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 攝影的最高境界要照見內心

2020-12-15 神州記錄者

李舸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多次任中國攝影金像獎、全國攝影藝術大展、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攝影年賽、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委。現任《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高級編輯。奧林巴斯影像文化傳播大使。本文節選自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在2018麗水攝影研修班學員開班授課內容。

攝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我雖然履新已有半年,但大量的時間還是在基層從事攝影創作。我覺得咱們搞攝影的,拍照片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都是從攝影愛好者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大家為什麼選擇攝影?為什麼愛好攝影?首先就是因為它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拿著照相機去拍照片,高興、開心,這是我們的初心。但現在仍能保持這種快樂狀態很難!我們常常被各種誘惑、欲望所幹擾,可能在座有些朋友,變得不那麼開心了,不像剛開始學攝影的時候,那麼無拘無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對比、有了矛盾;有了圈子、有了功利。明明是你跟著我學的攝影,甚至你的相機還是我幫你買的,怎麼你今天獲得金獎而我沒有?你拍照片還是我帶你去的,憑什麼你辦了展覽我沒辦成,你出了畫冊我沒出,心裡不舒服,不痛快。所以時間長了,就分出了各種山頭,各種派系,產生了各種矛盾。如果一個人始終糾結於此,沒有足夠高格局,時間長了當然就不痛快、不高興。那麼今天我來講什麼呢?攝影界有一位前輩說,中國攝影需要平靜如水的影像,更需要平靜如水的攝影人。什麼意思呢?這就是今天要講的,咱們清清雜念靜靜心,減減包袱悟悟道。所謂功夫在事外,我們別一上來就看照片,講設備。利用這點時間,跟大家聊聊感悟更重要。我不知道大家內心到底缺的是什麼,我感覺自己缺的東西很多,越往前走,拍得越久,感覺缺的東西越多。而缺的這些,並不僅僅來自於攝影,而是其他領域的很多知識。攝影界還有一位老前輩說過,拍照片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現技術不重要,又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現藝術也不重要。這個話大家怎麼理解?技術不重要,並不是說真的不重要,而是說到了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做到師法無法,就像我們看到一些美術大家,他的晚年作品反而給人一種拙意,一種童真,一種雅趣,而少了技術技法的炫耀。現在很多人對技術和設備過於依賴。我覺得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就是很多人都成了「飛行員」,迷上了無人機,幾乎是無拍不飛,言拍必飛。於是有人就提了,我們是不是成立一個無人機攝影組織?搞無人機攝影比賽?其實前幾年的手機攝影也曾經一時風靡,很多人願意用手機拍照,可是大家想沒想過拿手機拍照的目的是什麼?( 學員回答:發微信。)對,發微信,發朋友圈。為什麼發朋友圈?要點讚,要朋友的關注。為什麼要點讚?為什麼希望朋友多來關注點你一下?就是證明你還活著,不但活著,還活得挺好,我還活得有觀點有態度。要從這個角度來說,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我始終覺得藝術家、藝術創作、藝術行為,可不是一種熱鬧的集體活動。經常看到各種活動,很多人擠在一起拍照片,有人冠以:中國式攝影的說法,這個提法我不大認同。但是我覺得,這種狀況至少不是嚴謹的藝術創作行為。藝術創作應該是什麼樣態?首先要有發自內心的感受,是不是真的產生了想去表達的情感衝動,是不是悟出了一些高於常態的生活理念,是不是對當下社會環境有一種理性的思辨。然後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呈現方式去探索,這才是藝術創作的起點。但我覺得現在有些行為,應該歸於娛樂範疇。所以我有時覺得挺奇怪,為什麼?我本人沒事也寫寫字,過去上中學的時候也是學畫畫。可是我從來沒聽說過書法界搞羊毫書法大賽,或者搞狼毫、兼毫大賽。為什麼到了咱們這兒,就要搞無人機大賽、手機大賽?這些設備不就是工具嗎?不就是一個不一樣的視角或者一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嗎?就比如畫家,有人善用手指作畫,也是獨樹一幟,可也沒有聽說過哪個組織搞過手指美術作品大賽。所以我們不要完全沉迷於對工具、對技術、對設備的把玩,好像不用個定焦,不玩個膠片,就不夠檔次,就不能顯示我的檔次和水準。我覺得,適用即好。什麼樣的工具能夠表達你內心的情感,那就用什麼樣的工具。我這次出差,第一站是麗水,然後去溫州平陽縣的鄉下,第三站是現代化的大上海,最後去安徽六安貧困村。因為我出來一次比較難得,很珍惜,就想藉此機會多拍些東西。我拉了一個大攝影包,裝了好幾樣東西。有膠片,有數碼,還有手機,還有一個我特製的相機,這是秘密武器,今天不能說。為什麼拉這麼多東西?我就想著可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使用環境。不要拘泥於一定要怎麼怎麼著。我相信在坐諸位手裡的設備,80%的功能是不用上的。你就是專門搞清楚了,過段時間不用也就忘的。所以實際上我們的設備,能用上的功能很少。