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儀象臺、漢代連機水碓……國際博物館日,同濟博物館邀你「雲...

2020-12-14 同濟大學新聞網

水運儀象臺、漢代連機水碓……國際博物館日,同濟博物館邀你「雲」看展

來源:新聞中心、博物館   時間:2020-05-18  瀏覽: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上午10時15分,同濟大學博物館在線「開館」。博物館館長在騰訊視頻和楊浦文化雲等直播平臺上帶觀眾「雲」遊「中國古代機械復原模型展示廳」和「中國建築與建築文化展示廳」,讓觀眾領略中國古代建築的輝煌發展歷程,欣賞中國機械模型獨具一格的技藝,感受同濟人躬行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動中華文明傳承所作的努力。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的「水運儀象臺」模型也在這場直播中與觀眾見面。

部分展品簡介:

1.「水運儀象臺」模型

同濟大學博物館—水運儀象臺模型由蘇頌後人、同濟大學校友、同濟大學校董蘇邦俊先生贊助製作。水運儀象臺是北宋蘇頌等人於1092年主持製成的一套大型天文裝置。它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為一體, 綜合運用了水輪、漏壺、秤漏、連杆、齒輪傳動、鏈傳動、凸輪傳動、筒車、渾象和渾儀等多種技術, 藉助水輪-秤漏-杆系擒縱機構控制水輪運轉, 稱得上一項系統創新, 代表著中國古代機械設計製造技術的高水平。其中的擒縱器是鐘錶的關鍵部件。因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臺「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這臺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2.「漢代連機水碓」模型

連機水碓是一種糧食加工機械,出現於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桓譚所著的《桓子新論》,此後元代王禎的《農書》還附圖作了詳盡的說明。西漢末年出現了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機械。水碓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若干板葉,轉軸上裝有一些彼此錯開的撥板,撥板是用來撥動碓杆的。每個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桿,杆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下面的石臼裡放上準備加工的稻穀。流水衝擊水輪使它轉動,軸上的撥板臼撥動碓杆的梢,使碓頭一起一落地進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連機水碓由水力驅動水輪及橫向軸,再驅動裝在橫軸上的撥板撥動橫杆末端,使橫桿頭部的重錘(即碓頭)不斷上下,反覆擊打石臼中的穀物,使其脫粒。

3.「開平碉樓」模型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開平碉樓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與中國傳統建築有所不同,開平碉樓是中西合璧的民居,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2007年,「開平碉樓與古村落」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同濟大學博物館陳列了六種不同類型的碉樓模型。

4.「元代連二水磨」模型

連二水磨是一種糧食加工機械,為晉朝杜預創製的水轉連磨的一種變體,王禎的《農書》上有圖文詳細介紹連二水磨。連二水磨用一個水輪裝在車軸的一端,先帶動位於軸的另一端、安裝在底層的磨工作;同時,在軸的中部另有一個齒輪,將運動傳至樓上,驅動另一磨工作。這樣可以用一個水輪帶動兩個磨同時工作,比僅用一個磨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一倍。

5.蠡殼窗

     

蠡殼窗又名「蚌殼窗」,是一種中國古代民間用「蠡殼」等貝類外殼經過打磨使其變薄產生透亮加工製作的窗戶上類似玻璃的代用品。清代詩人黃景仁曾在《夜起》中描寫過蠡殼窗的光影景象:「魚鱗雲斷天凝黛,蠡殼窗稀月逗梭。」將貝殼打磨成薄片,代替窗紙製作而成的蠡殼窗,堅固耐用,七彩透明,還能過濾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室內家具免遭太陽強光侵蝕。同濟大學博物館內收藏的清代蠡殼窗為校友王離所贈。

由於玻璃技術在古代中國沒有運用到建築行業,所以窗戶用料一般選用浸泡過桐油的牛皮紙或白棉紙,高級的就是使用蚌殼之類的所謂「明瓦」來製作。這種貼有薄薄的貝殼片的窗戶,叫「蠡殼窗」,是明清時代江南建築的一種特色;貝殼片靠手工磨製,工藝比較煩瑣,所以當年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蠡殼窗」。清代中葉以後出現了玻璃,「蠡殼窗」也就消失了。目前,「蠡殼窗」江南地區現在只有在周莊、在蘇州東山和西山的古建築上還能看到,其他地方就很少能看到了。「蠡殼窗」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一個過程。

