組成。對於這件珍品,專家表示以現在高水平的鑄造工藝,竟不能對其成功進行仿製,可見其製作工藝水平之高。

  看點之四:比「北京人」還早的頭蓋骨

  提起頭蓋骨,大多數人會想起北京人頭蓋骨,但實際上,出土於湖北的鄖縣人頭蓋骨年頭更早,它距今至少有100萬年前。

  湖北鄂西一帶是古人類化石的重要發現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在鄖縣青曲鎮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中有藍田金絲猴、武陵山大熊貓、雲南水鹿等動物種屬。鄖縣人頭骨化石的面部特徵與中國和亞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一致,但鼻根點凹陷,類似於歐洲古人類,科學測定為距今100萬年的直立人。

  由此可見,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鄖縣發現的「鄖縣人」古人類頭骨化石,比「北京人」頭骨化石的年代更早且保存完整,堪稱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而展出中還有2004年在湖北鄖西黃龍洞發現的五枚晚期智人牙齒化石,這為討論現代人的起源提供了最新材料。

  史海沉鉤

  因水「逃生」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從文字上解釋,就是曾國的一個名叫「乙」的王侯。根據文獻考證和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那是一個戰亂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作「戰國」。那麼,當年的曾侯乙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這個巨大的古墓裡,一共埋藏了一萬五千多件隨葬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總重量有5噸的編鐘。編鐘分三層,上面刻著三千多個漂亮的中國古文字,稱得上是古老的音樂教科書。兵器是曾侯乙墓出土最多的物品,酷愛音樂的曾侯乙一定也十分善於徵戰。東室出土的一個衣箱描繪著公元前433年五月初三黃昏時的天象,證明這一刻是曾侯乙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刻。

  墓中出土的兩堆竹簡翔實記錄了參加下葬儀式的來賓和饋贈的車馬兵器,但所有的推測都不能完全確定曾侯乙的身世,史書中甚至找不到對曾國歷史的記載。只有豪華的墓穴,說明他曾經擁有至高的權勢和無窮的財富,他的人生一定有著非凡的經歷。

  曾侯乙墓因為處於地下水之下,埋葬後不久,地下水就滲透到墓中,致使陪葬品長期以來一直處在水的浸泡之中,正因為這樣,墓中的物品才二千多年沒有受損。也是因為有水,墓中的珍寶才沒被盜墓者竊取。(《央視·國家地理》)

  專訪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越王勾踐劍仿造成本700元

  越王勾踐劍現保存於湖北省博物館,就去年被熱炒的「史樹青從地攤上買到勾踐劍」事件,昨天記者對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紅星博士進行了採訪。

  王館長首先表示,來北京展出的這件越王勾踐用劍是從楚墓出土的,其真實身份是沒有爭議的。關於著名專家史樹青從大鐘寺古玩店內買到的那把青銅劍,由於他本人未見到過,因此不好定真假。

  不過,王館長告訴記者,他多年來重點研究漆器、青銅器和瓷器的作假過程,許多作假手段都親眼見過,目前他見過20至30把假的越王勾踐劍,湖北荊州目前就有人仿做勾踐劍。而湖北省博物館也出售越王勾踐劍的仿品。

  「從理論上講,不能排除越王勾踐一生造過多把用劍。」王紅星館長隨即說,但隨著時光流轉,真正能夠留存至今的估計機會不大。以目前的成本來看,仿做一把越王勾踐劍成本約為700元,一般市場上銷售1500元左右一把,貴得可賣到3000至6000元。「先不說史老買到的是否真劍,但從價格上來講,他花得是仿品的價格,如果是真品,至少也得賣幾百萬元,史老也不是專門研究青銅器的專家。」

  記者手記

  鑑定是眼學未必無失誤

  收藏界的人都知道,中國藝術品的鑑定是門高深的「眼學」,那就是靠眼力吃飯,只有具備高深的知識儲備、實物的賞析經驗之後才能從事,既然是「眼學」,就不是靠儀器說話的硬科學,也就是靠眼力進行的鑑定沒人敢確保100%準確,因此行業內有「走眼」、「打眼」之說。

  先拋開青銅劍的真假問題,就鑑定工作本身而言,只要有人從事這項工作,就不會也不可能不出誤差,因為一個人和另一人的觀點未必就一致。加上如今的鑑定工作和經濟利益掛鈎,更是難以保證鑑定的純潔性。而且,如今的造假成風,電腦等高科技的使用使得許多贗品完全具備真品的特點,如今紙張可以作舊、印章可以模仿、就連一些家具的包漿也能偽造,這大大增加了鑑定的難度。如果不了解作假過程和手段,單獨看物品本身,恐怕能達到「看一個準一個」的人,在當今中國尚未出現。