如果說技術問題,倒是有一個重要功能必不可少,那就是人的基本功。如果你是一個攝影人,拍照片焦點都對不實,曝光都弄不準確,似乎說不過去。當然,創意攝影、觀念攝影除外。我也很羨慕後期製作水平高的朋友,也在學習探索創意影像。所以從技術角度來說,我相信老前輩有他的理解,就是告誡我們千萬不要被技術所控制,成了技術的奴隸。然後他又認為藝術也不重要,我覺得現在是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我們過去經常遵循的一些法則、原理,一些條條框框,現在似乎已經被我們打破了。我前段時間去做汶川地震十周年的回訪,同行的還有初學攝影的青少年學生。結果我發現這些00後學生拍的東西比我拍的有意思多了。說明什麼原因?當然不是說明他們水平多高,而是說明他們不尋常,他們有自己的主觀視角,表達的完全是自己天然的狀態。而我看到的已經不是景像的本質,是經過我所謂的經驗轉化出來的東西,條條框框太多,限制太多。我覺得很遺憾,看來我又要再一次對自己的創作進行梳理和否定了。因為我曾經否定過自己一次,就是十年前的這個時間。當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我是第一時間去的現場。如今汶川地震過去十年了,今天來說這個事特別有意義。無論你是不是親歷者,當我們閉上眼睛去回想這場特大災難,第一個呼之欲出的瞬間,到底是什麼?大家對這個事都有印象,而且印象都很深刻,可以想想。我每次想起這個概念,迅速能映入我腦海中的就是一個中年男人背上自己遇難的妻子,發動摩託準備騎車回家的影像。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這個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極其深刻的照片,這不是我拍的。我現在覺得特丟臉,因為我當年拍了什麼,自己都記不清楚了。前幾天有媒體採訪我,讓我談談十年前後的感受。我特別不願意接受採訪,一推再推,後來人家從上海跑到北京來堵我。採訪之後讓我提供照片,我說我不想提供。為什麼不想提供?因為當時從地震現場回到北京,我就對自己的影像提出了很大的質疑。今天我說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當年我在汶川地震拍的大量照片,現在反過去看,95%以上的都是垃圾。為什麼都是垃圾?第一,我自己想不起來,都記不住。第二,大量的東西都是那些標籤化、概念化的。所以汶川地震以後,我就對自己之前十幾年的採訪、創作,做了一次比較徹底的否定。我覺得如果一輩子要都拍那樣的東西,很可怕。所以從2008年到現在,我是在重新學習,重新上路,重新去尋找拍照片的感覺。但是沒想到我剛剛建立起一點自信心,在十年後又被徹底打破了。所以我現在重新思考,從2018年開始,是不是又開始得重新學習了?重新去尋找新的感覺了?今天讓我來跟大家講這個課,我剛才說了,真是受寵若驚。我只能把自己作為一個失敗的案例,咱們是高層次的研修班,有點像MBA的感覺,講求案例分析。那諸位,今天我就是一個失敗的案例,來跟大家分析、交流。剛才講到老前輩說的還有一句話更重要,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技術也不重要,藝術也不重要,那什麼才重要?我總結就是,影像隨心,遵從內心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我的汶川地震影像,為什麼被自己否定了,為什麼認為它有問題,為什麼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垃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拍照片的時候並沒有真正走心。雖然我也感動,雖然我也流淚,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這麼大的災難,我這輩子經歷過兩次大地震,第一次大地震是唐山大地震,那時候我還只有幾歲,北京受到波及,家裡人從樓上把我抱到地震棚裡,在地震棚裡住了好長時間。但是,十年前這場地震,那對我來說是觸目驚心的,不可能無動於衷。但是實際上這種觸動是外在的,並沒有從內心深處找到讓我感動的東西。所以我們有時候常說,一個藝術家,如果你的作品都不能感動你自己,你怎麼去打動別人?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命題,需要思考。我從那以後就開始琢磨,攝影最高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我舉個例子,在攝影領域,有各種創作類型、創作題材,有拍風光的、有拍所謂的人文、紀實的,有拍動物的、鳥的,有搞創意攝影的。在眾多的攝影藝術門類中,哪一類是最高境界?如果說非要這麼比的話是哪一類?我認為最高境界是風光攝影,我不知道你們認同不認同。我不敢輕易拍風光,第一,我沒這時間,第二,更重要的,我沒那感悟。我覺得拍其他類型的題材,都可以獲得反饋。比如拍人,我相機對著你的時候,你要是同意我拍,你會做出一個姿勢讓我拍。這是積極的反饋,配合你。如果人家不高興不願意走開了,甚至上來打我,那也是消極的反饋。拍鳥,它嚇得飛了,那也是一種反饋。唯獨大自然的反饋,需要你用內心去感知。一個人如果沒有深厚的學養,沒有豐富的閱歷,沒有對人生足夠的歷練和思考的話,很難從大自然中去找到那種情感的共鳴。真正的優秀的風光攝影作品,是會讓人心潮澎湃,甚至會淚流滿面的。我們有時候需要坐下來好好想一想,做減法,就是說當遇到一個你感興趣的題材,你熟悉的影像,讓你激動的場景時,一般情況下都是趕緊拍,甚至連拍,拍完了回去再琢磨。今天再見到這樣的場景,你敢不敢先不舉相機,先好好觀察觀察,先琢磨琢磨,甚至有時候把你認為特別好的瞬間讓過去,你敢不敢?這就是我現在的一種訓練,我過去十年就用這樣的方法訓練自己。我發現,我要是做了減法,反而有了不一樣的收穫。因為我敢把之前我熟悉的、擅長的東西放下。當你始終端著滿滿一碗水的時候,也意味著你永遠不可能再獲得新的東西。但當這個碗空著,就有裝進各種東西的可能。這實際上是一種辯證的關係,一種辯證的思考。