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大宋「水運儀象臺」重現清明上河園

2020-12-14 大河網

  近日,從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開封清明上河園傳來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開封清明上河園共同打造的水運儀象臺即將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面向廣大遊客隆重亮相。

  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佑年間,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此次開封清明上河園復原並展出的水運儀是在保證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研究如期推進並最終獲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原大1/3的比例仿製和復原北宋時期的水運儀象臺,現置於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內。該水運儀既能開動水泵供水使全部系統正常運轉,又可電動控制進行自動運轉演示,同時具有時間校準功能,供長期展示使用。據悉,大宋水運儀象臺將在清明節期間和《大宋·東京夢華》同時亮相於清明文化節,它們的推出將豐富清明上河園作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清明文化名園的文化內涵。                   (呂桓宇)

相關焦點

  •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落戶清明上河園
    劉永海/攝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4月29日,開封市政府在清明上河園景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開封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聯合打造的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正式在國家5A級景區—清明上河園亮相,這是世界上首個運用水動力的「大宋水運儀象臺」復原模型。
  • 世界時鐘鼻祖「大宋水運儀象臺」獲復原—新聞—科學網
    近日,世界上首個水動力「大宋水運儀象臺」1:3復原模型落戶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該模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封市政府與開封清明上河園聯合打造。
  • 蘇頌與水運儀象臺
    蘇頌一生從政五十多年,雖然政績不算突出,卻是一位大科學家。李約瑟曾高度評價:「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晚年他對天文學、機械學所作的貢獻,使他在我國以至世界科技史上留下美名。  蘇頌從小愛好天文,家中有小渾天儀等。
  • 水運儀象臺復原之路:一項技術發明的辨識
    [2]也許是受專業背景所限, 朱先生未解析水運儀象臺的機械構造。科技史學家了解水運儀象臺主要得益於蘇頌的《新儀象法要》的詳細圖說 (圖1, 圖2) 。宋代形成了以「圖」和「說」的形式表達技術的傳統,[3]出現《營造法式》、《武經總要》和《新儀象法要》等科技要籍。《新儀象法要》宋刻本至少在明末清初時還流傳於世。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水運儀象臺
    復原圖   功能:  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  運行原理: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試運營
    10月20日上午,多位專家和領導蒞臨迎澤公園,共同見證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模型的科學復原成果。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在新建成的公園觀象臺上舉行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揭牌儀式並運轉啟動,之後,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了儀象臺並觀看了宣傳影片和3D演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還特別講解了《蘇頌為什麼要建水運儀象臺》,使大家對於這一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儀式結束後,趙學軍局長陪同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等專家對新建的迎澤公園景區進行參觀。
  • 蘇頌「水運儀象臺」昨日亮相同安
    蘇頌水運儀象臺揭幕N見習記者 陳志堅閩南網(微博) 訊 昨日上午,大陸首臺1:1比例的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廈門同安蘇頌文化公園亮相,敲響第一次鐘聲蘇頌組織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將天文觀測、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為一體,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天文時鐘」。他主持編著了藥物學巨著《本草圖經》和天文儀器巨著《新儀象法要》,繪製「蘇頌星圖」,創造了六項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鐘錶的鼻祖」。
  • 夢回大宋繁華——清明上河園
    如今,當年繁華的汴京鮮活地從畫捲走入現實,「汴京富麗天下無,繁華自昔雄三都」的盛況再現,這便是位於開封龍亭湖畔的宋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莫非是穿越了千年時光,夢回大宋繁華?抑或穿梭了時空隧道,再現汴京昔日榮光?
  • 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同安「復活」頂層為「鶴」造型
    學者和海內外宗親正參觀研究水運儀象臺的複製品。楊洋 攝  「咚—咚—」恆定的水流注入水鬥,樞輪緩緩轉動,帶動了12米高的水運儀象臺3層各部件徐徐轉動。昨日上午,在同安區蘇頌文化公園舉行的2012年蘇頌文化節上,當現場嘉賓將水注入啟動臺,金色「蘇頌」字樣逐漸呈現時,中國大陸「克隆」得最為真實的水運儀象臺開始正式轉動。  據悉,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它是由宋代天文學家蘇頌組織研製的,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 開封清明上河園 景點介紹
