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代發明 世界最小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2020-12-14 網易科技
  

  人民網南京2月20日電 一臺北宋時代發明的天文儀器,經過今人半年多的複製探索,終於揭開其中奧秘——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十多位科研人員按照北宋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原型的十分之一比例,成功地微縮仿製了世界上最小的水運儀象臺。

  現有史料表明,北宋蘇頌等人發明創建了水運儀象臺,高11.8米,後毀於兵災。現代專家認為水運儀象臺的發明為證明鐘錶發明權在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

  水運儀象臺,共分三層,頂部是一間裝有渾天儀的小屋,屋頂可以自由啟動,便於夜間觀測星空;第二層設有天體儀,演示天象;第三層有報時系統,其中的木偶小人以搖鈴、擊鼓、扣鍾等形式報時。三個層次之間相互連接,統一用水推動,其功能相當於一座濃縮的小型天文臺。

  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陳凱歌介紹,一臺按照天象比例設計而成的三球儀,可以演示太陽、地球、月亮實際運轉情況。通過觀看演示,參觀者可以具體感受白天黑夜怎樣形成,四季如何交替、日食月食如何演變等,其功能相當於一座小型天文臺。 (劉豔元、戴心平)


相關焦點

  •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
  • 水運儀象臺復原之路:一項技術發明的辨識
    [11]水運儀象臺因金人攻破北宋都城 (開封) 而被拆劫。宋高宗南渡臨安, 有意再造渾儀, 卻沒人能利用蘇頌留下資料成就此事。水運儀象在元、明、清三朝已經不是官方支持研製的天文裝置, 到20世紀卻成為科技史家及關注歷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探討的對象。文博與科技史家王振鐸是第一個主持復原水運儀象臺的實踐者。
  •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落戶清明上河園
    1:3模型正式在國家5A級景區—清明上河園亮相,這是世界上首個運用水動力的「大宋水運儀象臺」復原模型。水運儀象臺原是「世界時鐘鼻祖」歷史上的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由宰相蘇頌建造,被稱為「世界時鐘鼻祖」,也被尊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它代表著中國古代天文和機械發展的最高水平。
  • 世界時鐘鼻祖「大宋水運儀象臺」獲復原—新聞—科學網
    近日,世界上首個水動力「大宋水運儀象臺」1:3復原模型落戶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該模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封市政府與開封清明上河園聯合打造。
  • 蘇頌與水運儀象臺
    沙森  蘇頌(1020~1101年),字子容,北宋泉州同安(今福建同安)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其父蘇紳為宋仁宗朝的文學侍臣。  蘇頌一生從政五十多年,雖然政績不算突出,卻是一位大科學家。李約瑟曾高度評價:「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 走近水運儀象臺 一睹「世界時鐘之祖」真容
    水運儀象臺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圖為一名遊客從水運儀象臺前走過。新華網劉默涵攝  廈門網訊 據新華網廈門1月24日電(劉默涵) 「爸爸,這個大傢伙是什麼東西?」「這叫水運儀象臺,是我國古代先人研發出來計算時間的機器。」寒假期間,廈門同安蘇頌公園裡的孩子多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裡,一睹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真容。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由蘇頌領導創製的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2015-01-08 10:11:55 來源:每日科技網   2015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隆重推出了大型科技紀錄片《創造—科技的力量》,以區域、民族及全球的科技發展史為視野,用證實和復原的手法,詳盡介紹中國歷史上眾多創造發明,特別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歷史上重大創造發明的還原解讀,生動展現了科技創造的獨特神奇魅力。
  • 北宋皇宮中最獨特的標誌
    重拾的驕傲依然是今天的驕傲   北宋時期誕生的「水運儀象臺」不僅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更是一個世界科技文明的劃時代創舉!但是這個實物隨著朝代的更迭,早已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在現代,我國最早研究「水運儀象臺」並且發表論文的是清華大學劉仙洲教授。
  • 開封:大宋「水運儀象臺」重現清明上河園
    近日,從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開封清明上河園傳來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開封清明上河園共同打造的水運儀象臺即將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面向廣大遊客隆重亮相。  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佑年間,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此次開封清明上河園復原並展出的水運儀是在保證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研究如期推進並最終獲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原大1/3的比例仿製和復原北宋時期的水運儀象臺,現置於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內。
  • 蘇頌「水運儀象臺」昨日亮相同安
