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謂「般若」,就是指智慧,但是這種智慧不同於普通人的智慧,而是能顯示世間一切實相的無上智慧,為了顯示對般若智慧的尊重,所以古代譯師並沒有翻譯,而是選擇了音譯。
在佛經中,「般若」又稱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但都是指了知一切法、通達一切法無有障礙的境界。一般而言,佛教的般若有三種,分別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而佛經是詮釋佛陀的言教,屬於文字般若。
「波羅蜜多」原意是完成目標、達到彼岸,後被佛教沿用,將佛教修行的完成稱為波羅蜜多。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波羅蜜多」指的是達到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也就是涅槃。根據古人對《心經》的註解,佛教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只有通過般若的智慧才能離開化死的此岸,證得大涅槃的彼岸。佛陀常說凡夫修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佛教的計時單位,是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所用的時間,大約為12億8千萬年).當凡夫修行至初果,歷一個阿僧祇劫,這時道力低微,被煩惱所擾,稱為遠波羅蜜:從初地至七地,歷第二:個阿僧祇劫,可以降伏煩惱,稱為近波羅蜜;從八地至十地,歷第三個阿僧祇劫,可以盡伏煩惱,稱為大波羅蜜。
「心」字則有兩層意思,既是強調本經的中心,也是說明調心的重要性。佛陀在成佛的剎那曾說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說眾生都具備如來智慧德相的本心,因此佛教的所有經典都是幫助眾生恢復自己的妙明真心,《心經》的「心」就是掃除妄見、恢復眾生初心的意思。
簡而言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意思就是通過無上智慧,找到通往涅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