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落戶清明上河園

2020-12-14 大豫網

劉永海/攝

劉永海/攝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

4月29日,開封市政府在清明上河園景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開封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聯合打造的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正式在國家5A級景區—清明上河園亮相,這是世界上首個運用水動力的「大宋水運儀象臺」復原模型。

水運儀象臺原是「世界時鐘鼻祖」

歷史上的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由宰相蘇頌建造,被稱為「世界時鐘鼻祖」,也被尊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它代表著中國古代天文和機械發展的最高水平。

北宋的水運儀象臺完成後,在開封使用了34年,金兵打下開封,北宋滅亡,水運儀象臺等天文儀器被金兵繳獲。於是金兵把儀象臺遷運燕京想重新裝配使用,但由於經過長途搬運,一些零件已遭損壞或散失,又缺少有經驗的能工巧匠,又因開封和燕京的緯度不同,連一般觀察也不能進行。

水運儀象臺毀壞後,其影響依然存在,金想複製,秦檜曾派人尋找蘇頌後人並訪求蘇頌遺書,還請教過朱熹,想把水運儀象臺恢復起來,但始終沒有成功,從此,水運儀象臺只能做為史書上的記載,見證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和機械製造所曾經達到的一個高峰。

世界唯一水動力復原模型

「這個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是目前全世界恢復水動力的唯一模型,它匯集了國家天文臺、開封市政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個單位的心血。選擇在開封清明上河園落戶非常合適,清明上河園的成功在於它成功復原了千古名著清明上河圖,真實再現了宋代的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此次大宋水運儀象臺1:3模型成功復原,又給清園增加了一項高品味的古代文化科技元素。」國家天文臺郝晉新副臺長介紹。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能夠落戶清明上河園可以說是開封之幸、河南之幸乃至中國古代科技之幸。在北宋時期我們的國力非常強大,水運儀象臺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為實現清明上河園『百工坊、百藝坊和百展館』的發展目標,我們花數百萬率先打造了大宋水運儀象臺主題展館,通過展現古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盛況,證明大宋時期的高度發達,讓人們了解我們祖先的偉大。」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總經理周旭東說。

遊客可通過3D動畫了解水運儀象臺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落成意義非凡,一是代表著開封大宋科技園的先導項目圓滿完工;二是讓大家記住了一段歷史,一千多年前金兵攻克東京汴梁,擄走並毀壞了水運儀象臺,一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又通過科學的手段按1:3的比例復原,下一步我們還將按1:1的比例復原水運儀象臺,這種自豪感是難以言表的。」提起大宋水運儀象臺開封市領導陳國楨很是感慨。

目前,剛剛落成的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現置於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的最高層內,整個拂雲閣也被景區改造成了大宋水運儀象臺主題展館。

展館從一層到頂層每層都設有展廳,展示北宋時期的科技文化成果,還專門設置了「水運儀象臺全息影像展示」以3D動畫的形式向觀眾講述水運儀象臺的建造故事。為增強與遊客的互動性展館還開發了「互動拼裝水運儀象臺體驗遊戲」,使用的是全觸摸式屏幕,可以說是古代科技和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河南商報)

