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時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

2020-12-16 唐詩宋詞天地

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

絳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譯文

大暑來了,秋天也就不遠了,「林鐘」律音起,夏天就要過去了。

一輪圓月開啟子夜時光,螢火蟲憑空翻飛照亮夜空。

準備菰米邀請飽學詩書的客人,菰蒲鋪滿碧綠透涼的水面。

不要卷上紅色紗帳昏昏欲睡,古代典籍等著清風來翻閱。

注釋

1.林鐘:為六呂之一。黃鐘之所生,季夏氣至,則林鐘之律應。

2.九夏:季,夏天。晉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3.桂輪:指月。

4.子夜:夜間11點到1點。也只深夜。

5.螢火:為微弱的燈光或亮光。

6.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裡,嫩莖稱「茭白」、「蔣」,可做蔬菜。果實稱「菰米」,「雕胡米」,可煮食。

7.儒客:別稱儒士,指尊重與信仰儒家學說的人。

8.菰蒲:菰和蒲。

9.墨池:筆硯的池子。著名書法家漢張芝、晉王羲之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

10.絳紗:紅紗。

11.經史::經書與史書。泛指我國古代典籍。

賞析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在如此炎熱的夏季,一般詩人都會想著如何避暑。元稹也是這樣,在漫漫長夜,詩人熱得睡不著覺,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屋外納涼。

明月何其皎潔,將子夜照亮。子夜,指夜晚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子夜是人必須入睡的時間。子醜寅卯,一切都從子時開始,一切重新進入充電狀態。只要子時休息好了,人一天都會有精神。相反,如果子時不睡,那麼一天就會昏昏沉沉。

這當然不適合小朋友和年輕人,他們陽氣足,睡很晚或不睡午覺都很有精神,這與他們的體魄修復功能很強有關。一般男人過了32歲,女人過了28歲,就要在子夜前入睡,因為此時的體魄功能開始走下坡路了。

即便是夏三月,可以晚睡早起,最晚也不能遲於子時。子時就像沒電的手機,繼續使用是會壞的。可就是這樣一個必須入睡的時間,元稹卻沒有休息,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大家一定猜到了,因為子夜依然很熱,熱得詩人睡不著。所以,詩人乾脆走出屋外去納涼。

頷聯,寫詩人夜晚如何度過大暑節氣。他看到了星河皎潔,月光澄明。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其他季節看不到的螢火蟲。螢火蟲,只有在大暑最熱的季節才會出現。

古人無法解釋它們是如何出生生長的,就說它們是從腐爛的草和爛竹根而化生的。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其實,「腐草為螢」說的是螢火蟲產卵的事。螢火蟲多在夏季水邊的草根上產卵,幼蟲入土化蛹,次年春天變成蟲。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成,這只是眼中所見的一種假象。

在這個炎熱的時節,人都躲到陰涼處蔽日,而螢火蟲卻在此時孵化出殼。雖然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一個夏季,但它選擇在最熱的時節來到這個世界,那迎難而上的精神真是讓人欽佩。「螢火照空時」的螢光點點,在酷暑中給人帶去無限的浪漫和清涼。

頸聯,寫詩人白天如何度過大暑節氣。詩人準備好了菰米準備邀請有學問的朋友來做客。

菰果即菰米,在夏天有消暑的作用,現在人們很少再能見到菰米了,但是在古代它可是六種稻穀中的一種。《本草綱目》中記載,菰米的主要作用是能夠解熱消暑,但因為本身的營養價值比較高,而且產量也很低,所以它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最終被人們用茭白取代了。

菰和蒲在墨池裡,快速生長,似乎要佔據這小小的世界。這是說大暑節氣植物生長很快,三五天不注意,它們已經長茂盛了。

尾聯,寫朋友還沒有來,詩人就捲起紅色的紗帳,躺在床上休息。不過還是熱得睡不著,詩人想看看書讓自己安靜,可是還是不行。所以,詩人才藉助這些經史典籍來說,這些書都和他一樣等待涼風來吹。

大暑時節溼氣重,睡覺肚子一定要蓋條毯子。大暑天雖然很熱,但俗話說得好「心靜自然涼」。

每天子夜時分,放下手機,關掉空調,開窗通風,與季節交流,喚醒身體的能量;或與家人、好友去山間、水邊,「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其實都是與自然親近、回歸心靈的過程。

縱觀全詩,首句「大暑三秋近」,無疑是寫得最好的一句。讀過一遍,令人難忘。這句也使人徒生傷感,因為最熱鬧的夏天,就要落下帷幕了。

時光如流水,總是不等人。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喜歡在大暑夏夜看螢火蟲,就不要錯過這絕佳的節氣吧。不妨「輕羅小扇撲流螢」,追它一追,感受一下童年的時光。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