大家在攝影創作上,其實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程度,我想之所以宣傳部門辦這個班,就是讓大家在今後一年學習的過程中,先去放一放,沉澱沉澱、過濾過濾,做做減法。我覺得這不是壞事。大家好好想一想到底要什麼,什麼才是自己下一步,甚至這輩子要真正追求的方向,這是特別重要的。現在先聽一段音樂。這首曲子是斯美塔那的交響組曲《我的祖國》中的一首,叫《沃爾塔瓦河》,是這部組曲中,最優美最動人的一首。為什麼要講音樂?先說說斯美塔那這個人物,通過一些歷史資料大概知道他很小就展露音樂才華。但他這輩子的人生經歷非常悲慘,人到中年的時候得了嚴重的疾病,雙耳失聰。大家知道音樂界還有一位失去聽力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但貝多芬比他要幸運得多,因為貝多芬失去聽力以後,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無聲的世界,所以他後來創作了很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經典音樂佳作。斯美塔那則不然,他聽不見正常聲音之後是被各種噪音所幹擾,所以後來他晚年非常悲慘,在精神病院去世。但恰恰是在他失聰的這段時間,他創作了這首《我的祖國》。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劇的創始人。捷克大家知道,很多人都去過,是一個非常優美的國度。東歐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旅遊者非常熱門的目的地,而且去的旅遊者80%都是咱們攝影愛好者。在座的朋友肯定有人去過捷克,尤其是首都布拉格,整座城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在全世界也不多見。布拉格是一個充滿文藝氣質的城市,太多悲喜劇的起點和終點,都發生於此。太多的藝術大家在此有過交集。但是象捷克這樣的東歐國家又處在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這也註定了當地音樂有著不一樣的氣質。東歐很多音樂家,像蕭邦、柴可夫斯基,包括斯美塔那,他們的作品跟西歐音樂明顯不同,就是他們的作品中有強烈的民族悲愴感。因為東歐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亞歐交界,經常被各種各樣的戰亂所困擾,一會兒被入侵,一會兒被滅國。實際上東歐的音樂家,尤其是斯美塔那這個人物,他能夠在歷史上被認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一生的創作都立足於他所熟悉的土地和熱愛的人民。所以他的藝術,他的作品,才具有獨特的價值,才具有很強烈的感染性。今天放這段音樂,不是我要秀音樂,顯示我懂音樂。而是我覺得現在我們聽到的音樂,總感覺似曾相識,這就是同質化的問題。這跟我們的攝影現狀一模一樣。我們現在的攝影是什麼狀況?這就要說到國展,大家都知道去年這屆國展,21萬張,我們曾經以為數量已經頂天了,沒想到不久後,接下來的國際展就達到了23萬張。所以這個勢頭如果不有效控制,到下一屆國展、國際展,很有可能突破30萬張。有評委在評選的時候經常感慨,照片真好,看著真漂亮,拍得真好,然後就給淘汰了。為什麼這樣?是因為這個評委嫉賢妒能,見不得別人好,還是他暗箱操作?其實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大量都是跟風模仿的,都是同質化的影像。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雖然我們量大,但是真正好的東西少而又少。我剛才舉斯美塔那的例子,大家之所以感動,就是因為他一輩子立足本民族,立足他最熱愛的人民,立足他最熟悉的環境去從事創作。我有一年在全國法院系統做培訓,有一位老先生說,李老師我打斷你一下。他說我有一組片子,能不能在今天這個場合放一放?我說,好!拿來放。放完之後,他就開始介紹自己,他是來自河北一個地方法院的宣傳幹事,這輩子也沒有機會出差,也沒有經濟條件經常出去旅遊,不像現在的很多人動不動「詩和遠方」。但是他一輩子幹了一件事,就是拍他們法院的一個審判庭,拍了四十年。通過這麼一個小小的切口,恰恰反映了中國司法進程四十年來的巨大變化。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那些經常去追求詩和遠方的人更不說話了。因為這個老先生雖然看似平常的影像,卻永遠是他自己極其豐富的獨特財產,是任何一個人都比不了的。而我們現在許多攝影人拍的那些,說一句話可能不大好聽,都是別人反覆嚼,不知道嚼了多少遍,毫無營養毫無滋味的饅頭。可是現在大批的人,還在反覆嚼,反覆把玩,而且樂在其中。我覺得這個現象有問題。所以在評選國展的時候,我嚴格規定了,如果評委覺得一個影像是過去司空見慣,毫無新意,跟風模仿的,堅決拿下。不是說我們嫉賢妒能,而是推陳出新。對有些影像,雖然看著好像在藝術表達上很青澀很稚嫩,但是有質樸的個人情感,獨特的視覺語言,我認為這種也是可取的。我們現在就是要旗幟鮮明地鼓勵創新,鼓勵你去嘗試獨特的表現。堅決杜絕那些跟風的模仿的,甚至是剽竊的同質化影像。真正的藝術創作一定是你個體化的,一定是跟你的思想情感、你的人生閱歷相一致的。一百個人站在同一個位置,有一百種不同的表達,一百種不同的視角。都在過日子,都是一日三餐,我們每個人長了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每個人天黑了都要睡覺。可是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為什麼到了影像這一塊,都一樣了呢?還有一個現象,我們也覺得問題很大。就是在審核一些違規作品的時候,評委覺得很困惑,一些紀實作品修過的地方,對幫助作品入選根本沒起作用。為什麼去修它?毫無疑義。比如說多塊石頭,或者有一個什麼東西,不修其實根本就不影響入選,評選時評委對這些小的細節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注意的是這個影像核心的表達和背後傳遞的東西。