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麼仰望星空

2020-12-14 騰訊網

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古人勤奮觀天,勇於思考與探索,在天文學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天象記錄史料。

古人觀星注重實用功能,常依據星宿出沒和位於天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節氣,以方便農業耕種、繁殖牲畜等。

通過對動物蟄伏、候鳥遷徙、植物枯榮等的長期觀察,人們發現了季節的變化規律;在具體的勞動實踐中,人們又發現,物候與太陽出沒的方位、中午日影長短及恆星的出沒變化相關。

於是,人們漸漸開始注意對天體星象的觀察,天文學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水運儀象臺

在這些抬頭仰望的古人中,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就是位頂級的天文發燒友。

他研製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衝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

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展,到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於北宋年間落成,它是一個國家工程,由當時的宰相蘇頌主持建造,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總共分為三層,上層可以觀測天象,中層演示天象,下層是隨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動敲鐘、擊鼓、搖鈴,準確報時的三種功用。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都認為水運儀象臺「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為什麼要造這麼一臺精密的天文儀器?

首先,它體現了歷代皇家和天文學家對於「天人和一、精確測定天象」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另一方面,緣於北宋當時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北邊有遼國和西夏,南邊有大理,它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又要主張、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要造這麼一個上應於天的頂尖天文儀器來彰顯。

簡儀

古人所造的水運儀象臺,沒有實物流傳下來,但另一個天文重器「簡儀」,還是有幸可見的。簡儀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製,用於測量天體的位置。

郭守敬等創製的簡儀,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傳教士紀理安(1655—1720 )當作廢銅給熔化了。

現今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上的簡儀,和渾儀一樣,是明代正統年間的複製品。

儘管是複製品,依然飽歷風霜。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法軍把簡儀搶去,運進法國大使館,過了幾年才歸還;德軍把渾儀運到德國波茨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才歸還我國。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