相關焦點

  • 世界時鐘鼻祖「大宋水運儀象臺」獲復原—新聞—科學網
    近日,世界上首個水動力「大宋水運儀象臺」1:3復原模型落戶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該模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封市政府與開封清明上河園聯合打造。
  • 開封:大宋「水運儀象臺」重現清明上河園
    近日,從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開封清明上河園傳來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開封清明上河園共同打造的水運儀象臺即將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面向廣大遊客隆重亮相。  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佑年間,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此次開封清明上河園復原並展出的水運儀是在保證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研究如期推進並最終獲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原大1/3的比例仿製和復原北宋時期的水運儀象臺,現置於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內。
  • 水運儀象臺復原之路:一項技術發明的辨識
    [2]也許是受專業背景所限, 朱先生未解析水運儀象臺的機械構造。科技史學家了解水運儀象臺主要得益於蘇頌的《新儀象法要》的詳細圖說 (圖1, 圖2) 。宋代形成了以「圖」和「說」的形式表達技術的傳統,[3]出現《營造法式》、《武經總要》和《新儀象法要》等科技要籍。《新儀象法要》宋刻本至少在明末清初時還流傳於世。
  •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試運營
    10月20日上午,多位專家和領導蒞臨迎澤公園,共同見證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模型的科學復原成果。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在新建成的公園觀象臺上舉行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揭牌儀式並運轉啟動,之後,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了儀象臺並觀看了宣傳影片和3D演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還特別講解了《蘇頌為什麼要建水運儀象臺》,使大家對於這一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儀式結束後,趙學軍局長陪同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等專家對新建的迎澤公園景區進行參觀。
  • 太原: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帶您體驗最古老天文鐘
    山西新聞網10月25日訊(記者 馮耿姝)今日,記者從太原市園林局獲悉,該市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現已啟動試運營。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啟動試運營   據介紹,水運儀象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由宋朝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水運儀象臺
    復原圖   功能:  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  運行原理: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 同安:「蘇頌將攜水運儀象臺」作客英國BBC
    宋代名相蘇頌,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因此,英國BBC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蘇頌故裡廈門同安拍攝他的偉大科技創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臺按照1:1比例復原製作的「水運儀象臺」。
  •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2015-01-08 10:11:55 來源:每日科技網   2015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隆重推出了大型科技紀錄片《創造—科技的力量》,以區域、民族及全球的科技發展史為視野,用證實和復原的手法,詳盡介紹中國歷史上眾多創造發明,特別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歷史上重大創造發明的還原解讀,生動展現了科技創造的獨特神奇魅力。
  • 蘇頌水運儀象臺將亮相BBC 攝製組近日來同安實地拍攝
    東南網3月1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溫添賦 通訊員 葉秋碧 楊心亮 文/圖(3月12日,同安蘇頌公園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外國客人,英國知名的MAYA VISION製片公司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委託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領銜,攝製組一行4人在蘇頌公園圍繞以「水運儀象臺」為主的內容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拍攝。蘇頌和他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將在《中華的故事》第三集中登場,向全球觀眾展現銀城同安魅力。
  • 水運儀象臺、漢代連機水碓……國際博物館日,同濟博物館邀你「雲...
    水運儀象臺、漢代連機水碓……國際博物館日,同濟博物館邀你「雲」看展 來源:新聞中心、博物館   時間:2020-05-18  瀏覽:
  • 蘇頌與水運儀象臺
    蘇頌一生從政五十多年,雖然政績不算突出,卻是一位大科學家。李約瑟曾高度評價:「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晚年他對天文學、機械學所作的貢獻,使他在我國以至世界科技史上留下美名。  蘇頌從小愛好天文,家中有小渾天儀等。
  • 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同安「復活」頂層為「鶴」造型
    學者和海內外宗親正參觀研究水運儀象臺的複製品。楊洋 攝  「咚—咚—」恆定的水流注入水鬥,樞輪緩緩轉動,帶動了12米高的水運儀象臺3層各部件徐徐轉動。昨日上午,在同安區蘇頌文化公園舉行的2012年蘇頌文化節上,當現場嘉賓將水注入啟動臺,金色「蘇頌」字樣逐漸呈現時,中國大陸「克隆」得最為真實的水運儀象臺開始正式轉動。  據悉,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它是由宋代天文學家蘇頌組織研製的,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2004年02月20日 14:45
  • 蘇頌「水運儀象臺」昨日亮相同安
    蘇頌水運儀象臺揭幕N見習記者 陳志堅閩南網(微博) 訊 昨日上午,大陸首臺1:1比例的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廈門同安蘇頌文化公園亮相,敲響第一次鐘聲蘇頌組織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將天文觀測、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為一體,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天文時鐘」。他主持編著了藥物學巨著《本草圖經》和天文儀器巨著《新儀象法要》,繪製「蘇頌星圖」,創造了六項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鐘錶的鼻祖」。
  • 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他首創了世界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這臺天文儀器高約12米,寬7米,重20多噸。儀器分三層:上層是渾天儀,中層是渾象儀,下層是自動報時器。「水運儀象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比歐洲早600年,是現代鐘錶的先驅。
  • 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麼仰望星空
    水運儀象臺在這些抬頭仰望的古人中,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就是位頂級的天文發燒友。他研製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衝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展,到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 中國科技工作者按照古法成功復原宋代水運渾象儀
    新華網天津5月17日電(記者周潤健)由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專家組成的驗收鑑定委員會,近日在天津科技館對「大宋水運渾象儀科學復原」課題組成員羅寶琪承擔的「樞輪和報時系統模型項目」進行了驗收。
  • 從宋朝複雜的水運儀象臺,看中國古代機械傳動系統的複雜與精密
    二:宋朝水運儀象臺的精密程度宋朝時期,中國發明了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儀器,它就是:水運儀象臺。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巔峰,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也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代表之一。無論是規模還是精度,都達到讓人嘆為觀止的科技水平。
  • 走近水運儀象臺 一睹「世界時鐘之祖」真容
    水運儀象臺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圖為一名遊客從水運儀象臺前走過。新華網劉默涵攝  廈門網訊 據新華網廈門1月24日電(劉默涵) 「爸爸,這個大傢伙是什麼東西?」「這叫水運儀象臺,是我國古代先人研發出來計算時間的機器。」寒假期間,廈門同安蘇頌公園裡的孩子多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裡,一睹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真容。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由蘇頌領導創製的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 世界史上首個真正意義的天文鐘,千年間都沒有一人能真正將它復原
    在元祐年,水陸儀象臺的設計在司天監主持下按計劃展開。經過七年多的努力,蘇頌、韓公廉等發明家參與設計,終於完成了水運儀象臺的設計工作,並著手研製出所需的精密部件。由於在水運儀象臺中使用了擒縱器,因此一些西方科學家認為,這種來自中國的水運儀象臺,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天文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