所以很多評委覺得特別的遺憾。有人感慨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呈現出來的影像全是那些很豔的很炫的色彩?這種現象,二十年前也許能接受,因為那時我們都剛剛接觸數碼攝影和修圖軟體。一幅照片原本灰突突的,滑鼠一動,一下子就可以修成彩霞滿天,不敢想像。那時候還情有可原,因為新鮮。時至今日,還在那麼做,還在過度修圖,過度調色,就有很大問題了。所以讓我講開班第一課,那就給大家定個調。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好好分析分析,我們那些所謂的成就,有多少值得我們炫耀。千萬不要沉溺於這些浮誇、虛幻的東西。說到底,我們還是要靠影像說話,靠作品去感染別人,去說服別人。現在中國有一位攝影人,做到了這一點,就是拍攝希望工程大眼睛的解海龍老師。今天給大家爆一個料,當年解老師拍希望工程的時候,我也在。我是1990年到人民日報工作的,從1991年開始,就受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委託,也去拍希望工程,比解老師晚一些。為什麼我把自己作為一個失敗的案例,人家解老師是很早在拍,我也是很早就拍,可是我的作品呢?當時為什麼沒出東西?因為我是職務行為,單位派我去的。我雖然跑了很多貧困地區,拍了很多貧困兒童,但現在反過來想,什麼都立不住。人家解老師呢?用心了,他是真的用心去拍了。所以我說真正還是要靠作品說話,其他的東西都是浮雲。我很多年來,一直在用膠片拍照,這不是顯示什麼逼格,玩什麼格調。雖然我也有定焦鏡頭,但是我覺得,出門我還是願意用變焦,適用就好。不是拿個定焦,掛個小可樂標的相機,你就有一定檔次了,你就有一定格調了,你就是名家了,還要看看你的影像。所以我有自知之明,我先跟大家說對不起,我拍得不如大家,我今天就是來接受大家的批評教育的。這樣,我們也許能有追求進步的可能。我自己這些年做了很多所謂的藝術作品,我認為還不成熟,所以不斷地去嘗試。我願意把我這些不斷的嘗試拿出來曬給大家,讓大家找到一些思路或靈感。當然,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批評,我覺得就算沒白幹一場。如果我拿出來的東西,先自吹自擂,然後再找各種人幫著吹,那對自己不是什麼好事。當然,我今天在這裡聲明一下,大家在微信群裡看到各種關於我的消息, 100%都沒有經過我同意。好多都是張冠李戴,原話也不是我說的,都貼到我這兒來了,有的照片也不是我拍的,都安在我頭上了,我真是有口難辯,微信自媒體實在控制不了。我們大家都認為攝影作品的複製是短板。但一個畫家朋友說得非常好,他說你的作品之所以沒有價值是因為你沒有嚴肅的藝術態度和嚴謹的藝術理念去支撐你的作品。我前段時間參加一個活動,碰到一個攝影師,他幾十年始終堅持用膠片拍照,拍得非常好。當時搞了一個活動,他上臺領獎。獲獎了總要講兩句,可他站在臺上,吭哧吭哧沒說出三句整話,就下來了。下來後,我說跟他說,你有這麼好的影像,要學會你闡釋和表達。我說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短板,為什麼我強調要推進攝影理論、評論建設,因為很重要。所有的畫家、書法家,他要辦展覽,要出畫冊,一定在背後有一個相對大的,甚至強大的理論評論體系在做支撐。包括他本人,對自己作品的闡釋也是很到位、很深刻的。今天我們不談攝影,而是嘗試著從其他藝術門類找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東西。我前一段時間專門到中國美術館,去看中國書畫蘭亭獎的作品展。本屆蘭亭獎金獎空缺,只有銀獎和銅獎。我且先不看獲獎作品,先看看這些作者的簡歷,基本上都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理事,甚至還有中國書協專業委員會的委員。我就覺得我們攝影國展也好,國際展也好,為什麼作品數量那麼大,但好作品卻不多?會員參與的比例很少?原因是什麼?大概只要你是會員了,只要你自己感覺有點成就了,基本上就不再參加這種評選了。第一,有些人覺得要是不能入選,似乎丟人掉價。第二,有些人參加這類評選的目的是為了入會。現在都入會了,「功成名就」了,還參加什麼比賽?搞什麼創作?另一個,我還仔細看了那些書法作者對自己作品的闡述,那表達得是非常的地道,而且全部都是小楷或者行草。我們的攝影人,我們拍了那麼多照片,搞了那麼多展覽,出了那麼多畫冊,有多少人認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過系統的藝術化闡釋,而不是表面的阿諛奉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如果我們沒有用獨到的藝術理念去支撐自己的作品,那我們永遠提升不到更高的層次。那什麼是嚴肅的藝術態度?現在有些人的創作是什麼情況?基本上是有人會帶著你去,幾點鐘站在哪裡,支好架子,調好規定的曝光指數。等太陽一出來,甚至煙餅一放,統一按快門,咔咔咔一陣連拍,就大功告成了。回去後往電腦裡一存,然後不管了。等有需要參賽或辦展時,花錢僱個高手,幫著選照片、修圖,再幫著策展、編輯出書。你就負責兩件事,第一件事,當然你相機得自己背著,按快門是自己幹的。第二件事,展覽開幕時,你往那裡一站:「親愛的各位朋友,今天我的展覽開幕了,謝謝大家。」我認為這就沒有任何嚴肅的態度,因為在所謂整個創作環節,你就是負責按快門,而且這個按快門的點還是別人告訴你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始終強調藝術創作和娛樂活動是要嚴格區分開的。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絕對不會想哪天要加入中國舞蹈家協會;卡拉OK唱得好的,也從來不會想著哪天得加入中國音樂家協會。