只要轉動赤經雙環和矽衡,就可以觀測天空中的任何天體了。

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點擊播放 GIF 0.1M

後世科學史家總結簡儀的創新,認為它影響了後來歐洲的赤道天文學,它的機械結構也能夠為現代望遠鏡的赤道裝置所使用;至於水運儀象臺,它簡直就是現在一切機械鐘錶的鼻祖。

可以說,這兩個天文儀器的的確確做到了當時工藝水平和科學的極致。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人用什麼仰望星空?牛到超乎你想像
    中國科學技術館古代科技展覽部副研究員趙洋將和我們分享:《從水運儀象臺到簡儀:古代中國人用什麼仰望星空》張衡作為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關注地震怎麼測定,他也關注很多天上的事情,比如說他研製了水運儀象,用水流的衝擊作為動力,使渾天儀轉動,精確地模擬天球上的各種現象,叫水運儀象。而且,這種天文儀器歷朝歷代不斷有發展,到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就是水運儀象臺。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水運儀象臺
    復原圖   功能:  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  運行原理: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按1/10比例微縮 「北宋水運儀象臺
  • 北宋時代發明 世界最小水運儀象臺複製成功
    人民網南京2月20日電 一臺北宋時代發明的天文儀器,經過今人半年多的複製探索,終於揭開其中奧秘——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十多位科研人員按照北宋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原型的十分之一比例,成功地微縮仿製了世界上最小的水運儀象臺。  現有史料表明,北宋蘇頌等人發明創建了水運儀象臺,高11.8米,後毀於兵災。
  • 蘇頌與水運儀象臺
    李約瑟曾高度評價:「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晚年他對天文學、機械學所作的貢獻,使他在我國以至世界科技史上留下美名。  蘇頌從小愛好天文,家中有小渾天儀等。在天文學上的重要貢獻是創建「水運儀象臺」(1088年),編撰《新儀象法要》,研製「假天儀」和「蘇頌星圖」,這些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傑作。
  • 古代兩款黑科技鑑賞,榫卯工藝與水運儀象臺,富含古人思想智慧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即使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也一樣存在著黑科技。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在使用簡陋工具的前提下,製造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仍令我們驚嘆不已的神奇物品。
  • 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有什麼用 屬性信息一覽
    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有什麼用,屬性信息一覽。水運儀象臺是最強蝸牛手遊中紫色A級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它的加成屬性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帶來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的信息介紹。 鑲嵌技能: 置於蝌蚪池,賦予效果:貴重品自身科技+10 置於華夏博物館,賦予效果:華夏探索,科技判定降低10 獲取途徑: 抽獎獲得 八卦爐許願獲得 開啟蘑菇寶箱獲得 開啟專家手札獲得 以上就是最強蝸牛水運儀象臺的信息介紹
  •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試運營
    10月20日上午,多位專家和領導蒞臨迎澤公園,共同見證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模型的科學復原成果。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在新建成的公園觀象臺上舉行了太原市迎澤公園1:2水運儀象臺揭牌儀式並運轉啟動,之後,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了儀象臺並觀看了宣傳影片和3D演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還特別講解了《蘇頌為什麼要建水運儀象臺》,使大家對於這一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儀式結束後,趙學軍局長陪同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等專家對新建的迎澤公園景區進行參觀。
  • 從宋朝複雜的水運儀象臺,看中國古代機械傳動系統的複雜與精密
    二:宋朝水運儀象臺的精密程度宋朝時期,中國發明了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儀器,它就是:水運儀象臺。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巔峰,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也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代表之一。無論是規模還是精度,都達到讓人嘆為觀止的科技水平。
  • 蘇頌「水運儀象臺」昨日亮相同安
    蘇頌水運儀象臺揭幕N見習記者 陳志堅閩南網(微博) 訊 昨日上午,大陸首臺1:1比例的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廈門同安蘇頌文化公園亮相,敲響第一次鐘聲被李約瑟譽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蘇頌組織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將天文觀測、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為一體,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天文時鐘」。他主持編著了藥物學巨著《本草圖經》和天文儀器巨著《新儀象法要》,繪製「蘇頌星圖」,創造了六項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鐘錶的鼻祖」。
  • 水運儀象臺復原之路:一項技術發明的辨識
    到20世紀30年代初, 《新儀象法要》及其所記載的水運儀象臺已進入中國第一代科技史家的視野。朱文鑫在1935年出版的《天文學小史》中簡要描述了水運儀象臺的構造, 並將其計時裝置與鐘錶發展相聯繫。他認為:「機械之製作甚精, 後世鐘錶之法, 不能出其範圍。」蘇頌「集各家之善, 而別出心裁」;「得韓公廉之巧思, 而機械益精」。
  • 同安:「蘇頌將攜水運儀象臺」作客英國BBC
    宋代名相蘇頌,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因此,英國BBC攝製組一行專程來到蘇頌故裡廈門同安拍攝他的偉大科技創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臺按照1:1比例復原製作的「水運儀象臺」。
  • 大宋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1:3模型落戶清明上河園
    水運儀象臺原是「世界時鐘鼻祖」歷史上的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由宰相蘇頌建造,被稱為「世界時鐘鼻祖」,也被尊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它代表著中國古代天文和機械發展的最高水平。
  • 蘇頌水運儀象臺在同安「復活」頂層為「鶴」造型
    學者和海內外宗親正參觀研究水運儀象臺的複製品。楊洋 攝  「咚—咚—」恆定的水流注入水鬥,樞輪緩緩轉動,帶動了12米高的水運儀象臺3層各部件徐徐轉動。昨日上午,在同安區蘇頌文化公園舉行的2012年蘇頌文化節上,當現場嘉賓將水注入啟動臺,金色「蘇頌」字樣逐漸呈現時,中國大陸「克隆」得最為真實的水運儀象臺開始正式轉動。  據悉,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它是由宋代天文學家蘇頌組織研製的,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
  • 走近水運儀象臺 一睹「世界時鐘之祖」真容
    水運儀象臺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圖為一名遊客從水運儀象臺前走過。新華網劉默涵攝  廈門網訊 據新華網廈門1月24日電(劉默涵) 「爸爸,這個大傢伙是什麼東西?」「這叫水運儀象臺,是我國古代先人研發出來計算時間的機器。」寒假期間,廈門同安蘇頌公園裡的孩子多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裡,一睹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的真容。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由蘇頌領導創製的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 世界時鐘鼻祖「大宋水運儀象臺」獲復原—新聞—科學網
    近日,世界上首個水動力「大宋水運儀象臺」1:3復原模型落戶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該模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封市政府與開封清明上河園聯合打造。
  •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
    廈門市同安蘇頌水運儀象臺專題介紹片在CCTV-10套播出2015-01-08 10:11:55 來源:每日科技網   2015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隆重推出了大型科技紀錄片《創造—科技的力量》,以區域、民族及全球的科技發展史為視野,用證實和復原的手法,詳盡介紹中國歷史上眾多創造發明,特別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歷史上重大創造發明的還原解讀,生動展現了科技創造的獨特神奇魅力。
  • 開封:大宋「水運儀象臺」重現清明上河園
    近日,從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開封清明上河園傳來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開封清明上河園共同打造的水運儀象臺即將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面向廣大遊客隆重亮相。  水運儀象臺建於北宋元佑年間,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天文鐘,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是北宋科技發展高峰的重要標誌。  此次開封清明上河園復原並展出的水運儀是在保證水運儀象臺科學復原研究如期推進並最終獲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原大1/3的比例仿製和復原北宋時期的水運儀象臺,現置於二期皇家園林拂雲閣內。
  • 蘇頌水運儀象臺將亮相BBC 攝製組近日來同安實地拍攝
    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領銜,攝製組一行4人在蘇頌公園圍繞以「水運儀象臺」為主的內容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拍攝。蘇頌和他發明的水運儀象臺,將在《中華的故事》第三集中登場,向全球觀眾展現銀城同安魅力。《中華的故事》看中蘇頌蘇頌是宋代名相,祖籍廈門同安,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醫藥學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領導創建的「水運儀象臺」是聲貫古今、舉世景仰的科技珍寶,是世界的「鐘錶鼻祖」。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 太原: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帶您體驗最古老天文鐘
    山西新聞網10月25日訊(記者 馮耿姝)今日,記者從太原市園林局獲悉,該市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現已啟動試運營。 迎澤公園水運儀象臺模型啟動試運營   據介紹,水運儀象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由宋朝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