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象辭破解」)
三、卦辭破解
卦辭曰: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一)釋字(詞)
豚魚
「豚」指小豬,「魚」在這裡特指小魚。「豚魚」指小豬小魚,泛指幼小未長成的動物。
(二)釋義
《中孚卦》整體是一個放大的離體,「離為網罟」,所以《中孚卦》整體有粗大的網罟之象。粗網不獲幼獸,大罟不取小魚,故能有孚於豚魚,故曰「豚魚吉」。《中孚卦》上巽下兌,「巽為木」,引申為木舟;「兌為澤」,引申指「大川」。乘舟涉川,可遠行也,故曰「利涉大川」。「中孚」之道,孚而有度,取而有擇,仁義兼備,合乎天道中庸,故「利貞」。

就田獵而言,天下禽獸魚鱉,糧食瓜果,本來就是為人所取用的,天予不取,豈不餓死。仁愛好生當然是美德,但如果只存仁愛好生之德而不講生存之道,人類豈不要絕種?所以「中孚」乃是正道。中孚之道,反對的是焚山而獵,竭澤而漁,反對的是殺雞取卵,貪婪成性,反對的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可持續發展。古人田獵,分為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取而有節,孚而有度,稱為「中孚」之道。《序卦傳》曰:「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意思就是取之有節,孚而有度,就是「中孚」。
四、彖傳破解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一)釋字(詞):
化邦
教化萬邦的意思,這裡指以中孚之道 教化萬邦。《說文》:「化,教行也。從匕從人,匕亦聲」。《說文·段注》:「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教。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老子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
教然後使之行,謂之化。教萬邦而易其舊俗謂之「化邦」,教萬民而易其陋習謂之「化民」。「化外」則指政令教化所達不到的地方。
(二)釋義:
《彖傳》共分四句來解釋卦辭。
第一句「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這一句解釋卦辭中的卦名——中孚。《中孚卦》整體如一個放大的離體,內部為柔爻,外部為剛爻,而《中孚卦》上下卦體的中位皆為剛爻,故曰「柔在內而剛得中」。內柔外剛,是為仁心;剛得中則剛而有度。內仁有孚,外剛有度,故曰「中孚」。《中孚卦》上巽下兌,故曰「說而巽」。「說"通「悅」,高興的意思,表示樂於接受。「巽為進退」,權衡的意思,這裡表示受教化而後權衡,以趨於中道。持中守正,仁義兼備,是為「中孚」。
《中孚卦》是由《遯卦》變化而來的,《遯卦》先變為《巽傳》,然後《巽卦》再變為《中孚卦》。《遯卦》是消息卦 ,陽消而陰息,所以《遯卦》及其所變之卦的下面有待息長的陰爻。《遯卦》初六、六二以及待息的陰爻組成了坤體。「坤為眾」,換言曰「萬民」;「坤為地」,封地以成邦,故曰「萬邦」。《遯卦》變為《中孚卦》後,《遯卦》中的兩個陰爻皆進而入乎剛爻之內,《彖傳》所謂「柔在內」也。其中一柔為巽體主爻,另一柔為兌體主爻。「巽為風」,「風」為天地之氣,象徵社會風氣,也象徵天命而教化萬民;「兌為口舌」,換言曰「言語」。天以命而人以言行教化,故曰「化」。
《中孚卦》的兩個柔爻,既同在艮體,又同在震體。「艮為手」寫作「爪」;「震為長子」,寫作「子」,上「爪」下「子」,合而為「孚」。以爪護子,體現的是一種仁愛之情,故曰「孚」。艮體、震體的主爻為兩個剛爻,皆得中位。這兩個剛爻把兩個柔爻護於其內而行於教化之事,體現了其仁愛之德,而這兩個柔爻代表萬民萬邦,故曰「孚乃化邦也」。而兩個剛爻「有孚」,且皆得中位,故曰「中孚」。
可見,「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這三句話皆可獨立而釋卦名「中孚」。
第二句「豚魚吉,信及豚魚也」。這一句解釋了卦辭「豚魚吉」。《中孚卦》是由《遯卦》變化而來的。《遯卦》先變為《巽傳》,然後《巽卦》再變為《中孚卦》。《遯卦》卦名曰:「遯」,「遯」是豚出沒,奔跑的樣子,故《遯卦》之中有「豚」,豚者,小豬也。《巽卦》卦名曰「巽」,「巽」為繩直,引申為釣繩,「魚」為陰物,人常以繩釣之,故《易》以巽下之陰為「魚」,故《巽卦》之中有「魚」。《中孚卦》整體是一個放大的離體,「離」於漁獵為網罟,放大的離體就是粗目的網罟,即「綒」。故《中孚》之象,為粗目大網,即「綒」。《遯卦》先變為《巽卦》,然後再變為《中孚卦》,象豚魚皆入於粗目大網,然粗目大網只捕肥大的獵物,而豚魚這些幼小的獵物都會被漏掉,故曰「信及豚魚也」。信及豚魚,故「豚魚吉」。
第三句「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這一句解釋卦辭「利涉大川」。「利涉大川」的本義是適宜渡涉大江大河,泛指適宜遠行,這裡喻指適宜於追求長遠利益。《中孚卦》上巽下兌,「巽為木」,這裡引申為「木舟」,「兌為澤」,這裡引申為「大川」。木舟在大川之上,「涉大川」也。中孚之道,取之有節,孚而有度,不貪求也。貪則舟中獵物滿載矣,舟滿超載則舟或沉矣,舟虛則利於涉也。故《彖傳》釋「利涉大川」而曰「乘木舟虛也」。
第四句「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這一句解釋卦辭「利貞」。「中庸」思想是《易經》的理論基礎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易》與天地準」,中庸之道為天命也。《中庸》開篇第一章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提倡「仁」的思想,以中庸之道行仁政,謂之「中孚」,中孚者,信也。仁義兼備,持中守正也。「中孚」與天地之道準,故「乃應乎天也」。中孚應乎天,故「利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