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古人勤奮觀天,勇於思考與探索,在天文學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天象記錄史料。
古人觀星注重實用功能,常依據星宿出沒和位於天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節氣,以方便農業耕種、繁殖牲畜等。
通過對動物蟄伏、候鳥遷徙、植物枯榮等的長期觀察,人們發現了季節的變化規律;在具體的勞動實踐中,人們又發現,物候與太陽出沒的方位、中午日影長短及恆星的出沒變化相關。
於是,人們漸漸開始注意對天體星象的觀察,天文學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水運儀象臺
在這些抬頭仰望的古人中,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就是位頂級的天文發燒友。
他研製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衝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
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展,到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於北宋年間落成,它是一個國家工程,由當時的宰相蘇頌主持建造,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總共分為三層,上層可以觀測天象,中層演示天象,下層是隨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動敲鐘、擊鼓、搖鈴,準確報時的三種功用。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都認為水運儀象臺「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為什麼要造這麼一臺精密的天文儀器?
首先,它體現了歷代皇家和天文學家對於「天人和一、精確測定天象」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另一方面,緣於北宋當時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北邊有遼國和西夏,南邊有大理,它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又要主張、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要造這麼一個上應於天的頂尖天文儀器來彰顯。
簡儀
古人所造的水運儀象臺,沒有實物流傳下來,但另一個天文重器「簡儀」,還是有幸可見的。簡儀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製,用於測量天體的位置。
郭守敬等創製的簡儀,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傳教士紀理安(1655—1720 )當作廢銅給熔化了。
現今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上的簡儀,和渾儀一樣,是明代正統年間的複製品。
儘管是複製品,依然飽歷風霜。
「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法軍把簡儀搶去,運進法國大使館,過了幾年才歸還;德軍把渾儀運到德國波茨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才歸還我國。
」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
只要轉動赤經雙環和矽衡,就可以觀測天空中的任何天體了。
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點擊播放 GIF 0.1M
後世科學史家總結簡儀的創新,認為它影響了後來歐洲的赤道天文學,它的機械結構也能夠為現代望遠鏡的赤道裝置所使用;至於水運儀象臺,它簡直就是現在一切機械鐘錶的鼻祖。
可以說,這兩個天文儀器的的確確做到了當時工藝水平和科學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