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起源

2020-12-17 文化小修

清明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春秋時期,古代人民已運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秦漢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便於安排農事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進行的。由於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節日沒有特定的風俗活動和紀念意義,才不像清明這樣重要。

寒食、修禊是較早與清明有關的風俗,唐朝又將掃墓定在寒關於寒食的風俗,先秦就已存在。《周禮·秋官司寇·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山西晉地流傳,寒食是紀念春秋晉文公時的介子推。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晉文公當上國君後封賞功臣,遺忘了介子推,遂和母親隱居綿上山中。

晉文公得知,圈綿山為介子推封田,故後人又稱綿山為介山。晉地傳說,介子推曾在困餓之際,割下大腿肉給晉文公吃,後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介子推與母親抱樹被燒死。晉文公哀痛不已,令當地在介子推死日不得舉火。查《左傳》與《史記》,介子推未得封,隱居綿山,晉文公封綿山屬實,並無燒山和下令寒食之事。最早記載晉文公焚山、介子推被燒死的是《莊子》和西漢末劉向的《新序》,但無寒食的記載。

如《莊子·盜蹠》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這裡只是說介子推被燔死,但沒明確說晉文公焚山。東漢末蔡邕的《琴操》將禁火與介子推聯繫起來,但時間是五月五日,而不是清明。可見,禁火寒食紀念介子推的風俗起自漢代的晉地,但時間是盛冬,而不是清明。

把寒食放在清明的前幾日,是在魏晉時期。東晉陸翽《鄴中記》載:「并州俗,冬日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冬至後105天,正好是清明之前。另外,《晉書·石勒載記》、《魏書·高祖紀》分別記載了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禁斷寒食的規定,其時間和唐宋時期基本一致。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也記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

禁火寒食僅在山西介山一帶流行,且魏晉南北朝才放在清明前,其他地區則不太流行。第四章談到,古代的春遊與三月上巳節祓禊聯繫在一起。古代大部分地區清明前後的傳統節日是修禊節,也叫春禊。因在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已日舉行,又叫上巳節。先秦時期即流行修禊的風俗。

《周禮·春官宗伯·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後漢書·禮儀志上》注引《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春天是瘟疫和流行感冒的易發季節,所以要到水上盥洗,以祓除疾病。可見,修禊節是祛病免災的節日。

兩漢時期,無論官民都要修禊。《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已,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熱病),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李賢注曰:「後漢有郭虞者,三月上已產二女,二日中並不育,俗以為大忌。至此月日諱止家,皆於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魏晉南北朝時,修禊節大行,並固定在三月三日舉行。

《晉書·禮志下》載:「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已也。《鄴中記》載:「石虎三月三臨水會,公主、妃、主,名家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張(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東晉王導為提高司馬睿的聲望,也選擇了士女畢出的修禊節。唐以後,清明節徹底擺脫祓禊禳災的陰影,被踏青郊遊所取代。關於掃墓的風俗,請參見本書第八章第四節掃墓和祭祖部分。到了唐朝,寒食、修禊以及掃墓都融會到清明節中。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最終定型。

相關焦點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於是,我說:"對,今天是清明節。"直接寶哥說:"但是,清明節4月5日,4月5日是陽曆"。我一聽,糟了,應該是問節氣的事兒了。然後,我用僅存的一點知識對寶哥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說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他們的日子都是按照陰曆算的,這個點非常正確,寶哥非常善於思考和總結,寶哥真棒!"連忙對著寶哥,豎起了大拇指。
  •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古書《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到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清明」。清明不僅是很重要的農事季節,而且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所以又稱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 二十四節氣——傳統中國系列活動
    從清明節、冬至節到近年設立的豐收節,二十四節氣為中國人安排時間與相關實踐提供了依據,激勵中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了讓書房裡的小讀者了解傳承、延續中國傳統文化,11月份,由悅書房·湖畔書房和安徽知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包餃子」及「二十四節氣之小雪diy趣味手工」活動。
  • 清明節的由來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清明節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快來啦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更是幹支歷卯月的結束以及辰月的起始;位置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 ;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並稱中國傳統節日四大祭祖節日。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 中國清明節起源元來歷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起源時間:2020-04-03 2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而盛大的春祭節日,同時也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 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明天是4月5日清明節,清明節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時節,麥長三節」,清明以後氣溫回暖,就到了春耕的季節。  我國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穗即將快速生長,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這個時候要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華南地區早稻栽插掃尾,耘田需要及時施肥。
  • 清明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品讀唐代杜牧《清明》,了解清明節
    【注釋】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紛紛:形容多。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
  • 二十四節氣|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相傳春秋時期的山西,晉國公子重耳流落在外,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 中國二十四節氣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經開啟,一般在公曆2月3—5日交節;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二,該節氣標誌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一般在公曆2月18—20日交節;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三,該節氣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自古以來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一般在公曆3月5—6日交節。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清明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清明節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節日起源及清明節踏青活動盤點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與起源(原創)
    二十四節氣,全稱為&34;八卦太陽曆法&34;四正四立&34;四正四偶″。四正為 :乾1(夏至)、坤8(冬至)、離3(春分)、坎6(秋分);四立(偶)為 :震4(立春)、巽5(立秋)、兌2(立夏)、艮7(立冬)。 二十四節氣,直接來源於伏羲八卦太陽曆法,是以&34;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 清明節的簡介和清明節起源介紹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 今天是清明節,但昨天同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你知道嗎?
    冬去春來,春風起,又是一年春滿園,在這春風中我們迎來了,春風四月天,清明小長假即將到來,今天就是清明假期了,可是你是否又知道昨天同樣也是一個中華的傳統節日呢?「清明節」與「清明」的區別「清明節」是以「清明」來命名的傳統節日,「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正兒八經的法定節假日,「清明」則是特指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天。「清明節」起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 ―― 立秋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於每年陽曆8月7――9日交節。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象徵著一年秋季時節的開始。在中國古代社會,立秋一直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因為無論是天子還是百姓,都盼望著有個豐收年。也稱為是古代「四時八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