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的博物館裡竟藏著這麼多國寶級文物!

2020-11-22 澎湃新聞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展示過去的實體存在,也應努力成為與公眾的「多元文化評判平臺」,博物館不再是一座「文化孤島」,它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

湖北現有館藏珍貴文物9488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679件,國家二級文物7907件,國家三級文物84301件。知史明今,知往鑑來,今天就帶大家走進湖北國寶級文物的館藏世界,一品歷史長河中的荊楚絕代風華。

國寶級文物

湖北省藏

1978年曾侯乙墓

出土的國寶級文物

曾侯乙墓於1978年發掘於湖北省隨州擂鼓墩,墓主曾侯乙是戰國早期的一位曾國國君。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包括青銅禮器、樂器、竹簡、玉器、兵器、車馬器、漆木器、絲織品等多達一萬五千餘件。這些珍貴的國寶級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

編鐘是古代打擊樂器,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物化形態之一,象徵擁有者權位。主要流行於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包括上層19件鈕鍾,中層33件甬鍾,下層12件甬鍾及1件鎛鍾。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錯金銘文,分別為標音銘文和楚國、曾國、鄭國等諸侯國的樂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曾侯乙編磬

編磬,古代打擊樂器,由石磬編懸於架上,可擊奏旋律,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曾侯乙墓出土的編磬,由形若倨句、大小有異的32塊磬組成,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磬上刻有編號和樂律銘文。經復原研究,這套編磬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半音齊備,音色清脆、獨具特色。

曾侯乙聯禁銅壺

周朝滅商之後,周王吸取前朝奢靡亡國的教訓,將盛放酒器的器皿命名為「禁」,告誡子民禁止酗酒。銅禁出土不多,迄今為止國內外僅見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發現。曾侯乙墓的銅禁上,承放著兩件形體碩大的銅壺,造型雄偉奇特,兩條龍攀附在壺身上成為壺耳,壺身遍飾蟠螭紋,壺口作鏤空設計,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

曾侯乙銅鑑缶

這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鑑,鑑內置一尊缶。鑑和尊缶均飾有變形蟠螭紋、勾連紋和蕉葉紋等,兩者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此器結構複雜、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曾侯乙墓同時出土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

曾侯乙銅鹿角立鶴

曾侯乙銅鹿角立鶴,鶴的頭、頸和鹿角上有錯金幾何紋飾,其它部位有鑄成和鑲嵌的雲龍紋,造型別致,是一件獨具風格的青銅工藝精品。鶴和鹿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於一身,可稱之為「瑞鶴」。古人把仙人乘車叫「鶴馭」、「鶴駕」,此器出於墓主人棺側,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曾侯乙銅尊盤

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口沿上的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雲紋金盞和漏匕

此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重2156克,是目前所見我國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盞直口,方唇,淺腹,平底,三個鳳首形矮足,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蓋略大於盞口,蓋沿有三個等距離的外卡。蓋頂有一個圓形捉手。蓋面和盞口下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盞內放置金漏匕一件,方柄圓身,器身鏤空變形龍紋。

十六節龍鳳玉掛飾

掛飾整體似為一條大龍,全器用5塊玉料、1個玉環和一根玉銷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採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技法雕成37條龍、7隻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出土時這件玉飾置於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

儲酒器大尊缶

大尊缶即大酒壺或者大酒缸。曾侯乙墓共出土了形制、大小相同的兩件,器物內壁有兩模合接的痕跡,應是在鑄造時,先鑄出上半截,然後在此基礎上接著鑄下半截,從而完成全器的鑄造,這就是鑄接工藝。這兩件大銅尊缶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酒器,肩部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這件高126釐米、最大腹徑100釐米,重327.5公斤。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

出土的國寶級文物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量僅為875克。劍首處有11道同心圓,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正面近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格的正面和背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越王勾踐劍刃薄且鋒利,毫無鏽蝕,春秋時期至今仍寒光襲人,有「天下第一兵」之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彩漆鳳鹿木雕座屏

彩漆鳳鹿木雕座屏,設計奇巧、雕刻精美、色澤豔麗,是戰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品,屏座兩端著地,中部懸空,屏座上置一雕屏,雕屏的四周圍以長方框,屏內透雕或浮雕風鳥、鹿、蛀、蛇、蟒等動物形象55個,構思奇特、形態逼真。外框除頂部外,其餘部位均用紅、藍、銀灰等色繪變形風鳥紋、捲雲紋和獸紋等圖案。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錯金銀龍鳳鐵帶鉤