    清明上河園氣勢磅礴,佔地600餘畝,房屋400餘間,大大小小的古船50餘艘,各種景觀建築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向人們高度還原了中國宋代都城的建築格局和市井風情,形成了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復原宋代的建築群。清明上河園同時還是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基地。
  • 同安:「蘇頌將攜水運儀象臺」作客英國BBC
    宋代名相蘇頌,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因此,英國BBC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蘇頌故裡廈門同安拍攝他的偉大科技創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臺按照1:1比例復原製作的「水運儀象臺」。
  • 走近水運儀象臺 一睹「世界時鐘之祖」真容
    水運儀象臺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圖為一名遊客從水運儀象臺前走過。新華網劉默涵攝  廈門網訊 據新華網廈門1月24日電(劉默涵) 「爸爸,這個大傢伙是什麼東西?」「這叫水運儀象臺,是我國古代先人研發出來計算時間的機器。」寒假期間,廈門同安蘇頌公園裡的孩子多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裡,一睹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真容。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由蘇頌領導創製的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
  • 北宋時代發明 世界最小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人民網南京2月20日電 一臺北宋時代發明的天文儀器,經過今人半年多的複製探索,終於揭開其中奧秘——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十多位科研人員按照北宋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原型的十分之一比例,成功地微縮仿製了世界上最小的水運儀象臺。  現有史料表明,北宋蘇頌等人發明創建了水運儀象臺,高11.8米,後毀於兵災。
  • 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有什麼用 屬性信息一覽
    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有什麼用,屬性信息一覽。水運儀象臺是最強蝸牛手遊中紫色A級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它的加成屬性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帶來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的信息介紹。 鑲嵌技能: 置於蝌蚪池,賦予效果:貴重品自身科技+10 置於華夏博物館,賦予效果:華夏探索,科技判定降低10 獲取途徑: 抽獎獲得 八卦爐許願獲得 開啟蘑菇寶箱獲得 開啟專家手札獲得 以上就是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的信息介紹
  •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2015-01-08 10:11:55 來源:每日科技網  由廈門市同安區科協、區科技館協助拍攝的《創造—科技的力量》之《通天神器》於1月3日晚9點連播2集,重點介紹了同安宋代歷史名人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於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由蘇頌設計建成,高3丈5尺6寸(約12米),寬2丈1尺(約7米),重20多噸。分為三層:上層是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自動計時報時裝置。
  • 蘇頌水運儀象臺將亮相BBC 攝製組近日來同安實地拍攝
    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領銜,攝製組一行4人在蘇頌公園圍繞以「水運儀象臺」為主的內容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拍攝。蘇頌和他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將在《中華的故事》第三集中登場,向全球觀眾展現銀城同安魅力。因此,英國BBC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蘇頌故裡廈門同安拍攝他的偉大科技創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臺按照1誜1比例復原製作的「水運儀象臺」。位於同安區蘇頌文化公園中央的這座水運儀象臺高12米、寬7米,共分3層,完全按照蘇頌當年設計製作的水運儀象臺進行復原建造。
  • [網上看河南]走訪清明上河園 感受開封古都文化
    高蹺迎賓表演,身著大宋服飾的民間藝人,踩著高蹺欣喜歡迎八方來客。清明上河園位於河南省開封城西北隅,東與龍亭風景區毗鄰,是以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集中再現原圖風物景觀的大型宋代民俗風情遊樂園。佔地面積510畝,為國家黃河旅遊專線重點配套工程。 清明上河園是對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中華民族藝術之瑰寶的《清明上河圖》復原再現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 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麼仰望星空
    水運儀象臺在這些抬頭仰望的古人中,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就是位頂級的天文發燒友。他研製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衝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展,到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 河南開封古城一日遊,清明上河園憶大宋,全球出名書店街
    第一站:開封包公祠第二站:清明上河園第三站:書店街注意事項:1、防曬霜2、身份證3、學生證接著我們就去了二殿,找到了中央樹立的《開封府提名記》石碑,果然在包公的名字下找到了一條深深的指痕,畢竟我很早之前就聽說雖然這上面有183位開封府尹,但只有包拯更加受人民歡迎,所以看石碑的時候只會撫摸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