  圈裡人現在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進行交易的藝術品真假未必可信,同樣鑑定專家的鑑定意見同樣未必可信。明白了這點,相信人們對於藝術品市場、古玩市場就能有個準確認識。

  新聞連結

  荊楚大地

  文化寶藏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遊,古稱荊楚。荊楚大地土壤肥沃,物產豐饒,自古即是人類棲息的理想之地,故而其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存眾多。截至目前,湖北省已普查出不可移動文物點1.5萬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7處,武當山古建築群、鍾祥明顯陵先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湖北省代表性文物遺存:

  1、1975年發現的雲夢睡虎地秦簡,1989年的龍崗秦簡和1993年發現的江陵王家臺秦簡豐富了秦王朝的法制史和中國古代數術方面的內容。

  2、1970年以來在江陵鳳凰山、張家山、隨州孔家坡等地出土漢簡,則補充了西漢史料的不足。

  3、1970年至1980年代在鄖縣唐代李泰家族墓地,發現中國南方罕見的壁畫。

  4、1980年以來,在武昌梁子湖周圍發現宋代(含少量五代)時期的大量以燒青白瓷為主的窯址約190處,填補了長江中遊瓷窯考古的空白。

  5、湖北很少出土元代文物,但在黃梅出土青花蓮花玉壺春瓶和元延祐六年(1319年)的青花牡丹紋蓋瓶堪稱精品。2001年鍾祥明代梁莊王墓、2006年發掘的郢靖王墓,出土了不少官窯青花瓷器,其中郢靖王墓「四愛圖」和龍鳳紋梅瓶和梁莊王墓出土的人物故事紋青花瓷鍾,可稱得上是瓷器中的精品。

  6、1978年發掘的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以曾侯乙編鐘為代表的15000餘件珍貴文物,被譽為先秦時期的「地下樂宮」。

  7、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以來,在鄖縣喬家院春秋墓地,出土大量有銘青銅器,填補了本區古代方國歷史的空白。

  8、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鄖縣發現距今約100萬年的、被學界定名為「鄖縣人」的兩個古人類頭骨化石,比「北京人」頭骨化石的年代更早且保存完整,堪稱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

  9、2004年在湖北鄖西黃龍洞五枚晚期智人牙齒化石的發現,為討論現代人的起源提供了最新材料。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江陵雞公山遺址,則是人類由山地往平原發展的典型遺存。

  10、距今約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陶器中所含的稻穀殼,可稱得上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農業的證據。

  11、距今近約5000年的天門石家河城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更是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線索。

  12、黃陂盤龍城商代城址,是商人控制南方銅礦資源的據點,也是已發現的商代前期最重要的遺存之一。

  13、大冶銅綠山遺址,開採時間從商代延續到漢代,是迄今目前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開採時間最長的古礦冶遺存。