所謂「帶鉤」,原本是古人用於腰間革帶的「皮帶扣」,一般不過10釐米左右,隨葬的帶鉤一般都出現在死者的腰部,但這件 「錯金銀龍鳳鐵帶鉤」卻出現在死者頭部。帶鉤弧長46.2釐米,寬6.5釐米,鉤為龍首形,運用金片、金絲嵌出眼、耳、鼻、嘴,正面用金絲鑲邊,框內用金片、金絲、銀片嵌出一龍四鳥和一龍一鳳三鳥兩組圖案。帶鉤的用途有待進一步研究。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1號墓

出土的國寶級文物

龍鳳虎紋繡羅(局部)

龍鳳虎紋繡羅,戰國時期。繡地為灰白色素羅,經密每釐米40根,緯密42根,針法為鎖繡。繡線有紅棕、棕、黃綠、土黃、桔紅、黑、灰。花紋長29.5釐米,寬21釐米,一側是一隻頭頂花冠、雙翅張開、足踏小龍的鳳鳥;另一側是一隻斑斕猛虎,撲逐大龍,大龍作抵禦狀。猛虎造型簡練,矯健生動,是花紋中最突出的部分。現藏於荊州博物館。

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衾(局部)

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衾,戰國時期。衾為正方形,長190釐米,寬190釐米,內下緣寬10釐米,內側緣寬8釐米,上端中部有凹口,包有彩條紋締的被識,表面由25片繡絹拼成,正中23片為蟠龍飛風紋繡,左右兩側各有1片舞風逐龍紋繡。針法為鎖繡,食裡為灰白色絹,內緣為紅棕色繡絹,內絮絲綿。現藏於荊州博物館。

田獵紋絛(局部)

田獵紋絛,是緯線起花絛和寫實田獵紋,是先秦絲織物中罕見的作品,花紋經面長17.5原米,緯向寬6.8釐米,經緯線均為深棕色,花緯為土黃、鑽藍和紅棕王色,與地緯相間布置,用穿繞法織人。花紋簡約質樸,具有立體感,由四個菱形排成上下行:上行右方是二人乘田車追逐獵物,左上方菱形中部有凸起的山丘,山丘前有—鹿倉惶逃奔,山丘中一獸已被射中倒地;下行兩個菱形均為武士搏獸之圖形。現藏於荊州博物館。

湖北其它國寶級文物

雲夢秦簡

雲夢睡虎地竹簡,1975年出土於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共1155枚秦簡,近4萬字,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佔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長94釐米、寬14釐米、厚僅1釐米,堪稱「玉戈之王」,1974年出土於湖北省黃陂盤龍城李家嘴3號墓。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漆奩畫

漆奩畫,戰國,1987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包山2號墓。畫面通長87.4釐米,寬5.2釐米,用土黃、桔紅、海藍、棕四色漆,繪人物26個,驂車、駢車各兩乘,大雁9隻,狗2隻,豬1頭,樹5棵,構成一幅聘禮行迎圖。畫面用樹木分隔為5段,以犬、貓為間隔,按情節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以奔馳的車馬、冕冠垂纓的乘人、儒衣青幘的隨從及拜接者組成,表現的是一派聘問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由氣字軒昂的褒衣博帶者與待發的駢車為主體,表現的是一幅主國出使接賓的場面。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饕餮紋銅鼓

銅鼓,商代。商代的青銅鼓僅有兩具遺存,此為其中之一,1977年出土於湖北省崇陽縣大市村。它形似橫置的桶形,上寬下窄,兩側鼓面平素無紋。鼓身上有枕形鈕,下有圈足底座,以便懸吊、安放。鼓身滿飾雲雷紋構成的饕餮紋,其外環簡化成斜角形的夔紋。兩端邊緣飾乳丁三列,象徵蒙鼓皮所用之釘。此鼓紋樣繁而不亂,簡而生神,大有凝重渾厚之氣。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悠悠荊楚數千年,孕育了燦爛而獨特的楚文化、三國文化、辛亥首義文化、紅色文化等,留下大量的珍貴文物。期待在不久後的博物館重新開放之日,歡迎您帶著家人來湖北發現和認識更多的「國寶」,更多的珍貴館藏會給您帶來更多的驚喜!