    蘇頌水運儀象臺揭幕N見習記者 陳志堅閩南網(微博) 訊 昨日上午,大陸首臺1:1比例的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廈門同安蘇頌文化公園亮相,敲響第一次鐘聲蘇頌是北宋宰相,出生於同安蘆山堂,從政50多年,歷經五朝,集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身。被李約瑟譽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蘇頌組織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將天文觀測、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為一體,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天文時鐘」。
  • 蘇頌「假天儀」後天亮相同安,水運儀象臺廣受矚目
    (許燁煒 攝)除了發明假天儀,蘇頌還領導研製了水運儀象臺。圖為位於同安、按照1∶1比例建造的水運儀象臺。《蘇頌全集》叢書、《北宋科學巨匠蘇頌》專題紀錄片等將在全球同步首發;全球唯一1∶1複製還原的「假天儀」將正式亮相;蘇頌書院將舉行線上奠基儀式;歌仔戲《蘇頌斷案》、配樂情景劇《蘇氏家訓》、歌曲《蘇頌之歌》等文藝精品也將集中展演。此外,國內外專家學者將齊聚一堂,就我國第一部版刻的藥物學圖經《本草圖經》和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展線上訪談。
  • 蘇頌「假天儀」後天亮相同安 水運儀象臺廣受矚目
    除了發明假天儀,蘇頌還領導研製了水運儀象臺。圖為位於同安、按照1∶1比例建造的水運儀象臺。 《蘇頌全集》叢書、《北宋科學巨匠蘇頌》專題紀錄片等將在全球同步首發;全球唯一1∶1複製還原的「假天儀」將正式亮相;蘇頌書院將舉行線上奠基儀式;歌仔戲《蘇頌斷案》、配樂情景劇《蘇氏家訓》、歌曲《蘇頌之歌》等文藝精品也將集中展演。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水運儀象臺
    時間:  公元1090年,北宋,蘇頌、輔公濂制(參考文獻《新儀像法要》)復原圖   功能:  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  運行原理: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 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麼仰望星空
    水運儀象臺在這些抬頭仰望的古人中,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就是位頂級的天文發燒友。他研製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衝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展,到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 同安:「蘇頌將攜水運儀象臺」作客英國BBC
    宋代名相蘇頌,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因此,英國BBC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蘇頌故裡廈門同安拍攝他的偉大科技創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臺按照1:1比例復原製作的「水運儀象臺」。
  • 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同安「復活」頂層為「鶴」造型
    學者和海內外宗親正參觀研究水運儀象臺的複製品。楊洋 攝  「咚—咚—」恆定的水流注入水鬥,樞輪緩緩轉動,帶動了12米高的水運儀象臺3層各部件徐徐轉動。昨日上午,在同安區蘇頌文化公園舉行的2012年蘇頌文化節上,當現場嘉賓將水注入啟動臺,金色「蘇頌」字樣逐漸呈現時,中國大陸「克隆」得最為真實的水運儀象臺開始正式轉動。  據悉,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它是由宋代天文學家蘇頌組織研製的,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 蘇頌水運儀象臺將亮相BBC 攝製組近日來同安實地拍攝
    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領銜,攝製組一行4人在蘇頌公園圍繞以「水運儀象臺」為主的內容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拍攝。蘇頌和他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將在《中華的故事》第三集中登場,向全球觀眾展現銀城同安魅力。《中華的故事》看中蘇頌蘇頌是宋代名相,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 古代兩款黑科技鑑賞,榫卯工藝與水運儀象臺,富含古人思想智慧
    二、水運儀象臺 1、水運儀象臺長啥樣 說起鐘錶,大家肯定都不感到陌生。很多人非常喜歡鐘錶內部的機械結構,認為層層疊疊的齒輪咬合有一種獨具韻味的美感。其實在中國古代,就已經產生過這種齒輪套齒輪的機械裝置,這就是水運儀象臺。
  •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試運營
    10月20日上午,多位專家和領導蒞臨迎澤公園,共同見證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模型的科學復原成果。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在新建成的公園觀象臺上舉行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揭牌儀式並運轉啟動,之後,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了儀象臺並觀看了宣傳影片和3D演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還特別講解了《蘇頌為什麼要建水運儀象臺》,使大家對於這一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儀式結束後,趙學軍局長陪同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等專家對新建的迎澤公園景區進行參觀。
  • 從宋朝複雜的水運儀象臺,看中國古代機械傳動系統的複雜與精密
    二:宋朝水運儀象臺的精密程度宋朝時期,中國發明了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儀器,它就是:水運儀象臺。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巔峰,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也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代表之一。無論是規模還是精度,都達到讓人嘆為觀止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