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心經》,是世尊當年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開示的一部經。《心經》共有260個字,篇幅不長,卻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
佛教中,對《心經》非常的重視,是許多出家人必修的一門功課。裡面講的佛學精妙,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推崇。那麼,這部《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呢?
《心經》的內容非常的精妙,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標題。般若,在佛教中稱之為「智慧」,波羅蜜多,意思是抵達彼岸,什麼彼岸?佛教中涅槃的彼岸是極樂世界。連起來的意思就是「通過無上的智慧抵達涅槃的彼岸」。簡單點說,就是通過修行,得到智慧,最後究竟涅槃,去往極樂世界,佛教中歷來這樣認為。
《金剛經》中,世尊與須菩提對話,充分地闡述了「緣起性空」的問題,到最後一切都空。《心經》中,一上來觀自在菩薩就說「照見五蘊皆空」。可見,《心經》與《金剛經》之間的聯繫非常大,因為它們都闡述了事物的空性問題。
那麼五蘊皆空是什麼狀態呢?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達到色、空渾然一體,才能真正明白空的意思。《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相,指的就是《心經》裡面的「色」,也就是事物存在的模樣。
當照見五蘊皆空,事物的模樣都不存在了,但是還有一樣東西存在,那就是心。如果沒有心,就無法觀察到五蘊皆空,無法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為《心經》中的色,也就是相,指的是自己的心,對外界的辨識。當心動的時候,外相就會動;當心不動的時候,外相就不會動,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本來一體。
關於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這麼一件事。有兩名僧人,看到風吹幡動,一名僧人說:「風動」,另一名僧人說「幡動」,惠能大師看到這種情況,立即就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意思就是說,風與幡的動,是因為你們的心沒有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外相。當你們的心不動的時候,風與幡,其實不會在你們的心裡留下痕跡。
《心經》裡面還有一句很重要,就是「無智亦無得」。
很多人,當他明白了一些佛法後,總以為自己悟道了,得到了,有了收穫。其實,這種見解,是不對的。世尊當年在菩提樹下開悟,說了一句這樣的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一切眾生,佛性本身是自由的,並不是通過明白了道理,才能具有。所以根本就不是得到,因為人的自性,是本來具有的。
一個人得到了什麼東西,他會開心;失去了什麼東西,他會難受。修行的人,就是要摒棄掉這些使自己的心,容易發生改變的東西,才能逐漸地找到自己的自性。所以,要做到「無智亦無得」,才能真正地達到自性清淨。這就是《心經》中的核心內容,通過佛法智慧,讓自己達到徹底地清淨,才能做到最後的涅槃。
所以,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真正所講述的,是先讓自己達到「五蘊皆空」,明白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之後,還要讓自己的心達到「無智亦無得」的自性清淨境界。當自己的心不被外界的任何事物帶動,就能真正的「抵達涅槃的彼岸」了。