據悉,5月18日至20日三天期間,楊浦區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中的7家特色博物館攜手開展「雲」直播,通過騰訊、文化雲、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讓廣大網民線上看展,了解楊浦「百年工業、百年大學、百年市政」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文化內涵。

騰訊視頻


楊浦文化雲(可掃碼觀看)



相關焦點

  • 水運儀象臺復原之路:一項技術發明的辨識
    1958年春, 1:5的模型終於成形 (圖7) , 陳列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復原期間, 王先生及其團隊得到故宮博物院、中央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協助。30多年後, 王先生將帶有成套圖紙的論文《宋代水運儀象臺的復原》收入他的《科技考古論叢》。[13]
  • 蘇頌與水運儀象臺
    在天文學上的重要貢獻是創建「水運儀象臺」(1088年),編撰《新儀象法要》,研製「假天儀」和「蘇頌星圖」,這些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傑作。  蘇頌「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六寸(約12米),寬二丈一尺見方(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結構建築。四面以枋木為柱,臺壁用木板構成,壁間施以翔鶴浮雕,整套裝置由水力原動機構、報時機構、渾象、渾儀四部分組成。
  • 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有什麼用 屬性信息一覽
    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有什麼用,屬性信息一覽。水運儀象臺是最強蝸牛手遊中紫色A級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它的加成屬性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帶來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的信息介紹。 鑲嵌技能: 置於蝌蚪池,賦予效果:貴重品自身科技+10 置於華夏博物館,賦予效果:華夏探索,科技判定降低10 獲取途徑: 抽獎獲得
  • 「5·18國際博物館日」,精彩活動邀你參與
    「5·18國際博物館日」,精彩活動邀你參與 2020-05-16 04: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試運營
    10月20日上午,多位專家和領導蒞臨迎澤公園,共同見證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模型的科學復原成果。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在新建成的公園觀象臺上舉行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揭牌儀式並運轉啟動,之後,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了儀象臺並觀看了宣傳影片和3D演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還特別講解了《蘇頌為什麼要建水運儀象臺》,使大家對於這一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儀式結束後,趙學軍局長陪同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等專家對新建的迎澤公園景區進行參觀。
  • 走近水運儀象臺 一睹「世界時鐘之祖」真容
    水運儀象臺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圖為一名遊客從水運儀象臺前走過。新華網劉默涵攝  廈門網訊 據新華網廈門1月24日電(劉默涵) 「爸爸,這個大傢伙是什麼東西?」「這叫水運儀象臺,是我國古代先人研發出來計算時間的機器。」寒假期間,廈門同安蘇頌公園裡的孩子多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裡,一睹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真容。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由蘇頌領導創製的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 國際博物館日丨徐匯專業博物館變身網課「外景地」,邀你一起雲觀...
    國際博物館日丨徐匯專業博物館變身網課「外景地」,邀你一起雲觀典藏~ 2020-05-19 0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博物館日到震旦博物館看「漢代動物園」
    東方網5月8日消息:戰國千姿百態的龍紋佩飾器、漢代立體動物圓雕……5月18日將迎來第39個國際博物館日。位於浦東陸家嘴的震旦博物館特別策劃了「漢代動物園在震旦」的先秦兩漢動物玉雕展,並在5月16、17、18日對公眾免費開放3天。今天,記者到震旦博物館探營,發現除了特展之外,包括金縷玉衣等「鎮館之寶」也已經公開展出。
  • 蘇頌「假天儀」後天亮相同安,水運儀象臺廣受矚目
    (許燁煒 攝)除了發明假天儀,蘇頌還領導研製了水運儀象臺。圖為位於同安、按照1∶1比例建造的水運儀象臺。(楊基立 攝)臺海網12月8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同安區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人文底蘊深厚,文化遺產眾多。12月10日,蘇頌誕辰1000周年之際,紀念蘇頌誕辰1000周年暨第九屆廈門(同安)蘇頌國際文化節將在同安區舉行。文化節開幕式當天,一系列精彩活動將重磅推出。
  •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落戶清明上河園
    劉永海/攝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4月29日,開封市政府在清明上河園景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開封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聯合打造的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北宋的水運儀象臺完成後,在開封使用了34年,金兵打下開封,北宋滅亡,水運儀象臺等天文儀器被金兵繳獲。於是金兵把儀象臺遷運燕京想重新裝配使用,但由於經過長途搬運,一些零件已遭損壞或散失,又缺少有經驗的能工巧匠,又因開封和燕京的緯度不同,連一般觀察也不能進行。