可是為什麼到了我們這兒,只要買了個相機拍的幾張照片,甚至手機裡發了幾個朋友圈,就開始琢磨著得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當然,我們是人民團體,黨賦予我們的職能就是要做好人民群眾的基層文化工作,讓人民群眾有一個提升的空間,成為有藝術追求有藝術情懷的人,成為真正的藝術家,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熱鬧層面,要善於分層次、有針對地引導。如何引導呢?主要是引導大家要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要有追求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正如紀實攝影這概念,我覺得現在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偏,我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什麼是紀實攝影?從字面上理解,紀實攝影最原始的概念就是「文獻攝影」,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記錄。後來又衍生出「社會紀實攝影」,是因為一些西方攝影家開始在這種直接影像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主觀的情感。再往後,又出現了所謂「人文情懷」。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沒有這樣的困惑,我想去拍某一類題材的時候,結果發現這類題材別人早拍過了。所以有些人花精力、金錢去跑到偏遠地區,其實是想找沒人去過、拍過的東西。但是現在你只要能想到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攝影人走遍了;你想要拍的東西,基本上都被拍過了;你想要表達的那種方式,基本上都被用濫了。那怎麼創新?這時候就開始出現造假的,甚至組織表演的,這今天不說了,是另外一個話題。我認為所謂紀實攝影,絕對不僅僅停留在風格、流派、表現手法,更重要的是你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是不是有一種觀點,有一種態度,有一種思想。如果你沒有這些,那你的作品就是言之無物,是一種空洞的表達。當然現在西方社會也有一種從煽情化人文情緒逐漸發展到行動主義的趨勢,這個話題今天也不去深入講。目前中國攝影家協會正在推進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影像見證新時代,聚焦扶貧決勝期」。我國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短短三年的時間了,如果這三年我們再不好好地記錄,就錯過了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節點。所以我倡導藝術家駐村調研創作。我說現在有兩個詞應該改改。第一詞是「採風」,這個詞本意是採集、收集民歌民謠。後來被廣泛應用到藝術創作上,尤其是攝影。當年計劃經濟時代,交通、通訊都不發達、不便利,作為一個藝術家,你想去哪個地方採集風土人情,一個人是很難成行的。非得有組織參與的,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一起去,待幾天就得回來。所以採風帶來的結果是什麼?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都不可能深入,得是浮皮潦草表面化的東西。今天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呈現方式交流方式都多元化,我們還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組織一群人到哪裡去等待一兩天採風,這不是當今社會需要的東西,這也不是藝術家應該遵循的行為規範。所以我建議把「採風」改成「深扎」。就像剛才講的那位在法院工作的老先生,把一個審判庭深耕四十年,那一定是不一樣的。我從國務院扶貧辦要了一批國家深度貧困縣的名單,倡導中青年攝影師一個人包一個縣,包一個村,包一個戶,包一個人,在這個村裡待三年,不是讓你三年時間一直在這個村待著,而是在利用三年時間,不間斷的去關注這裡。讓攝影家做這樣的工作,這叫深扎。只有這樣的深扎,做故事,講情感,所謂有情節、有細節的表達,才能出好作品。今年3月底,搞了第一深扎的調研匯報,注意!還不是創作。十二個組,回來十個組,還有兩個組因為冬季交通問題回不來。這十個組給我們放的影像,所有人都挺感動。雖然還沒有進入到創作環節,但是基本的素材拿回來都覺得很感動。包括每個作者自己也都很有觸動,因為他過去沒有這樣的經歷。他真到那個村裡住了一個星期之後,跟老百姓一起生活,才真切感覺到了什麼是不一樣。第二個詞是「活動」。這個詞我覺得也有些問題,當然不是說不能用。活動一般是命題而為,比如地方領導部門要求做個什麼事,那是為了對上級負責,為了完成任務。活動嘛,一定要組織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場面。很多攝影人圍在那兒拍個不停,甚是興奮。但這些表演的、同質化的影像有什麼用?當然如果就是為了娛樂,就喜歡按快門的那個快感,沒問題。但是作為嚴肅的藝術創作,這不可取。作為基層文化娛樂,當然要積極擁護、踴躍參與,豐富老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但如果把這種拍法定位為藝術創作,甚至是為了追求獲大獎,為了自己辦展覽為了出書,就非常可怕了。我前兩天去了四川大涼山,當地一些影友很自豪地跟我說,我們大涼山的作品屢屢在國際比賽當中獲大獎。但大家冷靜下來想一想,第一,這些獎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第二,這些獲獎作品反映的到底是什麼?大涼山的現狀到底是什麼?彝族人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精準扶貧到底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呈現出什麼樣態?