編輯/楚小遊

資料/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

原標題:《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的博物館裡竟藏著這麼多國寶級文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人氣最高
    原四大「鎮館之寶」位列其中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近年來,省博明星文物頻頻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熱門節目,它們承載著荊楚文化及中華文明,越來越多人關注其前世今生。
  • 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行走湖北省博物館(組圖)
    今天蜀山小路帶大家去看有著四大鎮館之寶的——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築布局格式。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為: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這是一座常年遊客爆滿,口碑爆棚的博物館,令人驚訝的國寶級文物數量,讓人宛如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滄桑厚重的華夏中國。
  • 湖北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曾侯乙編鐘人氣最高 六件明星文物首...
    經過一個月網絡投票,結合專家評選,昨日,湖北省博物館舉行新聞發布會,揭曉答案。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等原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明星文物新晉鎮館之寶名單。
  • 交通|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武漢地鐵8號線新站點亮相
    交通 |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武漢地鐵8號線新站點亮相 2020-10-16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只知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來漲知識
    剛剛評出的湖北省博物館省博供圖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吸引百萬網友參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近一月,吸引175萬餘人參與投票,12月9日,網絡投票排名前三的文物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
  • 窮畢生精力主持發掘研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考古大家譚維四...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在湖北進行大規模楚墓發掘,湖北省博物館如今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越王勾踐劍,便是在此次發掘中驚世亮相。譚維四曾撰文回憶當年的發掘工作,著重提到當時針對劍身上所寫的「越王」身份之謎,全國考古界展開的熱烈討論。最終,郭沫若、唐蘭、夏鼐等近20位頂級專家普遍認定:這位越王就是勾踐。
  • 曾侯乙編鐘收藏在哪個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哪個年代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目前收藏於湖北博物館內。
  • 因水「逃生」曾侯乙墓 越王勾踐劍至今吹毛斷髮(圖)
    此次展覽堪稱一大極品展覽,因為其中九成文物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一級文物數量之大在此前展覽中實屬少見。其中多件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即使其保存地湖北省博物館也未展出過。  觀展看點  看點之一:勾踐劍至今吹毛斷髮  去年曾經被熱炒過的越王勾踐用青銅劍終於來到北京,與觀眾見面。
  • 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秦簡訴滄桑 今晚《國家寶藏》王剛段奕宏...
    煙波浩淼的武漢東湖邊,靜靜矗立著湖北省博物館。館內四大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元代青花瓷四愛圖梅瓶與鄖縣人頭骨化石,穿越時間長河見證了荊楚大地的漫長歲月。10日晚播出的《國家寶藏》中,勾踐劍、編鐘和雲夢秦簡三件藏於湖北省博的國寶登臺亮相。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最受關注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近一個月,吸引175萬餘人參與投票,12月9日,網絡投票排名前三的文物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
  • 只知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來漲知識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曾侯乙編鐘2.越王勾踐劍
  • 戰國神壕曾侯乙,把湖北省博物館變成「私人炫富場」
    「江城」武漢東湖之濱坐落著湖北省博物館,館內收藏有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頂流網紅」在內的26萬餘件(套)文物。越王勾踐劍倒是與紀錄片裡並無差別,不過在參觀過程中,因為兩位參觀者了解到一樁趣事。老哥倆在兩千多年前互掐,兵器出土地相距僅2公裡,如今又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不過,越王勾踐劍可比鏽跡斑斑的吳王夫差矛吸睛得多。
  • 湖北省博物館多項5G應用落地 曾侯乙編鐘全息投影亮相
    中新社武漢9月5日電 (梁婷 王政 楊理勝)由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移動湖北公司聯合打造的「5G智慧博物館」應用5日正式落地。此次展示的5G應用中,以曾侯乙編鐘原件打造的全息投影亮相館區,將成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期間的固定展示面向觀眾開放。
  • 湖北博物館,引商刻羽,慢著文章
    編鐘是曾侯乙墓出土的 勳縣人化石的熹微晨光;四海圖梅瓶的盛世輝煌;曾侯乙編鐘的千古絕響;越王勾踐劍的銳利鋒芒。這是湖北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如果誰能得到其中任何的一件,幾輩子都夠啦!,能看到這麼多歷史悠久的文物,感受古人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真的是不虛此行!
  • 文化瑰寶:越王勾踐劍與曾侯乙青銅尊盤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1999年中國國慶日後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屬春秋時代末年青銅文物,相信為越王勾踐所使用。關于越王之劍為什麼出現在湖北境內,有多種解釋。
  • 國寶背後的故事:曾侯乙編鐘,讓世界聆聽2400年前的華夏之音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的發現幾乎改寫了歷史,或許這是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想不到的。隨著曾侯乙墓的發掘,一大批國寶級的文物相繼出土,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文物,根據後來的清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多達近一萬五千餘件,折讓我們對於這個小小的諸侯國曾國或者隨國有了全新的認識,而曾侯乙也因為能夠陪葬如此多的珍寶而被世界所熟知,儘管他只在世上活了四十多年,對於他來說,這一生還是非常榮光的一生。
  • 去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必看的16件國寶級文物,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6萬餘件(套),其中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等最為有特色,其中國寶級的文物有16件,再此分享給大家,方便大家遊覽參觀。01.曾侯乙編鐘作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器,它是我國先秦禮樂文明和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對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和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