  • 蘇頌「水運儀象臺」昨日亮相同安
    蘇頌水運儀象臺揭幕N見習記者 陳志堅閩南網(微博) 訊 昨日上午,大陸首臺1:1比例的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廈門同安蘇頌文化公園亮相,敲響第一次鐘聲蘇頌組織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將天文觀測、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為一體,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天文時鐘」。他主持編著了藥物學巨著《本草圖經》和天文儀器巨著《新儀象法要》,繪製「蘇頌星圖」,創造了六項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鐘錶的鼻祖」。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水運儀象臺
    復原圖   功能:  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  運行原理: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 蘇頌「假天儀」後天亮相同安 水運儀象臺廣受矚目
    除了發明假天儀,蘇頌還領導研製了水運儀象臺。圖為位於同安、按照1∶1比例建造的水運儀象臺。(楊基立 攝) 臺海網12月8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同安區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人文底蘊深厚,文化遺產眾多。12月10日,蘇頌誕辰1000周年之際,紀念蘇頌誕辰1000周年暨第九屆廈門(同安)蘇頌國際文化節將在同安區舉行。 文化節開幕式當天,一系列精彩活動將重磅推出。
  • 開封:大宋「水運儀象臺」重現清明上河園
    近日,從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開封清明上河園傳來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開封清明上河園共同打造的水運儀象臺即將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面向廣大遊客隆重亮相。  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佑年間,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此次開封清明上河園復原並展出的水運儀是在保證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研究如期推進並最終獲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原大1/3的比例仿製和復原北宋時期的水運儀象臺,現置於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內。
  •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
  • 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同安「復活」頂層為「鶴」造型
    學者和海內外宗親正參觀研究水運儀象臺的複製品。楊洋 攝  「咚—咚—」恆定的水流注入水鬥,樞輪緩緩轉動,帶動了12米高的水運儀象臺3層各部件徐徐轉動。昨日上午,在同安區蘇頌文化公園舉行的2012年蘇頌文化節上,當現場嘉賓將水注入啟動臺,金色「蘇頌」字樣逐漸呈現時,中國大陸「克隆」得最為真實的水運儀象臺開始正式轉動。  據悉,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它是由宋代天文學家蘇頌組織研製的,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 同安:「蘇頌將攜水運儀象臺」作客英國BBC
    宋代名相蘇頌,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因此,英國BBC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蘇頌故裡廈門同安拍攝他的偉大科技創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臺按照1:1比例復原製作的「水運儀象臺」。
  • 北宋時代發明 世界最小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人民網南京2月20日電 一臺北宋時代發明的天文儀器,經過今人半年多的複製探索,終於揭開其中奧秘——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十多位科研人員按照北宋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原型的十分之一比例,成功地微縮仿製了世界上最小的水運儀象臺。  現有史料表明,北宋蘇頌等人發明創建了水運儀象臺,高11.8米,後毀於兵災。
  • 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原標題: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在河南省開封市中心商務區,有一座宋代風格的建築,四周較低的房屋擁簇著中央高聳的殿閣,整體呈現為象徵外城、裡城、皇城的「三重城」格局——這就是開封市博物館新館。 開封市博物館初建並開放於1962年,1988年在開封市包公湖畔擴建,2018年3月新館建成開放。
  • 開封市博物館 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館藏的漢代畫像磚石、建築明器和壁畫,反映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也體現了當時開封的田莊甲第、物殖繁華。  隋朝置陳留郡於浚儀縣,後改陳留郡為汴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時任汴州刺史的李勉遂對原汴州城進行了擴築,史稱「築羅城」。擴筑後的汴州城位居水陸要衝,不僅是中原的一個軍事重鎮,也是當年大唐王朝的「王室藩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