如果沒有思考,完全是為了博眼球,或者說句難聽的,以一種侵略式的視角、偷窺式的心理去消費別人的苦難,去娛樂別人的艱辛,那是沒有道德的。我們今天就敞開來聊一聊,紀實攝影最重要的核心,是你自己有沒有一種情懷,有沒有一種態度,有沒有一種觀點,有沒有一種立場。諸位說,攝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我認為就是獨特的視角。攝影的最高境界就是獨特的視角。現在沒有獨家新聞,但是可以有獨家觀點和獨家視角。獨家視角是怎麼來的?就是靠平常的積累。時間長了,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會帶來一種方法。對我來說,攝影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攝影帶來的方法論太有用了,當遇到解不開的問題、遇到矛盾,能不能換位思考,換一種方法去解決問題、表達觀點,也許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梳理過去的一年,我的2017年創作總結就一句話:「走村串戶滿腳泥」。我每年都充分利用好出差的機會,但不是由工作左右創作,而是用創作去引領、改變工作現狀。過去總想著拍什麼能見報,其實這跟作品是否能留存下來是兩回事。我一到農村就身心愉悅,開始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對農村有這麼深的情感,我生長在北京的部隊大院,本是沒有農村的生活經歷。後來我明白了,正是這片深厚的土地推動著國家和民族不斷前行和發展;正是這片深厚的土地滋養著我們產生無窮的藝術靈感。我在創作時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今天展示的照片(創意類除外)都是無剪裁、無後期的,黑色邊框是相機自帶的。我逼迫自己不斷去找新的角度、新的點去表達,這些年一直都在學習的路上。在甘肅武都拍攝非遺項目「武都高山戲」時,大家都在拍舞臺上的演出、拍臺下看演出村民,我就退出來觀察,慢慢注意到一類「黑衣人」,他們在這段時間,是祭祀的旗頭,表演的模子,村裡的頭人,身上似乎有著神性的光環。所以我把焦點對準他們,但當他們脫下黑衣後,其中的老年人是鰥寡孤獨、無人照看的低保戶、年輕人是在城市社會生物鏈中最底層的外來打工者。這種巨大的身份反差帶來思考,這就是我題目所說在駐村創作中探尋影像背後的精神力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及其社會現實意義等等。我們常常談「人文」這個詞,所謂:人文攝影,人文情懷。首先要搞清楚人文的基本概念是什麼。「人文」出自於《易傳》:「陰陽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走到今天?核心就是文明以止。文明以止就是每一個人能以如日月光輝般的德行約束自己,同時去感化別人、教導別人。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以文明以止的狀態來推動社會進步,那這個國家將會變成什麼樣。有人說,中華民族歷史上是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卻是一個文化沒有斷根的民族,重要原因就在這。人文的核心在於你走得正不正行得端不端,你有沒有思想的情懷去支撐你的作品,你能不能有獨特的觀點去表達你的影像。今天物質、作品和創作手段都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我們應該靜下來想想到底以怎樣的影像去表達自己。我們現在去拍照不是簡單的拍照,而是怎麼能把我們的文化基因植入到鄉村去。我有一套系列叫「原鄉」。什麼是「原鄉」?不是「故鄉」「故土」,「原」是動詞,「原鄉」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有時候並不認為我是在創作,而是在觀察社會、體驗生活,這更是一種修行,於身心有益,這是我特別深切的感受。最後總結一句話:攝影就是智慧的修行,是靜靜地觀看世界,真摯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體味幸福。免責申明:本文來源於仙桃攝協

相關焦點

  • 中國攝協新任主席李舸:攝影的最高境界是獨特的視角
    中國攝協新任主席李舸:攝影的最高境界是獨特的視角 郭青劍/中國藝術報 2017-09-03 18:49
  •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讓攝影藝術的星光更璀璨!
    在本屆展覽單元中,還有許多老一輩的攝影前輩參與。」9月27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在十笏園文化街區接受採訪時說。 「這次展覽得到了山東各界尤其是濰坊市的大力支持,從整個的評選的環節,到最後的呈現,雖然時間很緊,但是大家合力把本屆展覽做到今天這樣一種嶄新呈現。」
  • 面對面 |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逆行武漢,為天使造像
    李舸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記者。疫情期間,他帶領中國攝協攝影隊的夥伴們,逆行武漢,屢次進入重症病區,為4.2萬餘名醫護人員拍攝了肖像。回到北京後,李舸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採訪。以相機為媒介,和醫護人員交心,李舸表示,這也是4.2萬多次的感動。「我在武漢的66天沒有虛度。」 「我們中國攝影家協會小分隊的5個人到達武漢的時間是2月20日的晚上。
  •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藝術是鄉村發展的靈魂