相關焦點

  • 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行走湖北省博物館(組圖)
    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為: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釐米。站在越王勾踐劍的前方,有一種迫人的寒氣。感受手持越王勾踐劍的角度,有一種王者的氣度油然而生。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人氣最高
    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這20件文物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梅瓶,石家河玉人像、大玉戈、大銅鉞、崇陽銅鼓、曾侯諫銅盉、楚王媵隨仲羋加鼎、曾仲斿父壺、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金盞、彩繪漆雕小座屏、錯金銀鐵帶鉤、彩繪人物
  • 文化瑰寶:越王勾踐劍與曾侯乙青銅尊盤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1999年中國國慶日後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屬春秋時代末年青銅文物,相信為越王勾踐所使用。關于越王之劍為什麼出現在湖北境內,有多種解釋。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吸引百萬網友參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近一月,吸引175萬餘人參與投票,12月9日,網絡投票排名前三的文物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
  • 窮畢生精力主持發掘研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考古大家譚維四...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在湖北進行大規模楚墓發掘,湖北省博物館如今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越王勾踐劍,便是在此次發掘中驚世亮相。譚維四曾撰文回憶當年的發掘工作,著重提到當時針對劍身上所寫的「越王」身份之謎,全國考古界展開的熱烈討論。最終,郭沫若、唐蘭、夏鼐等近20位頂級專家普遍認定:這位越王就是勾踐。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
  • 只知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來漲知識
    省博供圖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的博物館裡竟藏著這麼多國寶級文物!
    國寶級文物湖北省藏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曾侯乙墓於1978年發掘於湖北省隨州擂鼓墩,墓主曾侯乙是戰國早期的一位曾國國君。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包括青銅禮器、樂器、竹簡、玉器、兵器、車馬器、漆木器、絲織品等多達一萬五千餘件。
  • 戰國神壕曾侯乙,把湖北省博物館變成「私人炫富場」
    「江城」武漢東湖之濱坐落著湖北省博物館,館內收藏有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頂流網紅」在內的26萬餘件(套)文物。曾侯乙墓展廳的曾侯乙編鐘、鄖縣人展廳鄖縣人頭骨化石和梁莊王展廳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墓中出土了上萬件珍貴文物,種類繁多,做工精美,於是乎存放這些文物的鄂博簡直成了曾侯乙他老人家的大型炫富現場,連他的木衣箱蓋上都畫著二十八星宿圖。
  • 交通|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武漢地鐵8號線新站點亮相
    交通 |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武漢地鐵8號線新站點亮相 2020-10-16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侯乙大墓出土文物眾多,但我卻偏愛曾侯乙尊銅盤
    自1977年發掘曾侯乙大墓以來,其發掘出的眾多精品就一直為世人所稱道,最為出名的就有曾侯乙編鐘、大尊缶、聯禁銅壺、乙尊盤等等,但小編卻對乙尊盤情有獨鍾。曾侯乙銅尊盤說起來這一切的緣分還是都因為劉醒龍先生所作的《蟠虺》,而喜歡上曾侯乙銅尊盤也是因為這本書,書中圍繞曾侯乙銅尊盤寫出一個有關於文物及鑄造此盤的故事
  • 襄陽戰國墓驚現9米盜洞,挖出一把神劍,專家:不輸越王勾踐劍
    無疑是越王勾踐劍,這把越王勾踐劍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劍」,如今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當中,它的主人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了。其實我們中國除了越王勾踐劍非常尊貴以外,還有一把劍同樣也是非常的尊貴,它絕對不會輸給越王勾踐劍,只不過它的數量比越王勾踐劍多很多,起碼現在出土的有9把,下面我們就來看一起看看吧!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說起湖北省博,就不能不提曾侯乙墓,館藏的16件國寶,9個都出自於此,民間有「先有曾侯乙墓,後有湖北省博」之稱。
  • 史上最鋒利的寶劍:吹毛斷髮且削鐵如泥,結構特殊至今無法模仿!
    史上最鋒利的寶劍:吹毛斷髮且削鐵如泥,結構特殊至今無法模仿!現代化戰爭,摒棄了曾經的冷兵器,改用飛機,坦克,大炮等先進武器,然而,很多沉靜已久的冷兵器卻是很多現代化工藝都無法模仿的,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件越王勾踐劍,它鋒利到什麼程度?
  • 越王勾踐劍究竟有多厲害?放在顯微鏡下檢測,專家直呼:這不可能
    例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建鼓底座、曾侯乙尊盤等文物,專家們至今都沒有研究透徹。一般來說,國寶級文物展覽的都是仿製品,而曾侯乙建鼓底座的仿製品都沒能做出來。 古人的智慧是超乎現代人想像得,他們的一些發明創造確實也令人大開眼界,甚至很難令人相信這是他們那個時代所製造出來的物品。例如戰國水晶杯,這件文物無論怎麼看都不像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反倒是像一件現代物品。
  • 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秦簡訴滄桑 今晚《國家寶藏》王剛段奕宏...
    館內四大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元代青花瓷四愛圖梅瓶與鄖縣人頭骨化石,穿越時間長河見證了荊楚大地的漫長歲月。10日晚播出的《國家寶藏》中,勾踐劍、編鐘和雲夢秦簡三件藏於湖北省博的國寶登臺亮相。段奕宏、撒貝寧與王剛化身守護人,分享了三件國寶的往事滄桑。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最受關注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近一個月,吸引175萬餘人參與投票,12月9日,網絡投票排名前三的文物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
  • 一個古墓,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青銅史、冰箱史,這就是曾侯乙墓
    以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史前陶器,盤龍城和曾侯乙墓為代表的青銅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漢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雲夢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梁莊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館藏文物的代表。其中鄖縣人頭骨化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和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
  • 曾侯乙墓出土高清古玉珍賞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曾侯乙墓玉器出土位置主要有四處,即墓主內棺內、陪葬棺內、墓主內棺蓋板之上及槨室之中。正如發掘報告所指出,墓主內棺蓋板上發現的玉、石飾物可能系棺罩的飾件,而出自槨室的玉、石飾物有相當一部分原先是放在陪葬棺內的。因此,可以認為曾侯乙墓的大部分玉器應該是放置在墓主及陪葬者棺內。
  •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鮮為人知的是,在「越王勾踐劍」剛出土時,並沒有人發現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踐劍」。經分析,「鉞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親自監工並佩戴的。至於「鉞王」後面的兩個字人,按過去劍上發現銘文的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壯猷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並認為邵滑可能是史書所記載的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據此,他將此墓認作越王墓。 因此,「邵滑劍」之名就被初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