相關焦點

  •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唐】元稹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滿月光天漢,長風響樹枝。橫琴對淥醑,猶自斂愁眉。譯文已是小雪時節,彩虹消失得無影無蹤。天空中陽氣上升,地中陰氣下降,天地閉塞轉入寒冬。寒氣和暑熱總是喜歡分離。月光清冷灑滿天際,北風呼嘯吹響樹枝。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詠寒露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從敦煌文獻裡發現的,有兩種手抄本。其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名字,一題為盧相公詠廿四氣詩,一題為元相公撰。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詠寒露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從敦煌文獻裡發現的,有兩種手抄本。其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名字,一題為盧相公詠廿四氣詩,一題為元相公撰。有人認為這首詩並非擔任宰相時的元稹一人所作,而是一種高端集體潤色的作品,代表著唐朝某一段時間官方詩作的水平。細細品讀,我卻認為此詩很符合元稹詩風。寒露時節的秋色,有著水墨畫的意蘊,碧雲天,黃葉地,北雁南飛,寒山轉蒼翠,千山萬水,層林盡染,衰草連天。這首寒露詩,以其大氣磅礴,悲壯雄渾的氣勢,描寫了寒露時節景物的獨特之美,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 元稹《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 賞析 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詠寒露的一首詩。 這首詩是從敦煌文獻裡發現的,有兩種手抄本。其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名字,一題為盧相公詠廿四氣詩,一題為元相公撰。 如果不是整理髮掘敦煌文獻,這一組端然大氣的節氣詩,將永遠與我們失之交臂。
  • 秋分時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唐】元稹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秋分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分」的意思就是晝夜分配等長。《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元稹《詠廿四氣詩·小滿四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小滿四月中【唐】元稹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杏麥修鐮釤,錋欔豎棘籬。向來看苦菜,獨秀也何為?譯文小滿時節賞析 小滿,這個節氣名字是最有哲學意味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不滿,則空留遺憾;過滿,則招致損失;小滿,才是最幸福的狀態。 一年二十四節氣,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獨沒有大滿。 小滿,給人一種蓄力向上的感覺。小,還可變大,意味著生長、潛力、空間。
  •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唐 元稹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唐  元稹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本詩作者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他有一組詠二十四節氣的詩歌,這首便是關於霜降節氣的一首。
  • 元稹《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唐代】元稹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霜降節氣詩。霜降降霜始(早霜),來年穀雨止(晚霜)。霜降的到來意味著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造物肅殺,大地一片蕭索。農諺則云: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霜降節氣,莊稼必須收割完畢。
  • 每日一詩|《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
    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唐·元稹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陰極的冬末,就如同一天中的暮色那樣,令蒼生珍惜不已。注釋:【披書】開卷,讀書。【鴳(yàn)】鴳雀,鶉的一種。【黃鐘】古之打擊樂器,多為廟堂所用。
  • 清明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清明#《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唐】元稹清明來向晚,山淥正光華。賞析何謂清明?清代光緒年間的《燕京歲時記》所引《歲時百問》中這樣解釋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在唐代以前,是寒食節的一部分。唐代以後,清明節才獨立並興起。
  • 白露節氣,賞析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
    《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唐代】唐代「吹」,是多音字,在詩中經常作仄聲。5.兩鬢:指兩邊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6.養羞:指儲藏食物。《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7. 為客:他鄉做客。8.訝:詫異,感到意外。9.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10.火急:形容莊稼成熟,農家收割時的心態。
  • 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
    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唐】元稹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6.樽中酒:杯子裡的酒。賞析元稹的吟詠二十四節氣詩歌,一到秋天寫得也就越發有詩意,越加精彩了。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秋分詩詞,元稹《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秋分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分」的意思就是晝夜分配等長。《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夏至的熱鬧和清涼-----重溫元稹《詠廿四氣詩·夏至五月中》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人就利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夏至這一天。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我們有句諺語叫做「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就是說夏至過後,白天會越來越短,夜晚逐漸加長。
  • 立冬節氣,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
    詠廿四氣詩譯文霜降時節寒風瑟瑟吹向人們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立冬詩。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11月7-8日之間。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
  • 小雪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了解小雪
    小雪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了解小雪 2020-11-22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霜降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了解霜降
    霜降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了解霜降 2020-10-23 14: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寒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了解小寒
    小寒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了解小寒 2021-01-05 1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小暑節氣的讚歌
    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是第十一個節氣——小暑,它表示夏季時節正是開始,天氣開始炎熱。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為小熱,大暑為大熱。有關小暑節氣的諺語也有很多,如「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大暑小暑,淹死老鼠」、「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 啊,不覺間,今天已是大暑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今日(7月22日)農曆六月初二 16時37分 我們將迎來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 細品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