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賞畫,拍照打卡,滬上百餘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標,為都市青年釋放壓力,感受藝術之美提供不同選擇。
今年3月,在嚴格的防疫措施下,多家美術館、博物館率先開放,有序迎接疫情後首批客人。日前,隨著亞歷克斯·卡茨個展等重磅展覽揭幕、上海雙年展宣布日程,滬上各大文化場館以紛繁多元的策展回饋觀眾。在恢復往日秩序的同時,一種潮流的文化消費方式正在悄然融入人們的生活。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線下策展的節奏,卻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線上文化消費的繁榮景觀。一時間,直播探展、VR全景式觀展、線上藝術講座……不同類型的文化產品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品質生活直播周」最後一天是「行走之美」主題日,直播探展活動貫穿全天,文化地標依次展示著自己獨具一格的身姿與風格。跟隨鏡頭,全國觀眾可縱覽滬上代表性的展館和文化場館: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無界美術館、Drama戲劇酒店等,既有科普、知識、學術類的展館探訪,也有藝術、人文與時尚交融的新興文化場景。
6月5日下午兩點,劉海粟美術館公共教育部教育專員朱慧勤和典藏研究部藏品管理施姣姣化身主播,為觀眾帶來一場趣味與學術交融的探展之旅。正在展出的是「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周年紀念展」。據了解,2019年至2021年正值劉海粟首度赴歐洲遊學考察九十周年,為此劉海粟美術館重新梳理脈絡,特別策劃推出這一展覽。
近一小時的直播中,美術館人帶領觀眾近距離欣賞劉海粟的藝術作品,講述《巴黎聖母院夕照》《北京前門》等畫作背後的故事,穿越數十年前,沿著劉海粟的歐遊之路,回顧這位藝術巨匠為中國美術所做的貢獻。劉海粟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趙姝萍向第一財經介紹,劉海粟於九十年前的兩度歐遊分別帶著不同目標,身份也經歷了畫家、美術教育家到策展人的轉變。第一次歐遊以創作為主,將西方現代繪畫藝術的精髓帶回中國,為中國繪畫注入新鮮血液;第二次歐遊則將中國繪畫藝術的價值通過巡展的方式介紹給西方,影響深遠。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認為,劉海粟先生歐遊的時代,正處於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之中,他所思考的問題和當下的情狀有相似之處,也能給今天的觀眾帶來一些啟發:「那是一個內外憂患、為民族自強和中國崛起探索路徑的時代,背後有許多值得深層挖掘和傳播的故事和內容。」他向第一財經介紹,不同於純粹的畫展,「歐遊展」也是一個文獻展,文獻背後的故事需要不斷挖掘和解讀,而通過雲端的手段推廣,能夠將這些故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今天的年輕人傳播和推廣。
事實上,疫情期間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根據自身特色和館藏推出自己的線上產品。5.18國際博物館日,劉海粟美術館策劃「曬寶節」,拿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五瑞圖》這件重磅藏品,邀請多位專家以直播形式從多個視角對這件作品深度解讀,在新華網的直播加回看人次超過174萬。這個數據超過了館方的預料,也給他們帶來信心和新的思考:美術館直播應當區別於其他品類的直播,有自己的特色。
阮竣將美術館的線上導覽稱為2.0版本,它並不是線下展覽的復刻和挪移:「在線上展示的內容,我們可能會截取一部分或者一個點做深度解析,把內容打造成故事,以更有趣的形式在線上進行傳播。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大家對線上的某個內容產生興趣,接著對展覽本身抱有更大期待,到現場體驗和感受。這是我們所期待的良性循環。」
「品質生活直播周」線上直播平臺小紅書方面告訴第一財經,他們發現,隨著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上海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特色,為高品質文化生活方式類產品的發育和生長提供了非常適宜的土壤,多個獨有的文化消費場景吸引了來自本地、全國乃至世界的觀眾和遊客前來體驗。這些都體現出中國年輕人對新文化好奇又包容的心態,也為更多國內外的文化新事物走入中國年輕群體提供機會。
(圖片由劉海粟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