    大會上宣布了新一批「三農合伙人」名單,其中包括電商扶貧專家汪向東和攝影家李舸。   汪向東和李舸,分別作為農村電商和文化藝術領域的傑出代表,成為「三農合伙人」,將攜手字節跳動扶貧,一起助力三農信息普惠。此外,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以及三位今日頭條三農創作者「南方小蓉」、「小六搞野」和「型男行走鄉村」,也在新一批名單之列。
  • 【藝術公益大講堂】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讓影像更好記錄中國...
    【藝術之花 絢麗綻放——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編者按:讓優質的文藝內容藉助網絡平臺「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和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聯合光明網製作並推出《藝術公益大講堂》系列視頻節目。
  • 李舸:用腳步去丈量生活、用內心去表達態度
    從民族文化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挖掘本民族的內在心態和存養,以沁人心脾的攝影作品彰顯中國理念、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完的課題。三、砥礪與修為中攝協主席李舸、北京晚報總編輯張冬萍為北晚新視覺籤約攝影師頒發證書 胡睿哲/圖攝影是一個孤寂且苦修的行當。要想出精品,那就得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貧、守得住初心。
  • 中國攝協主席李舸:我對十堰有一份特殊感情
    李舸十堰晚報訊文/記者 冰客 圖/記者 張建波 報導:12月1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受邀來我市,舉行《中國戰疫,文藝工作者在現場》專題報告會。他生動講述了自己帶領中國攝協攝影小分隊深入武漢,在疫情期間66天的採訪經歷,來自湖北十堰、襄陽,以及陝西、河南等地的攝影愛好者聆聽了報告。
  • 影像從心 專訪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舸
    最近幾年國內的攝影圈,大概是全民攝影普及的緣故,出現了一些讓很多人想認真踏實學習攝影的朋友看不懂的怪圈。大概我並資格去評論太多現象,每個現象存在必然有著各方面的原因,但對於很多初學攝影的朋友來說,的確造成了不少學習選擇性困擾,我也經常接到這樣的問題。我盡力站在一個職業攝影人的角度探討一些個人看法,供一些剛入門的朋友參考前行。
  • 李舸簡介
    李舸 李舸(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男,北京市人,中共黨員。 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人民日報社攝影部主任、高級記者。 中文名:李舸 民族:漢 國籍:中國 籍貫:北京市 人物履歷 大學畢業到人民日報社工作以來,主要負責黨和國家重大時政新聞的採訪工作。連續二十多年參與全國黨代會和全國兩會的報導工作。
  • 人民日報社與中國攝影家協會開啟戰略合作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 (楊旭 丁濤)人民日報社與中國攝影家協會戰略合作啟動儀式24日在京舉行。「人民日報期待你的好照片」全國精品照片徵集活動同時開啟。希望通過此次合作,對文藝事業起到良好的示範、引領、借鑑作用,促進廣大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投身到火熱的生活之中,用自己的優秀作品,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
  • 人民日報李舸:逆行武漢為"天使"造像 影像背後是精神是信仰
    2020年2月2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柴選、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網絡信息處編輯陳黎明、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劉宇(從左至右)踏上開往武漢的高鐵。張雙雙 攝 2月2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攝影記者李舸作為領隊,帶領中國攝影家協會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一行(以下簡稱「小分隊」)搭乘高鐵前往武漢。此番逆行、受命出徵,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醫務人員拍攝個人肖像。 40天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協助下,目前已為4.2萬餘名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留像,覆蓋98%以上的援鄂白衣天使們。
  • 中國攝影家協會簡介
    中國攝影家協會成立於1956年12月,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攝影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全國各民族攝影家組成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團體會員,是黨和政府聯繫攝影界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中國攝影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毛澤東主席先後兩次為本會題寫會名。
