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鄘風·桑中原文
爰[1]採唐[2]矣,沬[3]之鄉[4]矣。
雲誰之思?美孟姜[5]矣。
期[6]我乎桑中[7],要[8]我乎上宮[9],送我乎淇[10]之上矣。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
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葑[11]矣,沬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詩經桑中朗讀
詩經桑中注釋及注音
[1]爰〔yuán〕:於何,在哪裡。
[2]唐:菟絲子,一年生寄生蔓草,秋初開小花,子實可入藥。一說同「棠」,梨的一種。
[3]沬:春秋時衛國邑名,在今河南淇縣。
[4]鄉:郊野。
[5]孟姜:春秋時齊為姜姓,故齊君長女稱孟姜。孟,泛指長子或長女。姜,與後文「弋」「庸」皆貴族姓。
[6]期:約會,約定。
[7]桑中:桑樹林中,一說衛國沬邑地名。
[8]要〔yāo〕:同「邀」,邀請,邀約。
[9]上宮:樓閣,一說衛國沬邑地名。
[10]淇:淇水,源出今河南淇山,流入衛河。
[11]葑〔fēng〕:又名蔓菁、蕪菁,前已詳註。
詩經桑中翻譯
在哪裡採摘菟絲子?就在沫邑的鄉野中。
心中思念的是誰?是那美麗的姜家長女。
她約我去桑樹林中,邀我至樓閣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在哪裡採摘麥子?就在沫邑的北面。
心中思念的是誰?是那美麗的弋家長女。
她約我去桑樹林中,邀我至樓閣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在哪裡採摘蔓菁?就在沫邑的東面。
心中思念的是誰?是那美麗的庸家長女。
她約我去桑樹林中,邀我至樓閣之上,送我到淇水之畔。
詩經桑中賞析
關於《桑中》這首詩的主旨,古今學者的理解存在分歧。《毛詩序》言:「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於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認為此詩是對衛國世族男女「淫奔」之風的諷刺,朱熹等人亦持此說,且考出姜、弋、庸為當時貴族姓氏,以作證明。近當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表現男女相悅的愛情詩。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七句,皆採用疊章手法,各章只有三字變動,保持了結構上的高度一致性。各章均是以採摘植物起興,這是《詩經》中極為常見的手法,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此後詩人以自問自答一般的形式,指出其思念的對象——孟姜、孟弋、孟庸,且在其前都加上一「美」字形容其姣好容顏。「孟」是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之人,此處也就指長女。
由於詩人在後文所寫的與女子約會的地點均是「桑中」和「上宮」,且送別地點都是「淇之上」,也有學者認為此三女實為一人,詩人為避免重複所以各變動一字。而如果以「淫奔」之說來看,說是三女也有可能,且姜、弋、庸本為不同姓氏,以此指代同一人,似與理有悖。
此詩用語曉暢,結構工整,音韻圓轉,讀來朗朗上口。且詩人善用設問,一問一答之間,思念的悠長與幽會的愉悅流溢筆端,不絕如縷。拋開對詩歌褒貶不一的解讀,僅僅從其文學藝術的角度欣賞,也是極有價值和借鑑意義的。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