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譯翁文獻館」正式開館
「川渝一家,我就是一個最好的樣板嘛!」在著名德語翻譯家楊武能的感慨聲中,9月19日晚,重慶圖書館4樓原來的「楊武能譯著文獻館」門頭被「巴蜀譯翁文獻館」換下。這標誌著由前者改造升級而成的「巴蜀譯翁文獻館」正式開門迎客。
眾所周知,「巴蜀譯翁」本名楊武能,生於重慶十八梯的下厚慈街,先後就讀於育才中學、重慶一中、西南俄專、南京大學,隨後又工作生活於重慶、成都兩地。學成進入翻譯領域後,楊武能是《格林童話》在新中國的第一個全譯本的譯者,並逐漸成長為德語翻譯家、歌德學者和作家,是中國德語譯介領域的代表人物。也正因如此,楊武能先後獲得了德國「國家功勳獎章」、世界歌德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歌德金質獎章」以及「中國翻譯家終身成就獎」。除了陪伴數代孩子們成長的《格林童話》之外,大家如今看到的《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魔山》等譯本也大多出自楊武能之手。
而本次迎來升級的楊武能文獻館,其實最初的淵源可以追溯到8年前。在19日晚的開館儀式現場,楊武能興致勃勃地回憶起了這段往事。「其實早在重慶圖書館成立館中館(2015年)之前,2012年四川外國語學院就已經有過一個『楊武能圖書資料文獻館』了。」楊武能說,「為什麼會有這個館呢?(因為)我曾是川外的學生,後來又是川外的老師、川外的領導……我和川外的緣分非常非常深、非常非常長。」
楊武能表示自己就是「川渝一家」最好的樣板
到了2015年,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又多次找到他,包括到德國表明心意,希望能在重圖設立館中館,這才有了「楊武能譯著文獻館」。本次全新升級和增加內容後才有了「巴蜀譯翁文獻館」的成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巴蜀譯翁文獻館」成立,楊武能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據介紹,升級後館中的具體陳列設計、內容都是他親自敲定。「凡是我覺得有收藏價值的東西,我都把它們放了進去。」其中就包括了一部分非常珍貴的書信,比如他和作家錢鍾書、翻譯家楊絳、前文化部部長王蒙、國學家馮至、語言學家季羨林等現當代文壇巨擘來往的信函,多達數十封,都在館中有詳細陳列。
楊武能和王蒙、季羨林、楊絳的通信
開館儀式結束後,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和楊老等嘉賓一起走入館內打探了一番。除了詳細展示了自己的求學、成長經歷,館內一大重點就是「巴蜀譯翁」楊武能不同版本的譯作和著作。大家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就是數十個版本之多,已經出版過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自然也是陳列的重點。據介紹,光是這部分就多達八百餘本。同時,楊武能多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手稿和墨跡也在現場可以看到。另外,楊武能獲得過的「國家功勳獎章」「歌德金質獎章」等也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
楊武能翻譯的多版本《格林童話》
除此之外,讀者還能在館中看到不少珍貴的照片。「比如我1歲時的照片,」說到這裡時,楊老還幽默地用重慶話補上了一句「穿衩衩褲誒!我都收藏起的……」惹得現場笑聲一片。
據介紹,升級為巴蜀譯翁文獻館後,館內新增了三大展覽區域:視頻播放區、巴蜀譯翁成都生活區、重慶國際交流研究中心成果展示區。視頻播放區將展示中央電視臺《文化十分》欄目組為楊武能拍攝的人物紀錄片以及其平日生活、工作的點滴,增強整個參觀的互動性與趣味性;巴蜀譯翁成都生活區將以豐富多彩的圖文展現楊武能在四川近三十載的辛苦耕耘以及取得的成就;重慶國際交流研究中心成果展示區將重點展出楊武能在擔任重慶國際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期間,為推動重慶旅遊國際化、打造重慶優秀文化國際交流平臺所做的貢獻。
楊武能獲得的「歌德金質獎章」等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巴蜀譯翁文獻館」升級成立是重慶圖書館及重慶國際交流研究中心基於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背景下實施的,也是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一部分。「川渝一家,我就是一個最好的樣板嘛!」在現場,楊武能很是感慨地表示,自己就是生在重慶,後來又在成都生活多年的範例,「這次『巴蜀譯翁』文獻館成立,就是建設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一個支點。」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裘晉奕
來源: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