  •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賴聯明攝影作品欣賞
    賴聯明,江西省贛州市政協原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原顧問,贛州市攝影家協會原名譽主席,贛州市文化旅遊攝影協會名譽主席,贛州市老年攝影協會名譽主席。先後有八十多幅攝影作品在全國、省、市及攝影大賽中獲獎,先後編著出版了《天階神韻》、《澳洲風情》、《非洲行》、《天籟之音》、《雪韻》、《贛南客家民俗》、《贛南客家風情》、《贛南風光》、《贛南蘇區紅色記憶》、《讓歷史告訴未來》(上冊)、《贛南將星耀中華》、《穿越六國的河》等攝影畫冊,現正在編著《讓歷史告訴未來》(下冊)。
  •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王瑤首部攝影隨筆
    編者按:  王瑤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同時她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在她從事新聞攝影工作20多年的時間裡,拍攝了大量的優秀新聞作品,曾先後獲得世界新聞攝影金獎、中國新聞獎、範長江新聞獎等業界眾多重要獎項。
  • 《大眾攝影》第十二家「攝影小鎮」落戶肥西三河 「一莊一城 蝶變...
    2018年2月4日上午9點,由中國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專業委員會、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合肥市文廣新局、安徽攝影家協會、新華網和《大眾攝影》雜誌社主辦的中國·三河「攝影小鎮」授牌暨「一莊,一城,蝶變40年」主題攝影展啟動儀式在三河古鎮舉行。
  • 關於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加入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的通知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是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的單位之一。即日起,凡是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均可直接加入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入會後可獲得中國攝影家協會入會積分5分。此外,加入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後,還可辦理中國攝影界首張專屬銀行卡「攝影家銀行卡」,具體說明及辦理方式請參閱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網站(http://www.icsc1839.org)。
  •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谷永威:國展將助推山東攝影由大到強
    谷永威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9月27日,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在濰坊十笏園正式開幕。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谷永威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表示,本屆國展在山東舉辦,給攝影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將有利於推進山東由攝影大省向攝影強省邁進,激勵大家創作更多優秀作品,謳歌新時代。
  • 中國航拍協會在溫州成立
    活動現場,中國航拍協會副主席李忠隆重宣布:中華藝術發展基金會、中國航拍協會和中華全國攝影工作者協會將於2016年度聯合主辦「航拍中國」超級攝影擂臺賽,指定和命題拍攝我國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將從中國航拍協會會員所航拍的攝影作品和視頻中產生101萬人民幣超級「金飛大獎」一名,「金飛獎」若干名,累計獎金高達二百萬元人民幣,此獎項將打破當前國際攝影賽事獨立獎金最高歷史記錄
  •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杭閉幕 王小川當選主席
    8月20日至21日,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杭召開。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到會致賀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葛學斌,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常務書記陳瑤在開幕式上分別講話。
  • 我市攝影家11人獲批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近日從中國攝影家協會獲悉,2017年度批次我市共有11人符合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條件,被批准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由此,我市成為2017年度批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地區獲批最多的市,也是蚌埠市攝影協會自建會以來一個批次獲批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